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
清末實體經濟的發展受戰亂、外患等因素影響,發展不穩定,這驅使錢莊資本高度介入非實體經濟的金融市場投資套利活動,沉迷于股票買賣投機。1910年橡膠股票價格投機泡沫破裂后,引發了嚴重的金融風潮,眾多錢莊關門歇業,給國民經濟帶來嚴重影響。由于傳統錢業在全國金融市場中的特殊地位,所以本文通過深入分析錢莊經營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并探究其深層次的原因,說明錢莊在橡膠股票投機風潮中的角色、地位和影響,尋找金融風潮的真正原因。
1910年下半年爆發的橡皮股票風潮是中國上海的橡膠公司股票的炒賣行為所導致的金融危機,這場曠日持久的金融危機籠罩上海,并波及整個清王朝,陷入了全國性的經濟蕭條。
錢莊在這場投機風潮中可謂是最積極的響應者,不僅提供橡膠股票抵押貸款,而且還運用營業資本大量購置橡膠股票,這無疑更促進了這次橡膠股票投機風潮。在這場金融風暴中錢莊為何如此瘋狂地參與橡膠股票的購置,又是誰在操控著這次橡皮股票風潮,我們可以從錢莊經營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風險入手,進行思考和分析,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橡皮股票風潮的始末,并且找到錢莊破產倒閉的真正原因。
一、風險分析
(一)操作風險
在清朝,錢莊投資人有很多是大的買辦商人,他們有著自己的傳統生意,但是為了更加方便地得到融資,往往附股錢莊或兼充錢莊莊主,將錢莊視為一種融資工具,這種雙重身份使得傳統商業和錢莊并存,即錢莊的資金來自商業利潤,商業運營亦賴錢莊支撐,兩者相輔相成。
在橡皮股票風潮中,錢莊通過直接參與股票的買賣以謀取暴利,身兼雙重身份的錢莊投資人依靠錢莊資本參與投機活動,缺乏一定的約束,容易根據自己對形勢的判斷來操縱使用資金,具有很大的操作風險。在錢莊的經營中,操作風險很難發現和評判,另外,一般人們很難了解錢莊資本的去向,即使了解也很難對錢莊投資人的決策進行干預,所以這些人為的操作無疑助長了投機風潮,也為接下來的倒閉埋下了伏筆。由于風險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當金融市場出現波動時,錢莊投資人的錯誤決策便會對整個錢莊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二)易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1910年9月,清政府按照慣例要上海從源豐潤、義善源等莊號提取190萬兩“滬關庫款”。然而經過了第一次金融風潮后,以源豐潤為首的本地錢莊已經無法正常償付款項,于是蔡乃煌他上奏朝廷,請求暫不從源豐潤等錢莊中提取這筆巨款,但是軍機處認為其奏折是一種恫嚇,并將奏折交給度支部(財政部)處理。度支部侍郎陳邦瑞與蔡乃煌又素有嫌隙,于是指使江蘇巡撫參奏蔡乃煌,說他妄稱市面恐慌,恫嚇政府,不顧朝廷顏面,拖延“庚款”支付。罪名如此之重,蔡乃煌當即革職,在革職之后,他致電軍機處再次表明不可從源豐潤等錢莊急提“滬關庫款”。軍機處接電依然視為恫嚇,嚴加申斥。蔡乃煌既經革職,又遭斥責,羞憤之下,一舉從源豐潤等錢莊提回款項200多萬兩,源豐潤當即倒閉。源豐潤帶倒了9家銀號和錢莊,造成30家錢莊歇業。
可以看到,在清末錢莊的存在并不能獨立于政治斗爭,錢莊的最終的用途也包括為政治服務,因此其生存也因政治斗爭而變得非常脆弱。
(三)業務經營過分依賴于外商
橡皮股票風潮中,大量貨幣資金轉移到股票市場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些資金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來源于商業循環中短暫閑置的資金,而另外一個來源則是外國銀行的拆借。外國金融勢力在大量的經濟貿易活動中逐漸累積了大量財富,為進一步開拓業務,他們與中國錢莊合作,在雙方復雜的借貸關系中,外國銀行占據主動地位,一方面可以通過資金借貸來控制中國的金融市場,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剩余資本發揮資本的增殖作用,攫取更多利潤。
橡皮股票風潮中,正是因為外國金融機構的大量接納錢莊莊票才導致錢莊信用膨脹,而在風潮爆發后,也是因為外國金融機構揚言要收回拆借款項,才導致錢莊、票號信用迅速崩潰,紛紛破產關閉。一句話,中國的錢莊過分依賴外國金融資本,將其安危系于西方列強之身,從而受制于西方列強。
二、啟示
以史為鑒、防患未然,1910年橡膠股票金融風潮的沖擊,有其內在的歷史和制度根源,通過分析其背后的制度和運營風險,可以對當今銀行業的風險防范、日常經營以及對整個金融市場的監管與運行起到借鑒作用。我國銀行也正在經歷轉型創新的考驗,新的環境下銀行需要更加重視金融風險的防控與創新,穩定金融環境,加快轉型升級,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和國民生活。(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