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俊,陸文,李善志,李曉斌,郭霞,李海濱
(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
黑 老 虎 (Kadsuracoccinea(Lemaire)A.C.Smith),別稱冷飯團、過山龍藤,屬于五味子科南五味子屬的木質藤本植物。黑老虎具有藥用、食用、觀賞等多種價值;根、莖具有解毒、治療跌打損傷、中樞抑制、安神等功效,并在抗HIV病毒、抗衰老等多方面有作用。黑老虎的果實為聚合果,含有水解氨基酸14種,還含有多種人體的必需微量元素。
近年來,針對黑老虎的藥理分析、臨床應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而在資源分布和蘊藏等方面的報道相對較少,尤其是海南省的黑老虎分布更是鮮有報道。該研究旨在對黑老虎資源現狀開展調查,了解黑老虎當前的資源分布和蘊藏現狀,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數據支撐。
黑老虎多分布在海拔200~2000m的半開闊灌叢林中,其葉互生,長 3~21cm,寬 2.6~10.5cm,全緣、革質,表面光亮。花緋紅色,雌雄同株,盛花時花長2~4cm,花徑1.5~2.1cm;果為聚合狀,發育完全呈球形或心形,成熟時紅色或紫黑色。
黑老虎種苗抗逆性強,可耐-15℃的低溫和40℃以上的高溫。調查發現,黑老虎群落結構復雜,伴生植物豐富,且喬木層和灌木層物種豐富度高于草本植物。
(1)文獻研究法。一是通過查詢與黑老虎分布有關的各類文獻,如《中國植物志》《海南植物志》等,初步確定調查的范圍。二是查閱黑老虎研究論文中提到的采樣地點,作為補充。綜合以上結果,預設資源調查點。
(2)人物訪談。在調查點及其沿途范圍,如發現與黑老虎分布生境相似的地帶,在現場考察的基礎上,積極尋訪當地村民或者護林員,出示樣品和照片對他們進行訪談。
(3)現場調查。根據前期調查結果,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資源分布區,并綜合考慮調查區域的實際條件,最終確定了海南、廣西、湖南和廣東四個省為主要調查區域。調查過程中通過設置樣地,記錄樣方內的植物群落、生長狀況及資源蘊藏量等。
資源蘊藏量估算是資源調查的重點內容,以樣方的實際產量(G)為基礎數據,結合調查區域的總面積(S)、黑老虎生長的林地所占的百分比來進行估算。

式中,R為各調查點(縣/市)黑老虎資源蘊藏量(t);S為各調查點的區域面積(km2);α 為適于黑老虎生長的林地所占百分比(以調查者踏查及訪談結果估計);G為各調查點調查樣方內黑老虎的藥材鮮重(各樣方的平均值,kg/100m2;以現場采樣稱重得到));γ為折干率,經驗值為0.4。
根據實地調查和訪談,最終在海南、廣西、湖南、廣東共確定了12塊樣地,并做了初步調查(表1)。野生黑老虎多分布于山坡、灌木叢、林下或溝谷地帶,稀生在路邊地帶,攀援木質藤本,長呈蔟狀或密集的單株分布;人工種植在山腳順著山坡向上分布,成片呈簇生長。

表1 資源調查分布情況Tab.1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 surveys
以樣方調查的數據為基礎,集合各調查點可能分布的面積等數據,計算黑老虎的蘊藏量(表2)。結果表明,海南野外黑老虎資源蘊藏量共為110.462t;湖南、廣西、廣東等部分地區的黑老虎資源蘊藏量共為148.22t,相對其資源蘊藏量較高。

表2 黑老虎資源蘊藏量估算Tab.2 Estimation of Kadsura coccinea Resource Reserve
根據表2中的野生資源數據可以看出,海南省野生黑老虎資源分布不均,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地區之間不同,但是更重要的原因:一是人為的過度采挖、取藤、取根,直接減少了野生黑老虎資源數量,同時也極大地破壞了黑老虎的生長環境,致使黑老虎野外生存比較困難;二是黑老虎的生長和繁育特性有關,黑老虎更新的方式主要為克隆繁殖,種子自我更新能力極弱,導致種群數量越來越少,且處于衰退狀態。
根據黑老虎生境、根系特征,其適應性較強、適應范圍廣,在溫暖濕潤的條件下生長良好,不喜歡強光環境,適宜林下栽植;黑老虎花緋紅色,花期較長,果實呈球形或心形,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可作為室內園藝和立體綠化品種。綜上所述,黑老虎是一個發展前景好、藥食用兼觀賞的多功能植物。
根據調查發現野生黑老虎資源急劇減少,還未大面積推廣人工種植,建議應重視和加強黑老虎野生資源保護,進行人工繁育栽培,保護黑老虎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對黑老虎種質資源的保護措施歸納如下:一是劃定部分黑老虎資源豐富區域,適宜采取原地保護的方式,確保野生資源的正常生長;二是采取遷地保護的方式,通過移植黑優良品系、異地移植或種子庫等方式,加以保存;三是積極探索生物學特性,進行引種馴化,開展優良品種培育、繁殖與栽培技術等多方面的研究,提高其產量和品質;四是將優質種源、營養價值高、果實口感好的品種進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進而推廣種植,提高林農收入,擴大利用范圍,確保黑老虎資源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