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彩
【摘要】目的:分析研討早開奶護理對剖宮產產婦術后恢復及提高母乳喂養率的影響。方法:隨機從2018年6月-2019年1月期間在我院分娩的剖宮產產婦中抽取60例進行討論,用隨機數字法分組,其中30例接受常規護理(對照組),另30例接受早開奶護理(研究組),觀察比較護理效果,如母乳喂養率、術后恢復狀況等。結果:研究組嘗試母乳喂養失敗率6.67%低于對照組的46.67%,完全母乳喂養率76.67%高于對照組的13.33%(P<0.05),研究組部分母乳喂養率16.67%低于對照組的40%,但P>0.05。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泌乳始動時間、宮底高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剖宮產產婦接受早開奶護理,可顯著提升母乳喂養率,促進術后恢復。
【關鍵詞】產婦;剖宮產;早開奶護理;母乳喂養率;術后恢復
【中圖分類號】R76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6-144-01
現產科降低圍產兒和高危產婦危險性的有效干預方式之一則為剖宮產手術,但因術中需使用麻醉藥物,且切口較大,術后產婦易發生子宮復舊不全、泌乳延遲等并發癥,術后泌乳差,新生兒營養和生長發育受到影響。針對此點,已有研究明確指出[1],剖宮產產婦術后接受相應護理干預,對術后恢復和母乳喂養率有利。近年來,有關早開奶護理干預的報告仍然較少。現納入60例剖宮產產婦重點討論早開奶護理的優勢: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用隨機數字法分組討論60例剖宮產產婦(收治于2018年6月-2019年1月期間)。對照組:經產婦19例,初產婦11例,年齡20-33歲,平均為(26.8±1.2)歲,孕周時間37-40周,平均為(38.9±0.5)周;研究組:經產婦18例,初產婦12例,年齡20-34歲,平均為(26.5±1.1)歲,孕周時間37.5-40周,平均為(38.2±0.4)周。患者基本資料差異小(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給予健康教育、預防并發癥、疼痛護理、心理護理等。研究組接受早開奶護理,具體為:①清潔乳房:用濕毛巾覆蓋乳房,持續5min左右,再用濕軟的清潔毛巾清除乳痂或乳頭表面污垢。②按摩乳房:仰臥位,檢查乳房是否有硬塊,若有硬塊,按摩患側上胸部中府穴和周榮穴、肩井穴、小指間少澤穴,持續2-3min,順肋骨向下輕壓乳頭根部,從兩側擠推向內,數次輕捻揪乳頭,可用潤滑油輔助,勿牽拉腹部切口。③營養護理:指導其飲食,保持均衡,加強攝入維生素、蛋白等,多食用新鮮蔬果和湯類,控制攝入脂肪,以免出現乳頭堵塞。④嘗試開奶:讓新生兒裸身接觸產婦胸前肌膚,做好保暖,新生兒面部朝向乳房,把嘴唇靠近乳頭,產婦和護士誘導新生兒吸吮,吸吮時,可適當釋放擠壓乳暈,觀察哺乳狀況,若不理想,可間隔2h后再次進行。
1.3 指標判定
記錄其泌乳始動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宮底高度、嘗試母乳喂養失敗、部分母乳喂養、完全母乳喂養。
1.4 統計學方法
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版本)分析數據,t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x±s,X2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母乳喂養狀況
研究組嘗試母乳喂養失敗率6.67%低于對照組的46.67%,完全母乳喂養率76.67%高于對照組的13.33%(P<0.05),研究組部分母乳喂養率16.67%低于對照組的40%,但P>0.05。見表1:
2.2 術后恢復指標
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泌乳始動時間、宮底高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現麻醉、手術條件下,術后產婦呈清醒狀態,對護士實施護理活動和術后知識宣教有利[2]。通過給予相應護理干預,可讓產婦正確認識和對待術后疼痛和此次分娩,為早期實現母乳喂養和早期下床打下基礎。本研究中,研究組產婦接受早開奶護理干預后,其泌乳始動時間、宮底高度、肛門排氣時間低于對照組,表明早開奶護理對剖宮產產婦術后恢復有利。其原因可能與刺激乳頭,會導致神經沖動,傳入到下丘腦室旁核及視上核,促進分泌催產素,加強宮體收縮,促排惡露,加快泌乳[3]。此外,研究組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表明新生兒早期與產婦解除,對產婦轉換自身角色有利,改善術后負性情緒,提升母乳喂養率。綜上,剖宮產產婦接受早開奶護理,可顯著提升母乳喂養率,促進術后恢復。
參考文獻:
[1]史來芳. 早開奶護理對剖宮產產婦術后恢復及提高母乳喂養率的影響[J]. 中國民康醫學, 2017, 29(22):109-110.
[2]唐巧巧, 李曉玲. 分娩方式、開奶時間對母乳喂養的影響及護理對策[J]. 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 2016,10(1):63-65.
[3]何艷玲, 鐘汝梅, 朱芳萍. 穴位按揉配合乳房按摩在母乳喂養早開奶中的應用[J]. 醫療裝備, 2016, 29(2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