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日前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研究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教育部解釋稱,由于過去程序性規定不嚴密、不規范甚至缺失,影響了教師正確行使教育懲戒權,有的對學生“不愿管、不敢管”,有的過度懲戒甚至體罰學生。有的家長對教師批評教育學生也不理解,甚至造成家校矛盾。因此,非常有必要對教師教育懲戒權出臺細則進行規范和明確。
有意思的是,輿論大多只關注教育懲戒權這一概念,爭議教師能不能把握好適度的教育懲戒與體罰和變相體罰之間的界限。而一些教師則并不希望握有這個“燙手的權力”——在教師看來是教育懲戒,在家長和學生看來就可能是體罰或者變相體罰,一旦家長向教育部門投訴,再引起媒體圍觀,十有八九,教師會受到違反師德規范的處罰。
其實,這次《意見》的重點,不是提出教育懲戒權這個概念,而在于通過“研究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的教育懲戒權,解決教育懲戒的“尺度”問題。在筆者看來,實施細則應該越細越好,讓教師一看就知道怎么執行。細則制定后,也應明確告知學生和學生家長內容,這樣按細則進行懲戒,就不會再有圍繞尺度該如何掌握的爭議。
之前,我國已有地方提出教師可以采取適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懲戒。可什么是適當的方式,誰來認定適不適當卻沒有細化。這導致教師教育懲戒權只停留在概念中無法落地。與教育懲戒權對應的,也是概念化的教師不得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兩個概念化的規定碰在一起,如何進行教育懲戒就變得十分尷尬。
制定教師教育懲戒權的具體實施細則,應該像法律一樣明晰。教師在課堂上要維護秩序,必須對破壞秩序的行為及時進行制止,并實時給予違反紀律的學生教育懲戒。而校園內的違紀行為屬于違反學校校規的行為,適宜通過學校的學生事務中心對違紀行為進行調查,在調查中聽取當事學生申辯,并根據調查結果按校規做出處理。
發達國家落實教師教育懲戒權的基本方式值得借鑒:首先由教師和家長共同討論、審議確定學校的教育懲戒實施細則,在通過實施細則后,不論是教師實施教育懲戒,還是家長對教師的教育懲戒有質疑,都按細則的規定來進行。也就是說,細則就是教育懲戒的“尺度”。這個尺度,不是由教師自己掌握“善于管理”“用于管理”,而是教師“依規管理”。▲(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