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
摘要: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因此,勞動爭議案件的數量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成為關鍵問題。我國現有法律法規中針對勞動糾紛案件中的舉證責任分配規定存在很多不足,不能滿足司法實踐的需要。因此,本文通過對勞動爭議案件舉證責任的特點、規則以及不足之處等的分析,為我國勞動爭議案件舉證責任的分配提出一些意見。
關鍵詞:勞動爭議 舉證責任 分配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2-0064-02
一、勞動爭議案件舉證責任分配的概念和特點
舉證責任是指當事人在爭議發生后的訴訟程序中提出索賠的舉證責任。但是,當案件的事實處于無法確定并承擔舉證責任的一方無法找到證據證明事實有待證明的情況時,舉證責任方必須面臨不利因素,并可能面臨失敗的風險。因此,是否承擔舉證責任和舉證責任直接取決于當事人之間舉證責任的利益平衡。勞資糾紛案件有很強的國家干預性,所以,如果證據不足,顯然不能只依賴當事人一方提供的證據,國家機關在必要時候可以親自調查。勞動者對用人單位具有隸屬性,因此,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勞資糾紛時,法律就會傾向于勞動者等弱勢一方,這樣就可以盡可能地保障工人的合法權益。
二、我國對勞動爭議案件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定
1.對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定
在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中,規定了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節仲裁法》(以下簡稱《調節仲裁法》)第六條與第三十九條規定,舉證責任分為行為意義和結果意義兩種。《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條規定,主張積極事實的人必須承擔舉證責任,與他一起承擔舉證責任的還有主張消極事實的人。在中國的勞動爭議案件中,還有一種舉證責任倒置的情況。
2.舉證責任分配的體現
我國法律規定了勞動爭議案件中舉證責任分配的具體原則。這些證據的舉證責任法律規定給了用人單位,勞動者在用人單位出具相關證據后,有責任進行初步證明。在用人單位無法取得相關證據時,勞動者要想使用人單位承擔本應由自己承擔的舉證責任,就必須先要證明相關證據是由用人單位所掌握的。
三、我國勞動爭議案件舉證責任分配存在的問題
1.我國民事訴訟法對勞動爭議舉證責任分配沒有具體規定
現階段在處理勞動爭議案件時,有些案件仍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該法條規定當事人包括原被告和第三人,他們在訴訟的過程中,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提供證據的責任,該主張包括肯定或否定某一事實,最后在訴訟中,一般都由原告負舉證責任,但有時候由于案件的復雜性以及法律規定的情形下被告應對舉證責任負責。
《調解仲裁法》第六條的規定非常不明確,例如在公司中,掌握核心技術的一些員工具有很強的掌握證據的能力,雙方發生勞動爭議后,如果根據這個規定進行舉證責任,應當由用人單位負責,但事實上,很多證據是由核心技術工作人員控制,所以有時候會給用人單位帶來不公。
《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應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解釋》)第十三條規定,在因用人單位作出的一些決定而發生的勞動爭議中,法律規定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這意味著舉證責任全部由用人單位承擔,勞動者可能不必承擔任何舉證責任,這種規定也存在不妥,這會使勞動者處于極端不利的境地。
2.現行立法不能滿足勞動爭議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的需要
在我國現行的《解釋》和《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勞動爭議舉證責任的提供僅限于第一種勞動爭議類型,其中針對勞動爭議案件的第二種類型,根據《解釋》第一條第而款的規定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第二條規定的勞動爭議,但是這些規定都沒有具體說明舉證分配問題。一方面,《解釋》的頒布有效的降低了勞動者舉證責任的難度,降低了勞動者的訴訟成本,它不僅可以減輕勞動者的訴訟負擔,還可以作為對用人單位的監督,可以有效促進用人單位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遵守《勞動法》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勞動爭議案件審理過程中也能促使用人單位提出相關證據,一旦不能提供,勞動者的權益就會受到法律的保護。同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一些勞動者因為勞動爭議糾紛采取一些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四、我國勞動爭議案件舉證責任分配的完善
1.舉證責任分配一般規則的完善
我們國家在處理勞動爭議案件的時候一般采用的是“誰主張,誰舉證”,但由于勞動爭議案件與普通民事糾紛案件不同,各類案件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民事訴訟法》中對舉證責任分配問題的規定不能完全滿足勞動爭議案件的審理。第六十四條第一款規定了當事人自己提出主張,但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又處于非常不平等的地位,勞動者的證明證據的能力將受到用人單位的許多限制,所以在勞動爭議訴訟的過程中,由勞動者負有舉證責任顯然不夠合理。許多學者認為,英美法系的舉證責任理論可以應用于我國勞動爭議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例如利益衡量說,指在考慮舉證責任的時候,將相應的因素考慮進去之后才能繼續分配,這些因素包括政策、經驗、證據類型等。根據《勞動法》的基本立法目的,利益衡量說用于勞動爭議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目的也是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可以借鑒和利用的,但同時要順應我國國情,不能完全照搬英美法系的規定,在適應我國審理勞動爭議案件時,運用一般規則和部分舉證責任相適應的立法模式。
如果發生勞動爭議,法院將首先考慮適用一般規則,除了法律規定的幾種由用人單位引起的糾紛案件,其他類型的勞動案件是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來規定的。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應指明勞動者的經濟補償問題,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用人單位提供勞動者的相關證據,例如勞動者的入職時間等,這樣就在維護勞動者利益的基礎上實現了勞動法保護弱勢群體的目的。
2.增加現有勞動爭議舉證責任分配規定的可操作性
雖然在上文提到《調解仲裁法》第六條的規定比較籠統,而且不具體,但是經過長期司法實踐后,《調解仲裁法》對許多案件進行了適當的區分,使法官更容易審理。比如在審理社會保險繳納的勞動案件時,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這樣的規定提高了可操作性,對于其他勞動爭議案件也可以采取同樣的方式;上文還提到《解釋》中第十三條規定的不足,我認為這一條規定應當更加明確完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都應當承擔證明雙方勞動關系存在的舉證責任。與此同時,我認為勞動者應該增加一項責任即承擔自己受到損害的舉證責任。
五、結語
本文重在突破舉證責任分配規則的界限,從勞動爭議中舉證責任的概念、特點、現行國家規定及其自身特點等方面詳細分析了勞動爭議案件舉證責任分配問題。勞動爭議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應當以規范為主導,在承擔舉證責任的勞動者難以舉證時,只能根據難以舉證的原因,以證明標準降低的方式減輕證明責任,或者證明妨礙規則。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法律的可預測性與可操作性,還能夠為司法實踐中的探索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國家和公民個人都有義務為完善我國舉證責任的分配問題作出自己的貢獻,也希望本文對勞動爭議舉證責任分配問題提供有利建議,幫助更多勞動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德)漢斯·普維庭.現代證明責任問題[M].吳越,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德)萊奧·羅森貝克.證明責任論[M].莊敬華,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3]范躍如.勞動爭議訴訟特別程序審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沈斌倜.勞動爭議中的舉證責任[N].上海法治報,2013:B07.
[5]樊崇義.證據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張衛平.民事訴訟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7]葉自強.舉證責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8]侯海軍.勞動爭議調節、仲裁和審判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