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盼盼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電視談話類節目的形式和內容都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同質化現象,這對我國談話類節目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和陌生人說話》從不同角度出發,深耕內容,創新節目形式,為談話節目提供了借鑒意義。
【關鍵詞】談話節目? ?網絡? ?豎屏? ?內容? ?技術
《和陌生人說話》是由騰訊新聞出品的一檔網絡訪談類節目,在2017年6月21日一經播出,便受到受眾的一致好評,截至目前第一季豆瓣評分高達9.2分。之所以選擇這檔節目,一方面是因為這檔節目是完全由騰訊制作并且完全在網絡平臺上播出,更具有網絡談話節目的特性。另一方面,這檔節目根據受眾需求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做出了很大的改變,能夠為談話節目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節目產制特點
1.傳統主持人+互聯網平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層出不窮的自媒體和不斷成長壯大的媒體市場對優質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與此相對,傳統電視媒體競爭場域逐步飽和,電視主持人群體增速放緩,擴大的市場需求與有限的人才供給,也使得自媒體對優秀主持人的需求更加緊迫。在這種情況下,騰訊專門聘請陳曉楠作為騰訊網的副總編輯和首席主持人,專注于制作原創視頻內容。
作為傳統節目主持人,我們可以看到陳曉楠身上擁有的權威和智慧,也可以看到她的冷靜、客觀和從容,這些日積月累形成的知識資本正是互聯網非常需要的。《和陌生人說話》具有很強的“陳曉楠風格”,在節目中,她對嘉賓充分尊重,認真傾聽。她身上那種真誠、給人安全感的氣質也使得受訪者能夠全身心地放松,這也讓節目更加具有真實性和看點。
2.獨特視角深度挖掘。目前的談話節目大多依靠名人和明星主題來爭取收視率,通常同一話題或同一人物會引起各個談話節目的追捧。這樣就給談話類節目帶來同質化嚴重的現象,不利于我國談話節目的長期發展。與傳統談話類節目不同,《和陌生人說話》講述的是平凡生活里普通人的故事,他們中不僅有在社會上有爭議的人,還有一些邊緣人。
除此之外,節目更加注重真實性,更善于引導受眾去發現嘉賓真實、有“人性”的一面,使觀眾“透過”嘉賓看見自己。在節目中,主持人不是一個采訪者,而是善于去傾聽去引導嘉賓娓娓道來。
3.人文關懷。在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越來越方便,距離越來越“近”。但在陳曉楠的心中,人與人的溝通交流還需要一些最原始的、心與心的交流。平等對待每個采訪對象,不論社會地位高低差異,只要他們坐在攝像機前,他們就平等地擁有講述自身的經歷與感悟的權利。在《和陌生人說話》中,所有人享有同樣的尊重。理解和寬容采訪對象身上發生的每件事情,認為其一定有它存在的現實環境和理由,可能是主流社會不認可的行為方式,可能是與我們的價值判斷相背離,但是理解和寬容要求我們承認現實的復雜和人生的多樣。雖然節目涉及的內容十分多樣,節目內容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但節目沒有獵奇求異,沒有道德評價,而是懷有一種理解與寬容的態度。
二、節目的模式創新
1.橫屏變豎屏。根據英國社交視頻營銷機構Unruly的一項調查,53%的手機用戶不喜歡在觀看視頻時瀏覽手機,34%的受訪者表示會將手機鎖定在垂直屏幕上。為了滿足觀眾的收視習慣,騰訊推出國內首檔豎幅構圖的人物采訪節目《和陌生人說話》。在寬高比為 9∶16的垂直屏幕中,肖像風格的構圖突出了角色的中心位置,為采訪創造了一個相對封閉和完整的情感氛圍。在拍攝中截取角色的上半身,放大微妙的表情和手勢,讓觀眾在15分鐘內通過嘉賓的講述沉浸在故事中,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變化,從而產生共鳴。
《和陌生人說話》的創始人陳曉楠曾經說過 “這是專為移動終端用戶設計的節目”。豎屏模式可以拉近對象和受眾之間的距離,使一般人群中最熟悉、最容易被忽視的情感趨勢得以放大,豎屏模式更適合于突出角色的中心位置。對于移動互聯網的用戶來說,豎屏可以捕捉到比橫向屏幕視頻更多的細節,豐富節目內容信息。
2.輕體量。在互聯網時代,生活節奏加快,面對海量信息,人們的注意力不可避免地被分散,因此觀眾對短視頻更加熱衷。信息碎片化傳播的優勢就是為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充分的自由與便利。
《和陌生人說話》將節目時間縮短到大約15分鐘,以確保節目的質量,并實現輕量級輸出。15分鐘的談話節目突破了之前傳統談話類節目的長度,并在短短15分鐘內完成了節目的價值。陳曉楠在談到這個節目時,提到每一集都會在選定主題后和嘉賓交談4個多小時,手稿達到40多頁。在4個多小時內,通過與嘉賓的交談,讓嘉賓在輕松的氛圍中敞開心扉。最后再根據后期的剪輯,使視頻最終控制在15分鐘左右,從而更加符合人們碎片化的觀看習慣。
3.去標簽化。在互聯網時代,每天都會出現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何準確快速地記住這些人和事,人們發展出了一種基本智能,那就是“模式識別”。模式識別意味著我們在成千上萬的事物中發現模式,探索事物的相關性,并賦予它們意義,從而縮短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過程。“貼標簽”就是人類模式識別的一種手段,我們通過“貼標簽”來實現對人和事物的快速歸類,就是人們運用“模式識別”認識世界、進行社會交往最快捷的方式之一。
“貼標簽”可以使我們很快地認識一個人、一件事,但同時“貼標簽”也容易將我們的注意力聚焦到某一個點上,這樣會直接影響我們對整個人或事物的認知。而在《和陌生人說話》中,我們很少看到節目為嘉賓貼標簽,主持人不會為了節目效果去刻畫嘉賓的形象,而是通過自己的方式,給嘉賓一個發聲的平臺,讓他們放下包袱,與其進行心與心的溝通。例如在“教科書式老賴”當事人“認真的趙先森”這一期,嘉賓說自己之所以愿意來這個節目就是因為這個節目不隨便給人“貼標簽”。
三、對談話節目的啟示
1.內容深耕細作。互聯網時代,內容為王,堅持以內容為核心,可以在大量的談話類節目中脫穎而出。無論是電視談話節目還是網絡談話節目,都應該跟上時代潮流,關注人們的真實想法。避免噱頭,以更加平等、尊重和理解的態度傾聽嘉賓和觀眾的聲音。與此同時,談話節目要根據自身節目風格特點,不斷融入更多有深度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源上提升談話節目的內涵。
在節目的制作上,也要不斷融入新的元素和特點,使節目整體更加融合。正如《和陌生人說話》,從第一季到第二季,節目根據總體風格特點,從演播室的設置,到鏡頭與后期剪輯,不斷地去改變,去適應受眾的審美。只有這樣才能使節目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對受眾一直保持吸引力。
2.碎片化傳播。在互聯網時代,受眾的時間和接收信息的能力不斷分散。人們對一件事情的持續關注時間越來越少。談話類節目給人的印象一直是冗長的,找不到重點的,這樣下去勢必會丟失大量的受眾。因此,談話類節要想發展,要不斷尋求更加符合受眾心理的節目形式,使節目更加“輕體量”。
除此之外,視頻要想廣泛傳播,必須要考慮傳播的便利性。分散的溝通渠道豐富,使用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傳播更為方便,更有利于推廣和傳播節目。同時它也可以充分調動觀眾的好奇心,促進節目的整體發展。
3.技術創新。新形式帶來新鮮感,盡管豎屏的發展還不能很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和使用習慣,但技術的不斷創新為未來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多元的方向。未來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自媒體都可以大膽嘗試,尋求更加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節目形式。
當然,豎屏的出現不會改變橫屏,橫屏依然是目前手機觀看視頻的最佳方式。在第一季《和陌生人說話》中,我們體驗到了受訪者和觀眾的“面對面”對話之后,在第二季中,《和陌生人說話》團隊再次對技術進行了升級,采用橫屏遮幅電影化畫面。同時在拍攝技法、節目邏輯線中也做了改變。這種對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四、總結
互聯網時代,打動人心的永遠都是最真實的“人性”,持久且良好的傳播效果是依賴節目人文精神的內核,并非嘩眾取寵的噱頭。除此之外,談話節目的發展還要不斷地去創新節目形式,迎合當下的新媒體趨勢,更好地滿足受眾的觀看需求。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林坦.論電視談話節目的困境與發展趨勢[J].新聞傳播,2018(15):84-85;
[2]UNRULY, NEWS CORP AND MOAT PARTNERTO BRING VIEWABLE VERTICAL VIDEOTOADVERTISERS,https://unruly.co/news/article/2016/06/20/unruly-news-corp-moat-partner-bring-viewable-vertical-video-advertisers/;
[3]周逵,金鹿雅.豎屏時代的來臨:融媒體短視頻類型前沿和趨勢研究[J].電視研究,2018(06):11-14;
[4]任玲.橫屏到豎屏:移動傳播時代訪談節目研究——以《和陌生人說話》為例[J].東南傳播,2018(03):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