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林


到博物館參觀展覽,已是日益變得平凡的休閑、娛樂方式。觀展的門檻很低,大多博物館、展覽都向觀眾免費開放,但相比蹭熱點打卡、走馬觀花式的觀展方式,要想在觀展中有所收獲,觀展過程的質量就尤為重要。鑒于此,不妨從一些觀展達人的經驗中,汲取個人所需,相信也能有所裨益。
“去哪看?”——展訊的收集
隨著網絡的發展、信息交互的便利,國內涌現了許多藝術線上平臺,其中就有許多優質的藝術APP與藝術門戶網站,無論國內、國外的展覽,傳統藝術至現當代藝術的展覽訊息,愛好者們都可以在這些信息整合平臺里獲取。公共博物館及規模較大的美術館會在年終前公開自己下年的全年展覽計劃,而規模較小的美術館也會在每個展覽開始1-2個月前進行宣傳。所以,結合網絡上搜集到的展訊,我們可以根據自己所在的城市、區域,或者未來的行程計劃選擇感興趣的展覽。
“值得看嗎?”——出發之前動動手指做功課
當然,在信息量爆炸的時代,各類藝術與展覽多如牛毛。要想做到達人晉級,則需要對其中的展覽優中選優, 場展覽是否值得參觀,則需要對其多做些功課。因此如果些自己興趣濃厚但不甚了解的展覽,不妨先提前進行些學習,對展覽所展示的對象有個初步的了解,比如藝術家的生平、藝術風格的起由、文物的歷史背景等,文化和藝術對人們的浸染萌生自對美、文化和歷史的探索欲及求知心。做好展前小功課,再帶著心中的疑問去看展覽,你會發現, 個展覽所帶來的養分遠不止有限的展品,而是以小見大的豐盈文化面貌,“值不值得看”——在出發前便了然于心了。在這里還要補充點,許多博物館和美術館本身就是件藝術品,有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建筑風格或歷史背景,也是藝術達人不可錯過的打卡重點。
“帶什么?”——文青附加選項:必備裝備及搭配服飾
對即將前往的展館及展覽有定的了解之后,攝影愛好者們想必會帶上自己的“家伙什”將看展過程記錄至珍藏圖像中,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涉及文物版權保護的展覽不允許照相,而大部分現當代藝術的展覽都是可以照相的,加上現今展覽展呈對空間設計的重視,藝術作品加上空間的美感,“出片率”極高。在穿搭方面,觀展時宜巧搭而不宜艷麗花哨,可在細節之處體現設計感,得體之余輔以點綴。同時,為了便于舒適地逛完所有展廳,雙休閑鞋也必不可少。資深展覽愛好者的觀展穿搭,除了衣著得體舒適,甚至還會加入展覽的作品元素進行搭配,日本便有這樣對時尚的老夫婦,日常情侶穿搭極盡設計心思,同時也是藝術愛好者,喜歡到博物館美術館看各種各樣的展覽,觀展時也不忘將自己的“潮搭”愛好與展館建筑、展覽元素結合起來,宛如展覽的部分。
另外,對于資深藝術愛好者來說,參觀大型博物館、美術館或許需要更長的時間浸泡其中,才能 解“頭腦之渴”,這時候除了舒適的穿搭,還需要自備干糧和水。
“怎么看?”——觀展過程的小貼士
個面貌成熟的展覽般都會有相應的出版物及介紹,特別是些重要藝術家或重要流派、重要主題或系列的展覽,大部分展呈設計里都有個板塊展示展覽對象此前的展覽記錄、出版物或影像資料,如果時間較充裕,建議別錯過這個板塊,它是對理解展覽內容非常好的輔助。同時,公共性的博物館和美術館的重要展覽也會配備導覽器講解的服務,講解專業且生動,并可自由調出展覽每部分的講解內容。隨著藝術展覽行業的進步,如今大小博物館和美術館均會在每周的不定時間段邀請專業人士或藝術志愿者為觀眾講解、導覽,每件作品也會在其標簽注明作品的詳略信息,借助這些補充信息,我們也便能夠更加多方位地感受藝術作品的豐富全貌。
看展,是個大腦擴容,汲取營養且身心享受的過程,這也就要求我們在觀展時尊重展品,也尊重其他觀眾,不打破展覽環境中的這份靜謐和美妙。
“看完了嗎?”——觀展后續的延伸探索
每個人的知識儲備都是有限的,而觀展是藝術定點掃盲最直觀的方式,也是個十分考驗耐心和探索能力的過程,具備這兩點的觀眾,在帶著問題進入展覽后,看完或許會萌生更多的問題,而這便是展覽的社會要義——拓寬人們已知的文化邊界,以展示個藝術家輻射同時代的藝術家、以展示個流派輻射藝術史中流派的起承轉合、以展示個時代輻射更多時代——從遠古至未來。所以觀展過后,沿溯著自己的興趣點和疑問,可以查找相關的電影或影像資料、藝術書籍或傳記,以及與此相關的更多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