高點站位 助推政府主導共治
城市停車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規劃、交通、建設與管理等諸多方面,關乎市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近年來,在上級公安機關的精心指導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把治理停車亂、緩解停車難作為緩堵保暢的重要方面和民生工程強力推進,由常務副市長掛帥成立市交委會,各區縣、各部門共同參與,形成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運行機制,為停車綜合治理和緩堵保暢奠定了堅實基礎。
理順機制,統籌管理道路空間。報請市政府批準,進一步修訂完善了《西安市停車場管理辦法》,明確交警作為全市停車場管理的主管部門,全面負責占道車位審批設置、社會停車場和專用停車場備案管理等,實現了交警對城市道路空間的統籌管理。同時,將停車管理市級管轄權移交區級部門具體負責,通過事權下放、分級管理,充分保障交管部門在靜態交通管理中的牽頭作用。
完善制度,規范管理停車設施。聯合長安大學、市政設計院,參與編撰《陜西省停車場庫設置與交通設計技術規范》。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牽頭制定了《西安市占道停車位設置管理規定》《西安市社會停車場備案管理規定》等地方性規范文件,明確了8類停車泊位設置以及規格、顏色、編號、截至框、安全警示線等停車設施基本標準,確保停車管理有章可循,泊位設置更加精細。
優化格局,均衡分布停車需求。近年來,隨著西咸新區交由西安市代管,西安加快修編城市總體規劃,穩步推進“三軸三帶多中心多組團”等規劃藍圖快速落地,城市骨架迅速拉大,老城區內客運場站、大型醫院、政府機關、大型批發市場、物流企業等相繼外遷,城市功能布局更加科學,停車需求分布日趨合理,有效緩解了中心城區停車壓力。
源頭管控,大力發展綠色交通。西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系統,已開通地鐵線路4條,公交線路270條,施劃公交專用道480公里,日均運力達700萬人次,公交分擔率56%。此外,為促進綠色出行,還創新使用彩色路面、地標符號、邊緣線、發光斑馬線等明確非機動車與行人通行路權,綠色出行的舒適度、吸引力逐步提高,有效降低了機動車出行比例,從源頭上削減了停車需求。
統籌規劃 建章立制保障共治
抓基礎配建,保障剛性停車需求。西安交警支隊報請市政府出臺《加快推進公共停車場建設的意見》等文件,調整了《各類建筑物配建停車位指標》,在全市部署開展公共停車場建設3年行動(2018—2020),通過PPP項目、P+R地下停車場等模式,每年規劃配建不少于15萬個車位,安排3年新建車位48萬個,每年新建公共停車位不少于2萬個。嚴格落實交通影響評價制度,對停車配建分業態、分區域細化標準,對建設項目應配建停車場或配建停車場不達標的,以工程總造價的5%至10%給予重罰。
抓政策激勵,大力發展停車產業。西安交警支隊協調市政府印發《西安市公共停車場建設優惠政策》,鼓勵利用城市綠地、廣場等區域的地下空間建設停車場;單獨立項的公共停車場和超配建泊位面積全額免繳城市配套費;公共停車場建設采取分區域每個泊位補助兩千元至兩萬元。在積極的政策驅動下,2012年以來,全市共吸引社會資金四十多億元,新增車位十萬余個。
依法嚴管 勇于擔當牽頭共治
推行“路長制”,夯實管理責任。西安交警支隊出臺《推行“路長制”一路一策治理停車秩序的實施意見》,實行動態交通“網格化”勤務和靜態交通“路長制”管理模式,將管理責任具體到民警、輔警,并與城管部門建立停車執法協作機制。
設立“嚴管區”,形成有效震懾。在中心城區、交通樞紐等重點區域和地段,設立停車嚴管區,對違法停車、“蹭停”等實行罰款加記分管理措施,形成了強大的執法威懾力。
科技驅動 數據引領推進共治
建立城市停車信息化管理平臺。市級層面,由市建委搭建“全市停車信息平臺”,目前已有效整合1389個停車場,共計8.6萬個車位信息,為實現停車智慧管理、打擊涉車案件奠定了數據基礎。交管部門內部,自主開發停車業務管理軟件,實現了路內車位設置、路外停車場備案、執法停車場存取、拖移車動態監管等各項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開展“點對點”違停警告提醒。依托“西安交警”微信公眾號,拓展推出停車誘導、智慧提醒等服務功能,對前端設備抓拍的違法停車行為,第一時間向車主發送違法警告,并推送附近停車場信息。西安市還開通了微信自助挪車和114人工挪車服務,日均服務群眾約1500人次。
搭建實時精準停車誘導服務體系。西安交警支隊與市建委共享停車信息,實時掌握停車位分布、空閑狀況及車輛出入信息,依托西安交警微信公眾號為駕駛人提供車位查詢、路徑導航、收費標準等精準停車誘導服務,并通過全市主干道76塊三級停車誘導屏實時發布車位信息,引導就近停車,促進車位資源利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