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段登?!≈茉偃A 尹平 郭興韜 陳琰東

摘要:目的 觀察頭針結合體針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臨床療效。方法 將來本科就診的50例患者,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5例,對照組25例。治療組給予頭針結合體針,針刺采用平補平瀉法。對照組體針,采用平補平瀉法。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頭針結合體針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療效較好,可以廣泛運用于臨床中,提高對本病的治療水平。
關鍵詞:針刺;頭針;體針;肌松藥
中圖分類號:R245.3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6-0068-02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腦血管疾病已逐漸成為危害生命健康的一大殺手,其發病率越來越高。腦卒中俗稱“中風”,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的特點,是當今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除了不同程度的認知和語言功能障礙,常導致一系列感情行為的變化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其中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是常導致運動功能障礙。其不但引起嚴重的軀體多種功能障礙,而且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導致種種不良的心境體驗和心理疾病。軀體出現嚴重的殘疾,嚴重摧殘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給個人及家庭,甚至社會帶來嚴重的負擔。筆者運用頭針結合體針治療該病,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從2016年7月—2017年7月來本院康復科及針灸科就診的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5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25例和對照組25例。其中,治療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齡在30~70歲,平均年齡為(48.1±6.7)歲,病程8個月~9 a,平均病程為(3.9±2.6)a;對照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齡在30~70歲,平均年齡為(47.8±6.0)歲,病程8個月~9 a,平均病程為(3.7±2.8)a。2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在口服腦卒中后常規用藥的基礎上,采用體針結合頭針針刺,頭針是在大腦皮層運動區定位在頭皮的投射區域針刺,在頭頂部,選頂中線從督脈百會穴至前頂穴之間;頂旁1線督脈旁開1.5寸,從膀胱經經通天穴向后引一條長1.5寸的線;頂旁2線督脈旁開2.25寸,膽經正營向后引一條長1.5寸的線;頂顳前斜線從前神聰至顳部膽經懸厘的連線,在其連線的上5分之1,中5分之2上選穴;頂顳后斜線在頂顳前斜線之后1寸,與其平行的線,從督脈百會穴至顳部膽經曲鬢穴的連線,在其連線上5分之1,中5分之2上選穴[1]。在頭部運動區域頂中線、頂旁1線、頂旁2線、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的區域上針刺;體針是頭面部取百會、四神聰、水溝、頸夾脊;上肢取雙側肩髃、曲池、合谷;下肢取雙側血海、足三里、陽陵泉、懸鐘、太溪、三陰交、委中、太沖穴;軀干取胸、腰夾脊穴。以下肢痙攣偏癱為主取環跳、伏兔、梁丘、豐隆等;肝腎虧虛加用大墩、行間、太溪。瘀血內阻加用膈俞、內關。對穴位局部常規消毒,然后根據穴位采用直刺或斜刺。針刺得氣后,平補平瀉,然后留著30 min,每日1次,2周為1療程,1個療程后進行臨床療效評定。
1.2.2 對照組 在口服腦卒中后常規用藥的基礎上,采用上述針刺療法中的體針,每日1次,2周為1個療,1個療程后進行臨床療效評定。
1.3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肌張力恢復正常,軀體運動功能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得到全面改善,無痙攣性癱瘓狀況,肌張力明顯恢復;有效:痙攣性癱瘓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運動功能障礙得到改善,肌張力有所降低;無效:各臨床癥狀、痙攣性偏癱無改善,或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數據中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組患者治療結束后,治療組總有效率92.0%;對照組總有效率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屬中醫“拘攣”、“痙證”、“筋痹”等范疇。感受外邪、跌打損傷、飲食不節、情志內傷、久病虛耗等因素誘發本病。出現腦部病變,筋脈肌肉受損、氣血運行受阻,瘀血阻滯。本病的病位在腦部,與心、肝、脾、腎關系密切,病機復雜,歸納為火、風、氣、痰、瘀等。其治療關鍵在息風止痙、疏肝解郁、健脾補腎。針刺中首先陽明經之穴,陽明經多氣多血,選手足陽明經之穴,疏通經脈,通利關節、化氣生血,以后天資先天,補養腦髓。選督脈、手厥陰經之穴,督脈者為諸陽之脈,為陽脈之海,統攝前身陽氣。共湊息風止痙、醒腦開竅之效。百會、四神聰位于巔頂,通督脈入絡腦,醒腦開竅,止痙寧神。合谷配太沖開四關,息風止痙;陽陵泉為筋會,通調諸筋。頭針選取既符合傳統的臟腑經絡理論,又依據大腦皮層的功能定位在頭皮的投射區域。其中運動區域在頭皮的投射對應頂中線、頂旁1線、頂旁2線、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的區域。支配著機體的運動,針刺該區域醒腦通脈,息風止痙,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加速血液運行,恢復軀體運動功能,是預防和治療腦部疾患的有效方法。中醫針刺能夠有效改善腦供血、改善微循環,增加腦灌注,緩解腦缺氧、腦卒中后肌肉痙攣,促進偏癱患者的神經功能康復[3]。該針刺療法采用頭針聯合體針。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病變部位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腦;二是表現腦以外的肢體痙攣偏癱。治療時采用體針和頭針合用,治療“腦”部病灶,采用頭針重點刺激大腦皮層的運動區在頭皮投影的相應域內的穴位;通過辨證選穴后采用體針針刺治療,其臨床療效顯著[4]。目前對該病治療主要有運動康復、理療,但其療程長、見效慢;采用手術、神經封閉術、口服大量的藥物等,手術有創傷、術后出現粘連、易復發,口服大劑量的藥物,對肝腎損害嚴重,不宜長期大劑量服用。因此,采用頭針結合體針治療該病優勢互補取長補短療效顯著。一方面,針刺,對機體的調節是良性雙向調節,肌張力高者調低,肌力差著調節肌力恢復正常,其主要作用是激發、調動、增強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最終達到平衡陰陽。而且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調動之后,口服的藥物劑量可以減半,減少副作用,疼痛也會隨之減輕,為患者進行自我康復鍛煉恢復運動功能創造條件。其經濟安全,療效明顯,副作用小,易于被患者及家屬接受。
參考文獻:
[1]陸壽康,孔堯其.實用頭針大全[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64.
[2]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3]成嬌,余生源,浦創,等.針刀聯合針刺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療效觀察[J].健康之路,2015,12(6):3-4.
[4]修宇,張松興.郝學君針刺治療中風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經驗[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8):923-926.
(收稿日期: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