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睿雅
摘要:網絡輿論監督作為一種新興輿論監督方式對司法審判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相對傳統輿論監督方式而言,網絡輿論監督具有監督范圍廣、監督速度快、監督力度大和監督隱蔽性強等特點。網絡輿論監督和司法審判之間存在著一致性和矛盾性。一方面從最終目標來說,網絡輿論監督和司法審判都是為了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網絡輿論的感性和司法審判的理性要求又使得這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實現司法審判的公平公正必須正確處理好網絡輿論監督與司法審判的關系,要從加強立法、主動接受網絡輿論監督、提高法官素質等方面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網絡輿論監督 司法審判 司法公正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2-0056-02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輿論監督作為輿論監督的一種新的方式,在社會生活中逐漸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謂網絡輿論監督,就是公眾以互聯網為平臺了解國家事務、社會事務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通過多種網絡形式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對國家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和評價的一種監督方式。相對傳統輿論監督方式而言,網絡輿論監督具有監督范圍廣、監督速度快、監督力度大和監督隱蔽性強等特點。網絡輿論監督實際上是民意的一種反應,體現的是社會的民主精神,而司法審判的目標是公平公正,體現的是社會的法治精神,這兩者之間具有一致性,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對立性。
一、網絡輿論監督與司法審判的一致性
網絡輿論監督是公民行使言論自由權和批評監督權的一個重要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公民有言論自由權和監督權。網民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對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關注、評價、批評和建議,是我國公民行使言論自由權以及監督權的必然結果。它所要實現的是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也就是通過網民的參與,形成輿論壓力,對社會的公權力的行使進行監督,防止其濫用,從而達到保障公民權利的目的。而司法審判則是通過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對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制裁和處罰,從而最終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它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其目的也是為了實現社會的正義。由此可見,網絡輿論監督和司法審判這二者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在功能和社會責任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補性。
1.網絡輿論可以保障司法公正,為司法人員審理案件提供更多的事實和證據
網絡輿論監督作為一種社會監督的形式,是民意的一種反應,它通過網絡這一平臺使得民眾可以沒有顧慮地發表意見、建議和批評。這其中,不乏一些和案情相關的線索信息和證據事實摻雜其中。因為當事人在傳統的輿論監督形式中可能礙于各種壓力和顧慮,不敢或者不愿意提供的信息,但在網絡上他可以自由的提出。這對司法人員案件的審理提供了寶貴的事實依據,有利于案件審理的迅速展開。
2.網絡輿論可以提高司法運作的透明度,防止司法腐敗的發生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網絡的開放性和快捷性使得司法程序從封閉走向透明,為公眾評價司法行為并間接參與司法過程提供了條件。互聯網的發達,使得審判人員的一舉一動都在公眾的視野關注之下,這種網絡輿論的監督就使得審判人員不敢輕易的作出違法亂紀、枉法裁判的行為,從而降低了司法專橫和武斷的可能性,可以有效地防止司法腐敗的出現。
3.網絡輿論可以推動法律法規的修訂和完善,為司法審判提供全面準確的法律依據
近年來,通過網絡輿論,形成民意,進而對相關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完善的情況時有發生。網絡輿論作為現實民意的一種集中體現,能夠集中力量和社會的公權力進行博弈,從而在法制的修改和完備方面發揮出傳統輿論所不具有的巨大威力。這些都為司法審判的公平正義提供了更為完善和正確的法律依據。
二、網絡輿論監督和司法審判的矛盾性
雖然網絡輿論監督和司法審判在目的上是一致的,但是網絡輿論是感性的、直觀的,更多的是從道德的視角考慮問題,而司法審判是理性的、客觀的,更多的是從法律的視角考慮問題。在網絡輿論形成的過程中,往往理智和非理智交替,真實與謊言交織,旁觀者很難辨清是非真假,而司法審判是以法律為依據的一種理性的判斷,這就使得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對立性和矛盾性。
1.網絡輿論中的一些非理性的評論會對司法公正產生負面的影響
由于網絡輿論在形成過程中沒有傳統新聞輿論發布過程中的把關人,很容易導致網絡輿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大量非理性的甚至是虛假的信息。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很有可能被這些非理性因素所影響,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判斷,以致偏離司法公正的軌道,形成輿論審判甚至媒體審判的現象。
2.網絡輿論也會對司法獨立產生一定不利影響
網絡輿論作為一種新興的輿論方式,其影響面之廣、影響力之大,是傳統輿論所無法比擬的。近年來所發生的很多著名的受網絡輿論影響的案件中,司法機關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來自網絡輿論的壓力。
總之,對于司法審判而言,網絡輿論監督正如一把雙刃劍,用之得當,則可以確保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敗,用之不當,則會破壞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有鑒于此,我們必須充分重視網絡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處理好網絡輿論監督和司法審判的關系。
三、正確處理網絡輿論監督與司法審判關系
網絡輿論監督實質上是民意進入司法的一種新渠道,正確對待網絡輿論監督,實現網絡輿論監督和司法審判的良性互動,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多管齊下,共同努力。
1.完善網絡監督法律體系,限制網絡輿論監督權濫用
近些年來,在網絡輿論方面,我們國家的主要立法有《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國際聯網管理辦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聲訊臺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這些規定零散簡單,而且層級較低,大多為行政規章和部門規章,缺乏較高層次的法律和基本法律的規范,與迅猛發展的網絡相比,網絡立法嚴重滯后,這就導致對網絡輿論的規制缺乏相應的有力法律依據。所以,要想實現對網絡輿論的有效引導和規范,必須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網絡立法,制定輿論監督法以及新聞法等法律。特別是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立法,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不斷總結經驗,明確網絡輿論監督的權利界限,為公眾的網絡行為提供行為準則。要在保障正確行使網絡監督權的同時,對網絡上不負責任的失實報道予以規范和制約,防止網絡輿論監督權的濫用,使網絡輿論監督沿著正確的方向成長發展。
2.通過網絡輿論介入立法的創新模式,完善審判的法律依據
網絡輿論對司法審判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通過網絡輿論,形成民意,進而進入立法程序,影響立法,最后作用于司法審判活動,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根據我國立法法的規定,我國的立法程序是由立法機關也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的代表作為民意的代表,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決定是否通過、修改和廢除。網絡輿論,從根本上講,是民意的一種反應,是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一種新途徑,它能將傳統分散的民意加以集中,形成強有力的聲音,最后影響立法機關的立法。通過網絡輿論監督這種方式實現立法的完善和完備,就使得司法審判的法律依據更加的反映民意,更加的合理、公正,從而推動司法審判活動的發展,最終確保司法的公平和公正。
3.提高法官素質,實現公平公正的審理案件
司法人員的素質是影響案件公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法官在審理案件的時候,應該堅持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除了嚴格恪守法律規定之外,還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這個自由裁量權是和法官的個人水平和法律修養息息相關的。在網絡輿論日漸發達和強大的時代,要想使法官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理性準確地作出判決,必須提高法官的個人水平。首先,法官必須堅持以法律為準繩,堅守司法底線,嚴格依法辦事,也就是審判過程中,要堅持法律至上,不被網絡輿論所左右和牽制,不迎合民意,防止因為輿論等外在壓力導致判案中的非理性因素,保持自己的獨立思維和清醒判斷。其次,法官審理案件,需要以事實為依據,要充分重視網絡輿論中所反映的辦案線索和證據,對網絡輿論中反映的問題,要認真甄別,仔細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深入細致的調查,為案件的正確審理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實現案件的公平和公正審理。
4.司法機關要主動接受網絡輿論監督,提高審判的透明度
司法機關的審判活動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是,這并不表示整個司法活動就必須處在一個封閉的狀態下。事實上,在互聯網時代,想要把司法程序完全隔絕起來的做法也是不現實的。網絡輿論是民意的一種重要反映,對于司法機關而言,做好民意溝通工作就需要主動地面對網絡輿論監督,提高輿情處理能力,盡可能地發揮網絡輿論監督的正面作用。一方面,司法機關要堅持審判公開的原則,除了法律規定的婚姻案件、親子關系案件等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和未成年人案件以及法官對涉及社會中的道德、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案件裁定不公開審理外,其他案件都應該實行公開審理,并逐步做到裁判文書網上發布,實現以公開促公正、以公開保廉潔、以公開制止謠言散播。因為公眾對案件的質疑和不信任,很多時候是源于信息的不暢通,所以,公開審理可以有效地杜絕暗箱操作,也可以理性地回應網絡輿論的監督和質疑。另一方面,司法機關應當建立與外界交流和對話的平臺,做好與公眾的溝通工作,及時將案件的信息向外界公布,保障群眾知情權和監督權。通過發布權威消息,澄清虛假信息,避免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此外,對于一些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也可以采用新聞發布會的方式,告知公眾案情進展,并解答公眾疑問,實現司法機關與公眾的良性互動。一些法院采取的微博直播庭審的做法,也是非常值得推廣和普及的一種民意溝通途徑,它可以有效的傳遞真實信息,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從而樹立司法權威,實現司法公正。
四、結語
總之,網絡輿論監督作為一種新興的監督方式,較之于傳統監督方式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正確處理網絡輿論監督和司法審判的關系。一要重視發揮網絡輿論監督的作用,利用網絡輿論的正面影響實現司法的公正公開;二又要尊重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在網絡輿論監督中保持司法的專業性和中立性。要通過限制網絡輿論監督權的濫用,合理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最終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