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娟
【摘 要】《互聯網時代》是由中央電視臺歷時近三年創作的大型紀錄片。本文根據紀錄片的內容分析了互聯網給整個社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最后簡要闡述對紀錄片所帶來的社會啟示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 ?機遇? ?挑戰
一、《互聯網時代》概述
《互聯網時代》是中國第一部,也是全球電視機構第一次全面、系統、深入、客觀解析互聯網的大型紀錄片。互聯網正以改變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場影響人類的深刻變革。《互聯網時代》總共10集。《時代》描述了互聯網技術的誕生過程;《浪潮》講述了新技術與需求在市場運動中譜寫著改變世界的產業傳奇和創業人生;《能量》解析了互聯網如何改變、解構原有的價值鏈條和產業格局,并創造全新的產業生態和經濟模式;《再構》呈現了互聯網解構并重構著社會結構,影響著各國政府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崛起》描繪了互聯網時代個人的崛起;《遷徙》展示了工作、社交、游戲與人生三個側面,由傳統社會向網絡化生存的“新大陸”的一次集體遷徙;《控制》探索了新時代網絡暴力、網絡安全等問題,推動人類學習對互聯網進行科學、合理的治理和應對;《憂慮》闡述了人類隱私在一個近乎全透明的時代環境變得脆弱不堪,需要建構新的隱私觀念和保護制度,來適應這個全新的世界;《世界》分析了互聯網進入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化和社會特性的國家,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影響,影響著各國的現在和未來;《眺望》展望了互聯網時代的未來。
紀錄片以電視形態深入思考和展示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的深刻影響。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帶給人們極大的便利,我們享受其中。但同時,互聯網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這些困擾有些是顯性的、易被發現的,有些是隱形的、不易被發現的。因此,我們在面對互聯網這個新生事物時,要堅持用兩分法看問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對待互聯網,我們一定要保持理性的頭腦,辯證地看待互聯網帶給社會的機遇和挑戰。
二、互聯網時代社會的發展機遇
紀錄片中講到互聯網的先輩們突破重重困難將互聯網帶到了人們的面前。從最初的阿帕網的設立,到1983年1月1日,TCP/IP成為人們至今共同遵循的網絡傳輸控制協議,之后阿帕網更名為互聯網。再到伯納斯·李貢獻的超文本瀏覽器及相關協議,及他命名的萬維網的出現,所有人的登錄開始了。
互聯網的出現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便利,把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在《互聯網時代》中談到,距離消失了,遮蔽崩解了,互聯網將一切聯系起來。首先,原有的8小時辦公室辦公的機制被打破,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靈活辦公的方式,不限時間不限地點,在家即可網上辦公。這對工作者來說,尤其對女性工作者來說,家庭工作兩不誤的愿景得以實現。其次,電子商務的出現,人們足不出戶即可購物,“淘寶”這兩個字常常被我們掛在嘴邊,我們可以在網上買到自己想要的衣服、包包和鞋子等。全球各地的商品,各種各樣的款式隨心挑選,物流可以送到家門口。第三,移動社交媒體的出現,我們可以通過微信與全國各地的朋友們隨心所欲地聊天、視頻,想父母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隨時隨地與他們語音、視頻,仿佛我們就在彼此身邊一樣。第四,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等影視APP,在APP上,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觀看我們喜歡的電視劇、電影,放松心情。還有很多視頻課程,在線就可以學習到很多新知識。
三、互聯網時代社會遇到的挑戰
時代性的困境都是一樣的,時代性的機遇則各有各的不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人人都在談論網絡社會,所有的企業、所有的個人都希望能夠接入互聯網。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拓展了企業的銷售模式和盈利渠道,引領著社會的前進方向。紀錄片展示了在互聯網商業化進程中,企業成長的背后,時代的浪潮沖擊著各行各業。各大領域紛紛跟隨著互聯網的步伐,不斷地探索并將網絡技術運用到各自的企業,由此衍生出許多新的行業。
首先,傳媒行業。伴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新媒體的出現,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行業受到了沖擊,收視率、收聽率下降。在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再僅是信息接收者,而是具有信息接收者和信息發布者的雙重身份。幾乎很多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是網民通過網絡發布出來的,他們在事件發生的第一線,獲得信息更加便捷。由此,傳統媒體紛紛轉型,與新媒體組成融媒體,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更好地服務于受眾。其次,書籍行業。《互聯網時代》中談到關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事例,《不列顛百科全書》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權威的百科全書,該書囊括了對人類知識各種重要學科的詳盡介紹,和對歷史及當代重要人物、事件的詳實敘述,其后不斷修訂出版。然而,互聯網出現以后,紙質版于2012年3月宣部停印,全面轉向數字版。可想而知,紙質版的書籍包括印刷費、排版費等一系列費用,出售時價格是有一定限制的,然而維基百科的出現,短短一年時間就搜集了上萬個詞條,讀者可以免費閱讀,這大大促進了紙質版書籍向電子版轉型。最后,教育行業。在網絡課程出現以前,我們學習課程需要到學校的課堂上,或者與老師一對一、面對面溝通,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互聯網出現以后,我們在網上即可觀看各種課程,老師在線視頻講授,我們觀看時如臨現場,這也促使著各大網校的成立,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知識。
四、結語
擁有是基礎,也是負擔。我們享受著互聯網帶給社會的“福利”,也應該理性地看清互聯網的出現所引發的社會問題。面對自媒體平臺上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及時地更新我們的制度,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目前我國已經成立了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小組,相信隨著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技術水平的升級,未來我們一定會擁有一個良好的互聯網環境。新事物的發展是在曲折中不斷前進的,我們應理性地看待互聯網,認真努力地解決互聯網中遇到的問題,用積極的心態迎接互聯網的未來,坦然面對一切。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