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妮妮
摘要:20世紀后期,美國科學哲學界的后起之秀拉瑞·勞丹提出了他獨具特色的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科學進步的合理性模式,在學術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本文從科學進步的實質——解決問題、研究傳統理論以及科學進步的合理性三個方面來闡述勞丹科學進步觀的主要思想,審視其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并對其作簡要評述。
關鍵詞:勞丹 科學 進步 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N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2-0228-02
社會的發展,科學的昌明,思想的進步,是這個世界存在的永恒話題。20世紀70年代,拉瑞·勞丹發表了他的經典代表作《進步及其問題》,科學的進步性及合理性問題成為科學哲學領域探討的熱點和研究的焦點。勞丹通過對之前的成果進行批判與吸收,提出了他自己的科學進步觀,把科學的進步性和合理性等同于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本文擬對拉瑞·勞丹的科學進步觀進行初步探討。
一、科學的本質——解決問題
一直以來,本質問題在科學界都會受到極大的重視和關注。勞丹在《進步及其問題》一書的第一章當中的第一句話指出“科學本質上是一種解題活動”。[1]對于“問題”的研究是科學首當其沖的任務,勞丹把所要解決的問題分為經驗問題和概念問題。
在勞丹看來,“經驗問題”的涵義是非常難界定的,然而我們可以通過舉例的方式來說明,例如:動物生育的子孫與其父母是相像的、酒精在水瓶當中瞬間消失不見了、物體接近地面時下落很快。即“自然界中使我們感到驚奇或需要說明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構成一個經驗問題”。[1]按照經驗問題在現實存在當中的作用來進行分類:(1)沒有解決的問題,即用任何理論都沒法完全解決的經驗問題;(2)已經解決的問題,即能夠用相關理論充分解決了的經驗問題;(3)反常的問題,即這個理論沒有辦法解決此問題,但是與其相互對立的一個或者幾個理論卻解決了的經驗問題。已經解決的問題有利于保障相關理論確定其地位,反常問題為我們駁斥某一理論提供了較好的憑證,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卻將我們指向了新的理論方向。且認為反常是科學合理性當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重要的并不是某個理論產生了多少反常,而是這些反常在我們的認識上有多重要。[1]他還指出,科學發展當中還存在著另一類解題活動,即“概念問題”。假如經驗問題是關于相關領域的實體的第一層問題,那么概念問題就是相關概念的結構基礎是否堅實的更高一層的問題。[1]概念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內部概念問題,另一類是外部概念問題。前者指的是一理論在自身內部存在混亂、交錯現象,或是最基礎的范疇界定不夠清晰;后者指的是某一理論與其他理論之間相互沖突,而且相關理論的支持者還認為其他理論是由理性牢固確立的。他還認為,概念問題相比于前面提到的經驗問題、反常問題等更為重要,同樣的對于概念問題的解決比經驗問題的解決存在更大的困難。科學存在、發展的意義就是要不斷地解決的經驗問題的范圍擴展,不斷地將反常問題和概念問題的范圍縮小。[1]
二、研究傳統理論
理論與解決問題兩者是緊密相關的。理論的核心需要通過其作為某些經驗問題、概念問題的解決的合適性來進行判斷。
勞丹在提出他自己的研究傳統理論之前,對庫恩以及拉卡托斯的相關理論都做了相應地揚棄。庫恩以及拉卡托斯都認為理解和評價科學進步的最主要工具是更具有一般性的理論,而不是更具體的理論。他將一般的理論稱之為“研究傳統”,即一個研究傳統是關于一個研究領域中的實體和過程以及關于該領域中用來研究問題和構作理論的合適方法的一組總的假定。[1]其研究傳統存在共性:(1)每一個研究傳統里面都包含很多具體的理論,它們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2)某些形而上以及方法論的準則在任何一個研究傳統當中都有顯示,它們形成一個整體,呈現出自己的獨有個性以區別于其他的研究傳統;(3)任何一個研究傳統都會經歷穩定且矛盾的不同時間段,且時間段是非常漫長的。勞丹指出最重要的還是研究傳統對其所構成的理論的作用。一是問題的定向作用,研究傳統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定了其構成的相關理論的應用范圍,可以明顯地區分確定領域當中問題的屬性。二是限制作用,研究傳統的首要的作用就是為了解決其領域內的一切問題,從而確立起總的本體論和方法論,因此,它對該領域所能夠導出的理論起著否定性的限制作用。三是助發現作用,是為了某個領域提出初始理論,研究傳統的有效性都有一定的指導原則以提高其解題的能力。四是辯護作用,促使理論合理化或為理論提供辯護都是研究傳統的重要的作用。他強調,某一理論的有效性與其解決經驗問題的數量存在緊密的聯系,理論的有效性以及相關聯研究傳統的接受性都制約著理論的可接受性。
三、科學進步的合理性
勞丹在他的《進步及其問題》一書中說:“20世紀哲學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是合理性問題。”[1]他強調:“所謂科學上合理,主要在于盡我們所能做的一切,使科學的研究傳統獲得最大的進步,同樣,這一思路表明,合理性即在于接受研究傳統中最好的研究傳統。”[1]
在科學進步的合理性問題上,勞丹創造性地超越傳統研究,從全新的角度出發,將科學目標和評價標準聯系在一起。勞丹認為,對于最能夠解決問題的理論的追求就是所謂的科學進步的意義所在,而衡量科學的進步或者理論選擇的標尺也是關注理論在解決問題方面的成效,科學的合理性在于它的進步性,也就是在于理論在解決問題方面的效力的增長。他進一步指出科學合理性的評價標準是隨著科學向前發展而不斷向前的,絕對的合理性評價標準是不存在的。他認為需要有一個更加寬泛的合理性概念,“非科學”因素對科學進步的影響并不是非理性的。對于“非科學的”思想因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的任何歷史事例是否合理的評價必須是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勞丹在關于理論之間是否不可比較和不可通約的問題上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不同的理論之間是可以進行比較的,理論之間可以通約。描述問題的時候所使用的術語一般是依賴于一些相對比較低水平的理論假設,而這些理論假設又可能會是所有參加競爭的理論所共同存在的,可見,勞丹所要追求的是一種既符合科學史又符合合理性的成熟科學。
四、簡評
20世紀70年代以來,勞丹提出了他的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科學進步的合理性模式,這一模式既與正統的合理性模式涇渭分明,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過去哲學家們在科學進步問題上面產生的非理性主義的傾向,引起了科學哲學領域的普遍關注,對科學進步問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于勞丹的科學進步觀思想,我們既要肯定它的合理性,也要發現其局限性。首先,勞丹指出科學是具有合理性和進步性的,需要不斷地擴展傳統合理性的范圍。他在理論解決問題方面進行了分類研究,其對經驗問題以及概念問題的闡釋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同時還指出了概念問題在科學發現和理論評價當中的重要意義以及反常問題在解題科學觀當中的作用。然而,其科學進步觀并未說清楚研究傳統到底怎么樣去解決問題、怎么樣才算解決了問題,同時也并沒有對問題的概念給出詳細的解釋和說明,具有極大的模糊性,忽視了問題的提出的重要性。勞丹還將真理與價值之間存在的辯證關系割裂了,在駁斥科學合理性時而忽視了其真正的觀點,從而釀成了否定真理的極大錯誤。他強調用那些具有最高解決問題效力的理論取代老舊的理論才是科學的進步,解決問題的高低效力是判斷理論好壞的標桿。可見,其科學觀帶有一種濃厚的實用主義的色彩。
總之,勞丹作為20世紀后期活躍于科學哲學界的關鍵性人物之一,其科學進步觀具有極大的積極性、進步性和合理性,也存在局限性。我們既要看到其科學進步模式的閃光點更要看到它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從整體、系統的角度出發,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學,這樣才能把握科學進步的實質。
參考文獻:
[1][美]勞丹.進步及其問題[M].劉新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