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昕 陳俊杰 盧雯莉 黃天賜 駱玉玲

摘要:目的 觀察通絡膏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在本院門診及住院部收集中醫辨證為氣虛血瘀、痰濁阻絡的中風后遺癥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患者加服本院自制膏方通絡膏進行治療,療程4周,治療結束后對比2組臨床療效和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和中醫證候積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絡膏治療氣虛血瘀、痰濁阻絡中風后遺癥效果較好。
關鍵詞:通絡膏;中風后遺癥;氣虛血瘀;痰濁阻絡
中圖分類號:R255.2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6-0033-02
中風病是常見的中老年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增長,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因此防治中風病仍是現今醫學界工作的重心。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風病病人在急性期得到有效的救治,絕大多數神志可恢復,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等三偏癥狀及言語障礙、吞咽障礙、認知障礙、日常活動能力障礙以及大小便障礙等,其中約15%的存活病人需要照看,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中風病后遺癥的治療是當今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但目前國際上尚缺乏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而中醫對中風后遺癥的治療已經積累了數千年的經驗,有一定的特點和優勢。筆者根據中風后遺癥以氣虛、痰瘀互結為主要證素的特點,自擬具有益氣活血、化痰通絡的通絡膏治療該類患者,能夠明顯恢復患者神經組織,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服藥方便、依從性好,臨床中患者容易接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45~76歲,平均62.5歲,病程8~30 個月,平均病程(17.48±5.20)個月;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43~77歲,平均63.0歲,病程9~31 個月,平均病程(17.52±5.14)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頒布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診斷(試行)》;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于1996年提出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診斷為腦卒中病者。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男女不限;②經頭顱CT或MRI確診;③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配合并堅持治療者;④發病時間大于6個月的患者,上、下肢肌力在Ⅰ~Ⅲ級;⑤自愿接受本療法,并簽訂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 ①符合本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確診,但無明顯中風后遺癥癥狀的患者;②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穩定,伴有意識障礙或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者;或伴有完全性失語和感覺性失語者,或伴有中風后抑郁者;③合并有嚴重的心、肺、肝、腎疾病,糖尿病,或有嚴重出血傾向;④病程小于6個月者。
1.5 治療方法
1.5.1 治療組 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服通絡膏治療。①組成:炙黃芪50 g,紅花10 g,川芎25 g,桃仁15 g,郁金20 g,續斷25 g,淮牛膝25 g,當歸20 g,赤芍25 g,地龍10 g,丹參30 g,石菖蒲20 g,桑枝25 g,伸筋草15 g,甘草10 g,阿膠15 g,黨參25 g,浙貝母20 g,瓜蔞皮25 g,木糖醇15 g。②制備:上藥由河源市中醫院中藥制劑室加工制成膏方200 g。③服法:1日2次,每次20 g,熱開水調服。
1.5.2 對照組 基礎治療采用西醫常規治療,腦出血病人給予調整血壓,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腦梗死病人給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營養神經、改善腦循環等治療。療程:均觀察28 d。
1.6 療效標準 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頒發“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的“病類診斷標準”記錄2組治療前評分和治療后評分,計算百分數折算值[病類療前評分與療后評分百分數折算法=(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再參照“中風病療效評定標準”(基本恢復:≥81%,6分以下;顯著進步:≥56%,<81%;進步:≥36%,<56%;稍進步:≥11%,<36%;無變化:<11%;惡化(包括死亡):負值。)評定臨床療效。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中醫證候積分采用(x±s)描述,行t檢驗,治療總有效率采用(%)描述,行χ2 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0.00%。總有效率63.33%。2組治療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在總有效率方面優于對照組。見表1。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2。
3 討論
中風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疾病之一,存在著明顯的四高一多(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以及并發癥多)現象[1],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現代醫學治療中風后遺癥療效不盡人意,中醫藥治療該病有著一定的優勢[2],但中醫藥治療中風后遺癥起效比較緩慢,治療時間較長,許多病人不能堅持長期服用中藥湯劑,依從性差,而中藥膏劑在中藥制劑的發展上不但有利于保持發揮中醫特色優勢,又可提高中醫藥的使用率,提高療效,方便病人,減輕患者服藥痛苦和長期服藥的不便。
中醫指出,中風后由于正氣耗損致使氣虛無力,血脈瘀阻,陰陽失調,經脈失養,導致肢體偏廢,即為后遺癥[3]。因此,中風后遺癥屬于本虛標實之證,主要病機為氣虛血瘀、痰濁阻絡,在治療上以益氣活血、化痰通絡為治則。根據該理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自擬出通絡膏用于本病的治療,并為方便患者及提高治療依從性制成膏方。方中黃芪、黨參具有補脾益氣、祛瘀通絡、氣旺血行等功效;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而不傷血的功效;地龍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牛膝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并佐以川芎、赤芍、紅花以及桃仁等,可以提高活血祛瘀效果;浙貝母、瓜蔞皮、石菖蒲具有化痰通絡的功效。諸藥合用具有益氣活血、化痰通絡的作用,與中風后遺癥的中醫辨證論治觀點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在治療中風后遺癥臨床療效及中醫證候改善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體現了中醫治療該病的優勢,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陳光.針藥結合治療腦中風后遺癥7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4):65-66.
[2]毛美安.頭風摩散合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后遺癥63例[J].湖南中醫雜志,2009.25(5):56.
[3]伍先華.補陽還五湯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38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4):14-15.
(收稿日期:201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