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摘 要:美術教材是美術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對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一套再優秀的教材,在使用時也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亟待我們找到解決之道。美術教材不同于一般美術類書籍,它是按照課程標準,根據學齡特點,分學期、分章節的進行知識的編排,是美術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為教師提供教學依據,對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是筆者在美術教材使用時的幾點思考。力圖通過對教材使用時的規劃與拓展,發揮其最大功效。
關鍵詞:美術教科書 教材 拓展使用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具有讀懂教材、理解教材,結合實際需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才能彌補教材的局限性,使其發揮最大功效。如何才能更好地駕馭一套教材呢?應概括成六個字“挖其深,拓其寬”,即深挖教材內涵,拓展教材外延。現筆者將結合自己在教材使用中的體會與實踐,做簡單介紹。
一、解析教材,增減重組最優化
為了使教材最大限度地為自己使用,在拿到教材之時,首先要通讀教材、解析教材,將讀教材時腦中乍現的靈感記錄在書邊,這些靈感稍縱即逝,而它們往往又對知識的講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其次,把相應的課程進行從新組合排列。例如,將同一領域的課安排在一起,形成一個模塊,方便學生系統的學習相關知識。這一點浙江的這套教材做得還是很到位的。
因為美術課時有限,為了在有限的課時上給學生呈現更多精彩,在課程的選擇上要去粗取精、縮合內容;另外,對于知識含量大、貼近學生生活的課,也可以適當增加內容。例如,八年級上冊的“空間與層次”一課,主要講授“室外·空間與層次”的表現,可加一節“室內·空間與層次”的表現,主要圍繞“家”這一主題進行繪畫。鞏固了透視、空間與層次的相關知識,拓展了知識與技能的廣度與深度,同時對“家”這一題材的表現,更貼近生活,引導學生對家的關注,激發學生繪畫興趣。
二、深挖教材,拓寬美術承載力
美術作為非考試學科課程,在知識的傳授上不應該故步自封在欣賞畫作、技法傳授、做做手工上,教師下些功夫深挖教材,會發現很多課程都蘊藏亟待開發的寶藏。例如“三百六十行”一課,除了學生能夠抓住職業的特點進行作品創作外,深挖教材可以和時下流行的“生涯規劃”相結合,引導學生選擇未來想從事的職業,并對此職業進行調研,最終選擇一個能夠表現職業特點的場景進行繪畫。另外“成長變化”一課,可以結合“生涯彩虹圖”進行課堂升華,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年齡除了外貌變化以外,有不同的擔當,從而感受父母的辛勞,學會感恩。
美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也是深挖教材的一種形式。美術和數學學科整合,作品嚴謹、精準;美術和語文學科整合,詩書入畫別有一番意境;美術與歷史學科得整合,了解畫作的歷史,探究畫中深意。從而拓展美術學科的內涵和外延,拓寬學科承載力。
如此深挖教材,美術不再是單純的掌握幾個技法、了解幾幅畫作,美術融入了更深的思想!以美術為窗呈現了一個包羅萬象的世界,學生怎能不喜歡!
三、結合地域,展現美術地域特色
目前筆者使用的江蘇鳳凰少兒出版社的教材,此套教材有諸多優點,但我國幅員遼闊,地域文化豐富,一本教材無法完全容擴的。筆者身處黑龍江,淳樸的民風孕育著獨有的藝術文化,例如方正剪紙、北大荒版畫全國有名;赫哲族魚皮畫更是民族瑰寶!“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讓這些民族瑰寶被學生所認識并得以傳承,這也是美術教學的價值體現。
像剪紙、版畫這類適合學生課堂操作的,可以深入講解并進行創作,為學生舉辦作品展示,甚至可以開設校本課程,生成校本教材。以剪紙課程為例,可先開設折疊剪紙—陰刻、陽課剪紙—動物植物剪紙—套色剪紙—染色剪紙,課程內容上循序漸進,形成體系。
像魚皮畫、樺皮畫這類不適合在課堂上動手制作的,可以以欣賞課的形式呈現。在學習中,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也使我國的傳統手工藝術得以傳承。
黑龍江冬季的冰雪文化世界矚目!獨有的冰雪文化也是非常好的美術課素材,畫一畫冰雪美景,玩一玩冰雪雕塑,感受大美家鄉冰雪魅力。
四、走出課堂,拓展美術學習途徑
美術的教育陣地看似在課堂,然而美術學科的課時量甚少,只能起到引導作用,真正的陣地在課外,走入名山大川,體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意境;走入畫廊、美術館,欣賞名家作品,提升個人素養;走入大街小巷,觀察建筑特色,感受人物百態……林林總總的信息遠勝于教科書容量。美術不拘泥于課本,走出課堂,藝術本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回饋于生活。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教師應憑借這個例子進行舉一反三,這就需要在教材使用時進行規劃與拓展,并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當然,對教材的規劃與拓展是一個既充滿挑戰又趣味無窮的過程,它將使我們的美術教學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吳相撐.淺析義務教育階段美術教材的解讀與使用——以湖南美術出版社美術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三至第六課教學為例[J].藝術教育,2017,(9):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