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佩民
摘 要:因為有張力,文學作品在情節結構上收放自如、開闔有度,牢牢地吸引了讀者;因為有張力,歌曲在旋律、節奏上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牽引著、滌蕩著人們的心靈。這是藝術的張力。有張力,藝術就有了魔術般的誘惑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 個性之美; 彈性之美; 靈性之美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003-001
張力,在物理學中常指某物體受到拉力后物體內部產生的一種牽引力。因為水面有張力,小蟲子可以在上面行走自如;因為有張力,露珠可以在荷葉上圓潤地滾動。這是自然界的張力。有張力,自然界才有了奇跡,有了美妙。
課堂教學,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塑造心靈、引領人生的藝術。既然屬于“文武之道”,當然應該“一張一弛”,張弛有度,用一種無形的牽引力引人入勝。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人文性的語文課堂,尤其應該有張力。
一、有張力的語文課堂,應該有獨特的“個性之美”
課堂不是生產統一型號產品的車間,而是培育絢麗多彩的鮮花的百花園。單就內容而言,語文課堂融匯文學、歷史、地理、音樂、美術等學科知識,本身就五彩斑斕。有一百種花,就有一百個欣賞者。每一個語文老師首先應該有獨特的審美個性,應該對語文課標、對語文課、對文本有獨特的理解。李鎮西、黃厚江、薛法根的語文課,為什么精彩紛呈?因為他們還保留著、堅持著自己的教學“個性”,在尊重語文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堅持走自己獨特的教學之路。
程紅兵老師在《聽李鎮西老師講課》一書的序言中說:“李鎮西的課一個明顯的特征是:把傾聽還給孩子,把閱讀還給孩子,把研究還給孩子,把討論還給孩子,把創造性的解答還給孩子,把問題還給孩子。”當別的老師“主宰”甚至“霸占”課堂一切的時候,李鎮西把課堂“還”給了孩子,這需要何等的勇氣!
有個性才有魅力,有個性才有出路,所以李鎮西他們成功了。而不少語文教師卻不幸長年累月被應試教育的水流磨平了棱角,喪失了個性,丟失了自我。他們先是自己喪失了個性,然后再去磨平學生的個性,甚至摧殘個性,甚為可惜。
個性引導個性,個性催生個性。喪失個性的語文課堂,“千師一面”,淪為生產標準答案的應試車間。
“我要我的滋味!”這是一句大家熟悉的廣告詞。其實,這也是課堂中學生的心聲。有個性的語文教師才會讓每一堂語文課有滋有味。
二、有張力的語文課堂,應該有柔韌的“彈性之美”
每次看跳水比賽,我最關注的是運動員走板的最后幾步、起跳的一瞬。因為掌握好跳板的“彈力”,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語文張力課堂也應該有自己的“彈性之美”。彈性,不僅僅指內容張弛有度,節奏高低起伏,更是指根據學生的“差異”狀況因材施教。
就拿閱讀教學來說吧。學生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生活環境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從而造成了閱讀的差異。比如,農村來的學生,對農村生活題材的文本就較熟悉,感悟要多一些、深一些;城市里來的孩子對都市文化認識具體、深刻一些。這些主客觀原因必然使學生在解讀同一文本時產生差異。所以閱讀教學的目標,應有一定的“彈性”,不受所謂的標準答案束縛。閱讀教學,要從金圣嘆評點《水滸》、毛澤東批注《二十四史》中得到深刻啟發,少弄一點標準答案,多教會學生個性化批注。
作文教學也是如此。字數、文體、立意、取材、結構,也是因人而異,哪能使用同一套路呢?
筆者學習了錢夢龍先生教學生寫作的經驗后,接手新班級后,也嘗試著“低起點、緩坡度”的寫作訓練方式,根據學生當前寫作水平而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努力尋找“亮點”,編印班級作文報,刊登不合格作文中的“佳詞麗句”,呵護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而引導學生把一篇篇“四不像”作文寫成了“合格作文”,繼而又打造成“精品作文”。如果一開始劃定統一的評價標準,把“四不像”作文一棍子打死,那么必然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泯滅他們對寫作的興趣。
教育之弓有了嚴慈相濟的彈性,就能夠將人才之箭射得更遠。
三、有張力的語文課堂,應該有智慧的“靈性之美”
“一言堂”的、照本宣科的語文課堂自然沒有靈性,而表面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語文課堂,其實也是肥皂泡一般,只有短暫的、脆弱的華麗。有的語文課堂,教師提問讓學生應接不暇,似乎“堆砌問題”就等于是“啟發式教學”,能展示學生的智慧和靈性。實際上,充斥在課堂里的無效、低效的問題不可能達到訓練學生思維和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真正能引導學生探究的課堂,哪怕鴉雀無聲,也是開掘潛能、靈光閃爍的課堂。
其實,自古至今,少年兒童天生不缺乏靈性。單就“雪”這個話題,古代有“未若柳絮因風起”的佳話,現在有“雪融化變成了春天”的說法。看,靈性就蘊藏在學生的心靈之中。我們無須強加給學生成年人的所謂的“靈性”,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用何種合適的方法去喚醒和激發他們的靈性,并讓他們的思維火花進行碰撞。
所以,作文教學,我從不讓學生背誦所謂的“佳作”,而是重點指導學生觀察事物、觀察人物、觀察生活。有時,還在校園的花壇邊、鋪滿楓葉的人行道上、爬滿虬枝的紫藤架下上作文課。所以才有“嫩嫩的香樟樹葉就像薄薄的蟬翼,微風吹來,似乎要飛離枝頭”這樣的佳詞美句。當農村學生描寫龍蝦后退的姿勢“就像是滑雪運動員在倒退著劃著雪橇”時,互批的學生有了不同意見,于是我們就將“龍蝦先生”請進了教室,讓它表演一番。大家仔細觀察后,發現這個比喻的確很形象、很新穎。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張弛中,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跌宕起伏,充滿活力,精彩紛呈。規律面前,我們只能尊重、敬畏和遵循,別無選擇。
個性、彈性、靈性,構成了有張力的語文課堂的三足,從而撐起了一片蔚藍潔凈、充滿生機、雛鷹任意翱翔的語文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