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意,潘林義,陳艷芳
(1.惠州市惠陽區生態公益林管理站,廣東惠州 516211;2.海南省林木種子(苗)總站,海南海口 570203;3.惠州市惠陽區林業產權交易中心,廣東惠州 516211)
桉樹(Eucalyptus)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的統稱,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用途廣[1],被廣泛用在上世紀的綠化達標和速生豐產林建設。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推進,桉樹人工林集約化經營,特別是連栽[2],已經不適應惠陽地區林業發展。惠州市政府獲批行使地方立法權后頒布的首個立法項目—《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規定,對現有桉樹等外來速生用材樹種純林,由市人民政府制訂規劃,逐步實施林分林相改造,恢復為區域性常綠闊葉林。惠陽人大代表也紛紛提出議案、建議,要求停止種植桉樹,改造原有桉樹。但改造桉樹林涉及權屬、經營利益和公共權益等問題,再加上桉樹具有強的萌芽和繁殖能力,改造工作存在一定困難,需要系統全面分析。
該文通過總結工作、走訪林區群眾、文獻分析[1~7]等方法,對惠陽地區桉樹人工林改造工作進行了調查分析,并結合實際提出了建議對策,希望能夠促進惠陽林業事業發展,為珠三角其他地區桉樹經營和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提供一定參考。
惠陽區是惠州城區之一,地處珠三角經濟圈東部,毗鄰香港,西靠深圳、東莞,南臨大亞灣,北接惠州市中心,是惠州市唯一與深圳、東莞相鄰的縣區,是“深莞惠1小時經濟圈”的樞紐中心。惠陽區總面積9.16萬hm2,林業用地面積4.30萬hm2,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水熱豐富,物種豐富。
惠陽區在森林分類經營實施后,將林業發展重心轉移到生態建設,2003年在政府投資造林中停止種植桉樹;2009年開展綠色文明惠陽建設,打造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群落;2013年實施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中,實施桉樹改造,將桉樹全面砍伐后種植鄉土闊葉樹,改造733.33hm2桉樹。截至目前,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全區現存桉樹林0.56萬hm2,呈零散分布。
惠陽區國有林地資源僅為林地面積的1.7%,已全部種植了鄉土闊葉林,其余林地為村集體所有,并大部分已被承包或租用。鄉土闊葉林的生態效益具有明顯社會效益,受益群體廣泛,但林權單位往往選擇種植成本回收快、效益明顯的速生林或經濟林,特別是租用林地的經營者,更加不愿種植政府部門推廣的闊葉樹種,導致桉樹改造工作缺少主動權,工作處于被動位置。同時,隨著深圳、東莞等周邊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作為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潛在經濟價值巨大,惠陽林地水漲船高。部分林權單位寧愿不經營、不使用,囤積居奇,賺取高額利潤,不愿將林地給政府造林。
桉樹作為外來物種,1890年在廣州周邊地區就有引種,并擴大到華南各省及華東地區;1940年桉樹主要是用作庭院觀賞和道路綠化;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桉樹被廣泛用于短輪伐期用材林生產,為社會經濟發展作為巨大貢獻。關于桉樹的危害性,學術界并無統一定論,大面積經營任何一個單一樹種都會對生態造成影響。但部分群眾一味夸大桉樹危害,片面認為桉樹有毒,桉樹種植造成了水源枯竭和污染,甚至通過網絡傳播,造成負面社會影響;且要求政府馬上對桉樹進行砍伐改造,并不考慮桉樹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等問題。但桉樹林因種植品種、經營情況、林齡、立地條件、權屬問題等因素,長勢存在差異,連栽速生用材桉樹林,生長整齊,下木極少,地被以雜草為主。但隨著林齡的增長,地被逐漸變化,灌木、下木層增多。而一些桉樹品種較差,桉樹長勢弱的林分中,鄉土闊葉樹已成為主要樹種之一;在立地較差的地方,僅有桉樹、相思等速生樹種存活,其他樹種種植難度較大。
鄉土闊葉林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造林,基于當地的實踐技術與理論尚不完善,與生態休閑旅游的結合程度不高,缺少經營性種植成功案例和模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時,科學培育利用闊葉林理念淡薄,沒有科學開發利用闊葉林資源的實踐經驗,僅有小部分用于民間藥用,鄉土闊葉林綜合開發利用理論、技術均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闊葉林全面發展。
與營造林投入相比,森林資源管護資金投入相對較少,不符合造林“三分種七分管”的工作實際。當地群眾也不把闊葉樹當“樹”,習慣將闊葉樹當薪材,制約著了鄉土闊葉林生長。同時,鄉土闊葉樹樹形美觀或花色艷麗,生長周期長,其木材普遍具有其他速生樹種沒有的特性,經濟價值較高,比如白木香、降香黃檀、樟樹等。在對珍貴稀有奇特樹木花草的喜愛和巨大的經濟價值的驅使下,存在偷挖幼苗、偷砍樹木等違法行為,并且單株的偷挖較為隱蔽,難于掌控。當前,惠陽區種植的鄉土闊葉樹將逐步進入成熟期,正是生態和經濟等價值成倍增長的時期,但隨著人民群眾對生態產品需求的增加,進入林區的人流急劇增多,山火和人為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發生頻率大大提升,鄉土闊葉林的保護管理難度將不斷增加。
要充分調動村集體、村小組、村集體干部和基層黨支部,在林區群眾中加大鄉土闊葉樹生態和經濟價值的宣傳力度,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引導林區群眾關注鄉土闊葉林種植與經營,科學認識桉樹改造和種植。要將桉樹林改造列為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內容,充分考慮林區群眾需求和區域長遠發展需要,在城鎮、村莊整體規劃發展中將桉樹改造與村莊綠化美化、風水林、水源林、公園綠道、生態公益林等建設統籌推進,推動鎮村一體化發展。
桉樹人工林經營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損害[3~5],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桉樹林本身的情況進行決策。在需要開展桉樹改造的地區,要結合桉樹林實際狀況,針對人工經營程度高、長勢好、無下木的桉樹林,采取逐步皆伐和帶狀、塊狀、等高線帶整地[4],種植鄉土闊葉混交林;針對一些長勢差、有下木層的桉樹林采取間伐、擇伐桉樹,補套種植鄉土闊葉樹的改造措施;針對桉樹過熟林、立地條件差桉樹林,采取補植、撫育、封山育林的改造措施。而針對開展桉樹種植經營的地區,要規范種植管理,提高單位面積林分生長量[6],提供用材,不僅可間接地保護生態公益林[7]。而且從長遠看,可提高林地價值,降低桉樹種植成本,調整桉樹經濟利益分配,優化林業發展結構。
形成以地方實踐為基礎,適應該地區生態林發展理論與模式,在不影響生態林生長、生態環境維持穩定的前提下,開發發展生態林綜合利用項目,比如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等,將生態林營造所形成的良好生態環境打造成為當地的特色與品牌,提升當地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強化經營方種植發展生態林的信心與決心。
根據當前桉樹林改造和生態林建設發展現狀,明確需要達到的森林培育目標,合理配置建設與保護投入比例,提高造林投入標準,提升保護投入比例。探索在工程建設內容中增加保護和管理內容,延長建設周期,提高林業工程建設的持續性。或者探索利用市場機制,將森林培育、保護任務整體打包,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PPP),促進林分改造的精細化和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