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濟南公安局交警支隊針對醫院周邊停車管理難題,以實施城市道路交通文明暢通提升行動計劃為契機,圍繞“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上走在前列”目標,聚焦主要矛盾,緊盯醫院周邊停車“供需”和“秩序”兩大重點,瞄準“停車難、停車亂、行車難”三大癥結,實施“擴、優、調、凈”四項工程,努力推動打造“健康醫養之城”,有效破解了醫院周邊交通治理難題。
擴大供給 緩解剛需
依托政府主導,增設停車泊位。積極發揮策動力,依托交警支隊承擔市政府靜態交通建設管理辦公室職能,爭取市、區兩級黨委政府支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其中,針對省立醫院周邊停車泊位缺口大的情況,轄區政府斥資2.4億回購醫院南側地下人防商埠400戶改建為醫院停車場,醫院停車泊位由500個增加到1000個。針對濟南市兒童醫院停車難問題,轄區政府利用醫院附近閑置空地增設停車場,提供停車泊位200個,并在醫院南側道路新增停車泊位140個,有效增加停車供給。
協調推動醫院,增加停車供給。積極倡導醫院職工擯棄“仗車思維”,推動醫院制定實施交通補貼政策,鼓勵職工綠色出行、低碳出行,把有限的停車資源讓位于就醫患者,并專門規劃非機動車停放區域,方便員工停放非機動車。在醫院門口兩側設置生命通道,僅允許120急救車和載有患者的車輛通行,但必須即停即走、依次通行;在醫院門診樓前設置“深港灣式”病人停車落客區,方便就診車輛即停即走。指導部分醫院實行遠端停車接駁擺渡,開辟“第二停車場”,與公交部門合作開通擺渡公交車,方便病患家屬往返醫院和停車場,緩解醫院周邊交通壓力。協調推動部分醫院建立地下立體停車庫,推動停車資源擴容升級,不斷增加停車供給。
優化組織 提升效能
科學設置交通循環。在齊魯醫院南側最擁堵的文化西路,設置單行線,每天7時至19時,除公交車外,社會車輛只允許由東向西通行;周邊街巷同步實施單向循環。交通組織規劃后,醫院周邊形成了西雙龍街、南新街、上新街和文化西路、濼源大街多個微循環。調整濟南市兒童醫院東側道路通行方向,將之前由北向南通行改為由南向北通行,取締了原來由經十路進入的交通流,減少了醫院東側路口的車輛交織。針對省立醫院周邊老商埠區經緯交錯,道路窄、路網密的情況,在周邊部分道路設置單行線調整車輛流向,還原道路通行功能。
合理優化出入口分流。以千佛山醫院為例,針對北門存在大量排隊車輛嚴重影響主干道經十路暢通問題,協調增設醫院東門,增加出入口,同時將醫院北門設置為出口,禁止車輛進入,并增設導流標志,引導車輛從東門和南門入院,確保主干道暢通。
全面完善交通設施。完善濟南市醫院周邊道路沿線各類交通設施和交通標志標線,因地制宜安裝機非隔離護欄,實現機非分離,增設機動車禁停標志、非機動車地面標識,加強引導分流,并設置“停車避讓急救車輛”警示標志和“急救車輛優先通行”指示標志,保障綠色急救通道安全暢通。
調節資源 挖潛整合
推行“一路一策”,保障就醫停車。以市婦幼保健醫院為試點,“一路一策”設置單側停車泊位,并協助醫院就院內停車泊位設置、生命通道規劃進行調整提升,保障了院內就診車輛停行有序和生命通道暢通。
盤活社會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協調部分社會停車場,對醫院職工車輛及就醫車輛進行適時開放,實現內外雙贏。以齊魯醫院附近金光健康城停車場為例,該停車場配建車位450個,建成之初只出售、不出租,造成大量停車資源閑置。對此,積極溝通,推動將“只售不租”改為“只租不售”,對醫院就醫患者開放,停車場利用率由白天的30%、夜間的14%,提高至白天90% 、夜間50%,實現醫院、商家、患者“三贏”。
創新人性化舉措,推出“緊急代駕”。為解決醫院就醫患者尋找車位耗費時間耽誤就診問題,濟南歷下區試點協調專業公司專門為醫患家屬提供“緊急代駕服務”,大大節省了就醫患者尋找車位時間,特別是為一些較為嚴重或緊急的患者贏得了寶貴的就醫時間,下一步將在全市各大醫院推廣。
凈化環境 規范秩序
突出依法嚴管,強化秩序整治。將醫院周邊道路逐步納入“禁停”道路范圍,按照罰款200元并記3分的標準,加大處罰力度,一律做到“違停必罰、占路必拖、同步曝光”。優化勤務機制,做強“空地聯動”,在醫院門前和周邊道路輔路安裝自動抓拍設備,對違停車輛進行抓拍,由轄區中隊開展早、晚凈路行動,依托“鐵騎”快反機動力量,加強巡邏管控,及時發現、妥善處置違停及其他突發情況。
突出多方聯動,強化執法合力。為解決交警單打獨斗問題,積極聯合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單位,形成“交警、街道城管、沿街商戶”執行隊伍“三合一”、職能職責“三合一”、聯勤聯動“三統一”,加大過程管控,推行社會共治,提高管理成效。
突出醫院主責,強化自管自治。協調指導濟南市各醫院落實主體責任,加強自身停車管理,緩解交警執勤壓力。以省立醫院為例,招聘內外部安保人員和交通協管員26名,由轄區交警進行上崗培訓后,安排在交通擁堵嚴重的5個出入口疏導交通,引導有序停行,營造良好道路交通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