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摘要:由于新聞英語在詞匯、修辭、句法、時態和語態方面與漢語新聞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漢譯存在一定難度。本文從時事新聞的語言特點出發,結合大量時事新聞的英語原文和漢譯文本,用理論結合實例的方法說明目的論是時事新聞漢譯最行之有效的理論指導,并提出目的論指導下的時事新聞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 目的論 時事新聞漢譯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2-0012-02
一、時事新聞的定義及分類
時事新聞的定義可歸納為由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等客觀要素構成的一種新聞體裁,該體裁適用于快速、簡潔地傳播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
時事新聞根據涉及領域,可分為政治時事新聞、經濟時事新聞、政策時事新聞等;按傳播媒介,可分為電視新聞、網絡新聞、報刊新聞;按照來源地,可分為全國時事新聞、國外時事新聞、地方時事新聞。
二、功能翻譯理論
(一)功能翻譯理論的起源
20世紀70年代末,德國翻譯理論學家從“功能”和“交際”視角出發創建了功能翻譯理論。1978年,德國學者漢斯·弗米爾提出目的論,該理論指出翻譯是為特定目的而存在的一種有意圖、有目的的人類行為之一。凡行動皆有目的,因此翻譯亦由目的支配(譚載喜,2009),而支配翻譯行為目的的就是文本的目的原則,即譯文由翻譯的文本目的決定。
(二)目的論的三原則
1.目的原則
是指翻譯要使譯作或者文本能在譯入語環境內發揮某種功能,能在使用它的人身上發揮應有的功效(楊柳,2009)。該原則認為,翻譯要在譯入語文化和情境中進行,并被目的語接受 。
2.連貫原則
譯本在目的語讀者看來必須是連貫、可讀、可以接受的(楊柳,2009)。連貫原則要求譯文讀者在目的語環境內理解譯文,即譯文和譯文讀者之間的文化是連貫的,譯文在譯入語環境中有價值。
3.忠實原則
要求譯文和原文語際連貫,換言之就是譯文要忠實于原文。
三、目的論在時事新聞翻譯中的應用
(一)目的論對時事新聞翻譯的影響
目的論指導下的英語時事新聞漢譯實際上是用漢語特有的語言形式將原新聞內容再現的過程。目的論把翻譯和語言的交際功能結合起來,為新聞翻譯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二)目的論指導下的時事新聞翻譯方法
1.時事新聞詞語的特點及翻譯
英語時事新聞漢譯涉及領域眾多,題材廣泛,新聞詞匯五花八門包羅萬象。新聞譯者要在目的論的指導下謹慎翻譯,力求翻譯準確、達意。
(1)專有名詞翻譯。專有名詞翻譯應遵循三個原則:第一,音譯為主,力求音準、音似,如“Uber ride”譯為“優步專車”;第二,因地制宜,按照專有名詞在其本國語言中的發音來翻譯,如“Richard”源自英語譯成“理查德”,源自法語譯為“里夏爾”;第三,約定俗成的原則,我國歷史上已有的且被社會及讀者廣泛接受的譯名要繼續沿用,如“Marxism”譯成“馬克思主義”。
(2)縮略詞的翻譯。英語時事新聞中包含大量縮略詞,包括首字母縮略詞和簡縮詞。前者是由英文中幾個字詞的首字母組合成,如:“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后者是掐頭去尾將一些常用的英文單詞截短或者縮短,如:expo=exposition(展覽會、世博會)。
(3)外來詞匯翻譯。外來詞匯的翻譯方法可歸納為三種:第一,音譯,即按照外來詞匯的讀音音譯,如“hacker”(黑客)、“Blog”(博客);第二,追根溯源,衍生出來新詞,翻譯時參照原詞詞義,如 “netizen”源于“citizen”,譯為“網民” ;第三,音譯加意譯,如茲卡病毒(Zika virus)就是由zika音譯加上virus意譯構成。
(4)成語的頻繁使用。成語言簡意賅, 為迎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文化背景,英語時事新聞漢譯中會頻繁運用成語, 既可以節約新聞傳播的時間和空間,又可增強語言的美感。如:
How Trump's tweet-style rhetoric is set to change politics.
研究:“腦殘”英語成特朗普制勝法寶。
2.時事新聞修辭特點及翻譯
(1)雙關。雙關是指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靈活運用同音異義或同形異義的詞語,有目的地使語句或者詞語字面上一個意思,暗含著另一個意思。如:
Global Crises Shadow, and Overshadow, Obamas Foreign Trips.
古巴行蒙恐襲陰影 奧巴馬外交旅行總是“不是時候”?
標題中的“不是時候”指奧巴馬的外交旅行的大環境“不是時候”,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小環境“不是時候”,比利時剛剛遭到伊斯蘭國的恐怖襲擊。
(2)反語。運用和實際意義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本意,可提高新聞語言的諷刺與批判意味。如:
Fake documents had enabled traders to “legalize” more than 1,000 tusks a year since 2011, it said.
該報告指出,自2011年以來,因為偽造文書而使交易變得“合法化”,共計約1000多只象牙被交易。
譯者將“legalize”直譯出來,強烈抨擊“非法”從事象牙交易的現象。
(3)排比。為增強語言的節奏感,提高新聞的氣勢,譯者偏愛排比修辭,使用兩個以上結構相似、語氣相同的詞語或句子來表示強調或語義層層遞進。如:
…inspired by those voices of fairness and vision, of grit and good humor and kindness that have helped America travel so far. Voices that help us see ourselves not first and foremost as black or white or Asian or Latino, not as gay or straight, immigrant or native born; not as Democrats or Republicans…
……那些曾經幫助美國前進的公平與遠見之聲、堅韌之聲,以及幽默與和善之聲,也會讓我倍受鼓舞。這些聲音告訴我們,每個人的身份,無論黑人還是白人,無論亞裔還是拉丁裔,無論性取向如何,無論是移民還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
譯者連續使用了三個“之聲”和五個“無論”,詮釋了奧巴馬在呼吁全體美國人熱愛民主,堅持共同的信仰中所付出的努力。
(4)對偶。對偶是中國特有的修辭手法,結構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多用于新聞的標題、通訊和新聞評論。如:
Post-Sept. 11, Cockpits Are Harder to Invade, but Easier to Lock Up.
撞不開的艙門,摸不透的人性。
3.時事新聞句法特點及翻譯
英語注重句法結構,句子結構嚴謹,短語和從句以主語和謂語動詞為中心向四周展開。在英語句子中,除了主動詞外的所有動作都必須以明確的顯性手段(包括分詞、不定式、從句或詞性轉換等方式)加以標識,或作定語,或作狀語,或作其他成分,以避免語言表達上的邏輯紊亂和語義不清(王銀泉,2009)。
漢語重語義結構,句子結構以動詞為中心,以時間順序,橫向展開,縱向層層推進,形成“流水型”的句子結構(王銀泉,2009)。漢語中多并列分句,并列分句之間用逗號分開。
目的論強調為了實現翻譯目的和達到譯文的交際功能,更好地保留原文信息,必要時可以打破原文的語言形式進行重組。
4.時事新聞時態和語態特點及翻譯
(1)時事新聞漢譯對時態的翻譯。時事新聞時效性強,為給新聞讀者營造現時感,在英語新聞中多使用現在時。在英語新聞漢譯時,在漢譯中譯者可借助相對應的時間副詞來體現,如“幾個小時前”“剛剛”“北京時間幾點整”等。
(2)被動語態的翻譯。西方人習慣客體思維方式,常把觀察與敘述的視點放在動作、行為的結果或承受者上,并以動作的發生者作為句子的主語使用(王銀泉,2009)。記者在報道災難、事故和犯罪案件中也傾向于使用被動語態來回避動作的施動者,保護消息來源或知情人。
中國人習慣本體思維,把觀察與敘述的視點放在動作的發生者上,并以動作發生者作為句子的主語(王銀泉,2009)。在英語新聞漢譯時,除了特別需要強調動作結果和承受者時使用被動語態外,一般情況下,譯者會將原新聞中的被動語態轉化為主動語態。
(三)目的論指導下時事新聞的翻譯策略
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主要由原新聞價值、二次傳播的需要以及新聞媒體的版面或播出時間決定。
1.全文翻譯
全文翻譯是將原新聞內容全部轉化為中文新聞的翻譯方法。一般來說,這類新聞內容十分重要,二次傳播的價值較高,而且篇幅又相對較短。翻譯時譯者保留原新聞的基本結構和風格不變。
2.摘要翻譯
摘要翻譯適用于翻譯篇幅較長的報告、講話、社論、署名文章等。對新聞摘要翻譯的主要原因是受新聞媒體版面和播出時間的限制,刪除一些相對次要的沒有二次傳播價值的內容,只保留其中的主要觀點和重要信息。
3.綜合編譯
新聞編譯是將翻譯和編輯有效地結合起來的一種翻譯策略,即把原新聞信息進行翻譯、加工、綜合,用譯入語將原新聞內容表述出來的翻譯方法。相對來說,譯者在綜合編譯新聞時擁有更大的自主權,與原新聞相比,綜合編譯的新聞內容更精煉。
英語時事新聞漢譯研究涉及范圍很廣,筆者只窺測到其中的皮毛,希望今后對英語新聞漢譯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張沉香.功能目的理論與應用翻譯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陳樹培.英漢新聞翻譯常見錯誤[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
[4]張健.外宣翻譯導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3.
[5]李文革.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6]楊柳.20世紀西方翻譯理論在中國的接受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7]董曉波.翻譯通論[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3.
[8]王銀泉.實用漢英電視新聞翻譯[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9]劉其中.新聞翻譯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0]杰里米·芒迪.翻譯學導論(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11]叢春華.新聞學概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