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東盟外長會7月31日在曼谷召開,中美俄等非東盟國家外長也出席了此次會議。請問東盟的區域合作機制都有哪些?它是如何發展壯大的。目前,東盟的成員國和伙伴國家都有哪些?
西安讀者 劉鵬
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的前身是由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1961年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印尼、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5國在曼谷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1976年,第一次東盟首腦會議在印尼巴厘島舉行。此后,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先后加入,東盟逐步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10國區域性組織。
東盟成立之初只是一個保衛自己安全利益及與西方保持戰略關系的聯盟,其活動僅限于探討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40多年來,東盟不僅在經濟實力和影響力方面不斷得到加強,而且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90年代初,東盟率先發起區域合作進程,逐步形成了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區域合作機制。1994年成立東盟地區論壇(ARF),主要就亞太地區政治和安全問題交換意見。1997年,東盟與中、日、韓共同啟動東亞合作,東盟與中日韓(10+3)、東盟分別與中日韓(10+1)和東亞峰會(EAS)等機制相繼誕生,成為東亞合作的主要渠道。其中,東亞峰會(10+8)每年舉行一次。
目前,巴布亞新幾內亞為東盟觀察員國。此外,東盟還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歐盟、韓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10個國家(經濟體)形成對話伙伴關系。2003年,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發展為戰略伙伴關系,成為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非東盟國家。▲ (王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