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 李珊珊

摘要:目的 探討益氣化瘀通絡方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于本院就診的40例DPN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在其基礎上聯合使用益氣化瘀通絡方治療,對比2組療效變化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變化。結果 2組治療前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治療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DPN治療中應用益氣化瘀通絡方可改善患者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提高臨床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中圖分類號:R587.1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6-0036-02
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type 2,DM-2)是臨床常見的代謝性疾患,常見于35歲以上人群,且占臨床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2型糖尿病致病因素相對復雜,目前臨床已知它的發生和遺傳、環境、年齡、種族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極大的關系。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2型糖尿病中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狀,早期以感覺異常為主,雖病情發展可出現明顯刺痛、灼痛感,甚至導致肌力減退,晚期可存在營養不良性肌萎縮,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既往臨床針對DPN的治療多以西藥治療,包括維生素和降糖藥等,但臨床長期實踐證實,傳統西醫治療雖可以在短期內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隨著時間推移,長期服藥會增加耐受性,甚至出現副作用,對患者預后改善產生嚴重影響,進而導致其療效存在很大局限性。近年來,有部分學者發現,在DPN治療中應用中醫治療可以極大的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1]。基于此,本次研究特選取40例DPN患者,探討益氣化瘀通絡方治療在其治療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0例DPN患者均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就診于本院且行臨床病理確診,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進行分組。其中,治療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58.67±1.97)歲,病程1~3 a,平均病程(1.15±0.67)a;對照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8.81±1.72)歲,病程1~4 a,平均病程(1.38±0.52)a,對比2組一般資料(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②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2]中關于DPN相關診斷標準;③無藥物過敏史;④精神意識狀態良好。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精神系統疾病;②合并心腎功能障礙;③臨床資料不全或依從性較差;④妊娠、哺乳期女性;⑤藥物過敏史或相關禁忌癥。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口服維生素B1(國藥準字H44020620,廣東恒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30 mg/次,3次/d,和甲鈷胺(國藥準字H20030812,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生產)0.5mg/次,3次/d。治療組在以上基礎上聯合使用益氣化瘀通絡方,處方:桃仁12 g,川芎、桔梗各8 g,赤芍、枳殼、甘草各5 g,紅花、當歸、生地黃、牛膝各10 g,黃芪18 g,柴胡20 g,加水1500 mL取300 mL,早晚溫服,1劑/d。2組均以1月為1療程。
1.4 觀察指標 (1)觀察2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變化。包括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2)觀察2組臨床療效。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對2組療效進行判定,治愈:治療1月內患者癥狀消失且肌腱反射功能和深淺恢復正常,肌電圖檢查顯示或恢復正常或神經傳導速度增加至少5 m/s;好轉:治療1月內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且肌電圖顯示其神經傳導速度增加1~5 m/s;無效:治療1月內癥狀無任何變化甚至惡化。
1.6 統計學方法 數據納入SPSS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卡方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治療前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變化分析 2組治療前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治療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臨床研究證實,高血糖是導致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因素。但DPN發病機制仍未確切,臨床長期實踐發現,DPN的發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血管損傷、細胞因子異常、代謝紊亂、氧化應激、免疫因素和神經營養因子缺乏。維生素B1是一種抗神經炎維生素,具有調節機體內糖代謝的功能,可促進胃腸蠕動和幫助消化。而維生素B12是幾種變位酶的輔酶,具有吸收代謝的作用以及促進甲基轉移和促進紅細胞的發育和成熟。此外,維生素B12還是維持神經系統功能的維生素,可直接參與神經組織中脂蛋白的合成,對于消除煩躁不安、增強記憶有著重要的作用[4-5]。維生素在DPN治療中有著極大的作用,但長期應用難免會降低其療效,進而影響臨床治療有效性。
現代中醫學認為,DPN當歸屬于“消渴病”范疇,多由陰津虧耗、燥熱偏盛所致,臨床治療當以溫經祛寒、養血通脈為治療原則。本次研究益氣化瘀通絡方中包含黃芪、當歸、生地黃、桔梗、赤芍和甘草等12味中藥材。黃芪可補氣健脾、生肌收口;當歸可補血和血、調經止痛;生地黃可生津滋陰;川芎具有辛散解郁、通達止痛的效果;桔梗可宣肺利咽、祛痰排膿;赤芍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的功效;枳殼性苦、辛,可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和脘腹的效果。其他各味藥材均存在不同功效,諸藥合用可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本次研究中,治療組對運動神經傳導功能的改善優于對照組,且其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將中西醫聯合應用于DPN治療中,其療效值得肯定。
綜上所述,益氣化瘀通絡方治療DPN可以明顯改善患者運動神經傳導功能,提高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宏穎,蘇海玉,王永錕,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及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J].中醫藥學報,2016,44(3):102-104.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30(8):893-942.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彭偉,王濤,王來成,等.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藥物治療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8,16(11):37-39.
[5]徐偉.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效果評價[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18):17-18.
(收稿日期:2019-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