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 付光旭
摘 要:故宮博物院的統計稱,全國博物館系統中大約藏有2700萬件壁畫,其中超過2000萬件需要修復。在行內,依據支撐體的不同將壁畫分為三類:石窟式壁畫、墓葬壁畫、寺觀壁畫或者殿堂壁畫。石窟式壁畫就是以巖體或者山體開窟,即為石窟式壁畫,如敦煌莫高窟;畫繪在寺廟墻壁上,我們稱之為寺觀壁畫;還有一類大家非常熟悉,在北方地區,像陜西、山西、內蒙古等很多地方的墓葬,特別是一些貴族的墓葬之中有很多壁畫,我們稱之為墓葬壁畫。古代壁畫的保護和修復是文物保護領域的重點,也是文保工作中較為復雜、難度較大的一個分支。
關鍵詞:壁畫 修復 保護
一、壁畫修復工作的特點
(一)壁畫修復的細致性
壁畫本身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文物,經過成百上千年,受到降水、地震、動植物的影響和人為破壞,畫面會出現多種病害,如起甲、酥堿、變色等。因此壁畫修復工作需要既懂理論基礎,又具有特殊修復技藝的專業人員,除此以外壁畫修復工作人員應該有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
(二)壁畫修復的綜合性
國內外文物保護科學發展的歷史證明文物保護應該是一套完整獨立的體系,它具有獨特的理念、原則和基礎理論,需要特殊的材料、工藝以實現保護的效果。根據我國出臺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我國壁畫保護必須依照一定程序分步驟進行包括壁畫價值的評估、壁畫現狀的調查、對壁畫所處微環境的監測調查。壁畫修復的復雜性決定壁畫修復工作是一門交叉學科。
(三)壁畫修復的緊迫性
我國壁畫數量龐大,而修復人才匱乏,導致我國的壁畫修復工作以搶救性修復為主,壁畫修復工作十分緊迫。雖然20世紀80年代,敦煌研究院開啟了由此前的搶救性保護轉變為科技保護的探索,但是絕大多數博物館、美術館沒有能力、沒有相關的技術人才和專門的實驗室進行科技保護,只能進行被動的搶救性保護,甚至有些文物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很多博物館、美術館十分被動,這也是很多博物館、美術館的無奈之處。
二、壁畫修復從業人員的現狀
所有的技術依托于人。壁畫的脆弱性以及修復的復雜性要求壁畫修復人員具有綜合知識和技術,目前壁畫修復中存在的搶救性為主的現狀源于壁畫修復人才的短缺。
(一)壁畫保護人員匱乏
壁畫保護修復涉及的專業非常多,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等領域,開設此專業甚至培養方向需要花費很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導致高校望而卻步,國內沒有高校直接培養壁畫修復人員。由于國內高校沒有設置壁畫修復專業,導致不能有源源不斷的專業技術人員直接輸入到社會中,壁畫修復人才市場人才供應遠遠滿足不了行業的人才需求。
(二)修復技術上手慢
壁畫保護修復人才是復合型應用人才,其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壁畫修復工作是專業性和技術性并存的工作,由于沒有專門的壁畫保護專業,博物館在招聘人才的時候只能招聘美術、化學等相關專業,導致壁畫修復人才的綜合素質不夠。除需具有藝術審美情趣、科學知識、靈巧操作技能外,不容失誤的嚴苛要求也是文物修復人員的一個重要職業特征。即使文物保護專業學生進入壁畫修復行業,也需要經過一定的實習才能獨立參與修復工作,修復人員上手慢。
(三)修復人員進修機會有限
目前國內壁畫修復工作人員的培訓主要包括專業論壇、高校委培、國家文物局和敦煌研究院聯合局舉辦的古代壁畫保護修護技術培訓班以及一些政府組織的培訓。壁畫修復人員的培訓每年的數量是十分有限的,絕大部分參與人員都是省級及以上博物館人員。很多從業人員特別是中小型文博機構的人員沒有機會參與培訓,導致技術資源分布嚴重不均。
三、改善壁畫修復人員現狀的對策
國家文物局可以鼓勵敦煌研究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等技術比較先進的單位進行經驗傳授,鼓勵中小型博物館工作人員去先進博物館學習。博物館管理者應該有針對性的選派人員參加文物修復培訓班進行專業培訓,做到學以致用。
中小博物館是我國文博機構的基礎單位,處于文物保護工作的最前沿。然而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管理體制滯后,很多專業技術人才不愿意到中小博物館就業。中小博物館可以通過安家費、生活補貼、住房補貼等方式來為優秀人才提供經濟補助;可以通過編制吸引優秀人才,例如對于高學歷的人才可以免考試直接給予編制;對于表現出色的人才給予職稱晉升的機會,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
自古以來,“傳幫帶”作為一種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發揮著其他培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壁畫修復人才的培養采取“師承制”“傳、幫、代”等強化培訓方法,經過長時間的鍛煉從而實現“外行轉內行”的目標。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通過工作實踐,將固化的操作技能和工作經驗傳授給新職工,這也是“傳幫帶”機制發揮作用的最終落腳點。
參考文獻
[1]蔡欣良.關于壁畫保護修復技術的一些思考——以2017年壁畫保護修復技術培訓班學習為例[J].博物館研究,2008,(4):62—67.
[2]許少華,白隆升.博物館里的壁畫修復師[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