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勇勇
[摘 要]從西方哲學的角度回答“旅游的本質是什么”,很難形成普適而統一的旅游本質論。目前,關于旅游本質的結論眾多,這源于西方哲學歷史發展的特點以及研究者思辨能力不同。文章對現有旅游本質結論進行了回顧,認為哲學分析是旅游本質研究的主要角度。在西方哲學的視野下,旅游本質的研究大致歸為兩類,一類是基于亞里士多德的本質理論,主要聚焦于旅游的概念性定義;另一類是基于現象學領域,主要圍繞胡塞爾現象學以及海德格爾現象學進行討論,兩個典型的研究結論分別為“體驗”與“人詩意地棲居”。在現象學領域內,文章提出了生活世界是旅游本質研究視角的觀點。同時,基于西方哲學的發展史,提出了旅游本質研究的4個展望,認為旅游本質應該區分旅游者的“類”本質與“個體”本質,旅游本質應置于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考察,且不是永恒不變的,旅游本質研究應該注重哲學思維與科學研究的結合,旅游本質研究為旅游學科體系的建設提供了一種多元化的思維邏輯。
[關鍵詞]旅游的本質;旅游的定義;哲學分析;生活世界;旅游學科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9)04-0132-11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4.016
引 言
本質主義是由亞里士多德創立的一種哲學理論,關于本質,亞里士多德曾指出:“本質特性被設定為與其他事物相關且又使一事物區別于其他所有事物的東西;例如,能夠獲得知識的那種有死的動物就是人的本質特性[1]440”。在西方哲學研究中,本質是與現象相對的,是辯證法的一對范疇。本質主義認為,任何事物背后都存在唯一的本質,本質是人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認識的提升而發現的,在實踐活動中人首先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是現象本身而不是本質本身,本質是隱藏在現象背后的絕對存在,它要通過人的思維抽象才能達到。從哲學的三大主題——本體論、認知論、價值論來看,本體論是關于終極存在的探索,認知論是關于終極解釋的探索,價值論是關于終極意義的探索。“事物的本質是什么”的追問屬于認知論范疇,由于本體論決定了認識論,認識論是以本體論為前提的,所以事物本質的分析,首先要解決的是本體論——即終極存在的問題,尋找事物存在的唯一性或者特殊性。因此,本質的討論其實是討論事物存在的抽象性的最高規定。
本質問題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哲學問題,經常被應用到不同的研究領域進行討論,比如教育的本質、美的本質、科學的本質、藝術的本質等,同樣在旅游界,許多學者也熱衷于旅游本質的研究。所謂旅游本質,是指旅游這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旅游的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2],旅游的本質應該將旅游與其他事物的屬性區分開來,可以通過這樣兩個簡單數理邏輯來理解,首先,如果旅游的本質是A,那么A可以將旅游與其他事物(B、C、D、E……)區別開來;其次,“旅游的本質是什么”與“什么是旅游的本質”應該是同一個問題,因為事物的本質具有唯一性。
目前,國內學者關于旅游本質的結論眾多,在旅游本質的研究過程中,學者們不斷提出旅游本質的新結論,都在努力回答“旅游的本質究竟是什么”。隨之各種眼花繚亂的旅游本質論層出不窮,如愉悅與審美、異地身心愉悅體驗、異地身心自由
體驗、以旅游場為劇場的體驗、非慣常環境的體驗、流動慣常環境、人詩意地棲居等,這些新詞、新觀點的出現反映了學者的學術思辨能力,試圖尋找出相對接近真理的旅游本質命題。然而,究竟誰的旅游本質論更具有信服力,學術界并未就此達成共識。目前,旅游本質的研究爭論不斷,通過不斷的限定、修正、附加等手段完善自我觀點的同時,也在批判其他學者的觀點,正是基于這樣一種研究現狀,本文在對現有研究結論進行回顧的基礎上,希望達成一定的研究共識,進而提出研究展望,以便使學者的各種觀點融合起來以助推旅游本質研究工作。
1 旅游本質研究結論回顧
起初,學者普遍認為旅游是一種經濟活動,旅游的本質在于其經濟屬性。隨著旅游活動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反思旅游本質的經濟屬性,分別從美學、文化學、心理學、人類學、入學、倫理學、休閑學、社會學、哲學等不同角度討論旅游本質的問題,并提出不同的旅游本質論。如陳剛、林早和袁潔玲、沈長智認為,旅游的本質是審美[3-5]。王德利、鄧輝認為,旅游的本質在于其文化性[6-7]。周霄從人類學的角度提出了旅游的儀式本質[8]。曹國新和宋修建從倫理學的角度認為,旅游的本質是復歸人的全面發展[9]。馬耀峰和白凱從人學以及系統論的視角認為,旅游的本質是人的一種自覺活動或經歷[10]。劉松等從休閑學的視角認為,旅游的本質在于其休閑性[11]。李廣全和崔庠則認為,不論是從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學還是心理學的角度去認識旅游本質問題,都無法全面概括旅游的本質,旅游本質是在旅游主客體相互作用中,旅游行為所表現的一切關系的總和,只不過某些關系在不同的旅游行為中有著自己的優勢體現而已[12]。
在旅游本質的研究過程中,謝彥君開展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踐研究,系統闡述了旅游本質的相關理論,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謝彥君關于旅游本質的論斷大致經歷了審美和愉悅以及體驗兩個階段。審美和愉悅這個旅游本質的論斷[13]一提出便得到了學者較為廣泛的認同,如陳才認為旅游的本質為審美與娛樂[卅。李豐生認為旅游本質上是一種具有愉悅目的的旅行[15]。然而,審美愉悅的觀點也經常受到學術界的質疑,如黑色旅游、紅色旅游、探險旅游是不是愉悅和審美?對此,謝彥君認為,黑色旅游仍然是一種愉悅和審美的表現,在認識這個問題的基礎上應該從美學層面或者悲劇心理學角度理解[16]。2010年,謝彥君在《旅游的本質及其認識方法——從學科自覺的角度看》一文中,通過胡塞爾現象學的研究方法對自己先前的觀點進行了調整,認為旅游的本質是體驗[17]。部分學者對“體驗”這一核心詞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定或完善,但研究結論的落腳點依然在“體驗”上。例如,曹詩圖關于旅游本質的論斷經歷了從“異地身心愉悅體驗”到“異地身心自由體驗”[2,18-21]的過程。曹詩圖指出:“‘用身心自由體驗而不用‘愉悅體驗主要是為了盡量避免理解上的歧義(因為目前研究旅游的學科背景很復雜,存在一些知識隔閡,常常很難相互自由對話),同時也更好地賦予旅游這一概念一定的本質內涵、哲學意蘊與立論高度”[22]。龍江智認為,旅游的本質是個人以旅游場為劇場的體驗[23]。張凌云認為,旅游的本質是非慣常環境下的體驗[24-25]。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的本質是體驗的這種學術觀點,目前得到了更多學者的認可,并成為一種主流思想。謝彥君最初只是將旅游體驗作為旅游研究的核心,隨后又將旅游體驗演變為旅游的本質,這個過程容易產生一個疑問:旅游研究的核心與旅游本質的討論究竟是不是同一個問題?旅游本質的尋找是否就意味著旅游研究核心的確立?
學術研究總是存在批判與質疑。張斌認為旅游的本質并不是體驗,因為紅色旅游和黑色旅游并不符合審美、消遣、愉悅的體驗目的[26]。楊振之認為,體驗是旅游的基本特征,而旅游的本質是人詩意地棲居[27]。上述研究可以看出,關于“旅游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目前學者并未形成普適而統一的旅游本質論。
2 旅游本質研究的幾個共識
2.1 亞里士多德本質理論下的探討視角——旅游的概念性定義
本質主義理論的創始者亞里士多德曾指出:“關于定義,大多是涉及相同或相異的問題,我們把一切與定義相同的具有探尋性質的表述都叫做定義”[1]357。而在事物的特性中,把表現本質的那個部分稱為定義,把剩下的部分按通常所用的術語叫做特性[1]356。因而,定義就是對該事物本質的規定和確認,定義所表達的就是本質。在《論題篇》亞里士多德詳細論述了關于定義的方法,闡明了如何給出正確的定義以及不正確定義的特征,形成了完整的定
義理論。亞里士多德關于定義揭示事物本質的思想,主要是用“屬加種差的方式去定義種”[1]471。例如就“人是有理性的動物”這一命題而言,這里的“動物”就是屬,“有理性”則是人與其他動物之間的區別,是種差,而“人”則是被定義的種。基于亞里士多德的本質定義思想,通過給“種”下定義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因此要尋找旅游的本質,首先必須給“旅游”這個種下定義。
在國內旅游學界,為了便于研究與統計工作,學術界又將旅游的定義區分為兩類,一類是概念性定義,一類是技術性定義。其中,概念性定義主要在于提供一種觀念性的理論框架,用以認識旅游的本質特征,而技術性定義主要解決實踐中的統計問題,滿足法律及行業管理上的需要[28]69。旅游本質的認知過程,主要是基于旅游的概念性定義,學術界并未就此達成共識。例如謝彥君將旅游定義為:“個人利用其自由時間并以尋求愉悅為目的而在異地獲得的一種短暫的休閑體驗”[28]70;李天元則定義旅游(活動)是人們出于移民和就業之外的目的,暫時離開自己生活的慣常環境,前往他鄉開展旅行和逗留訪問活動[29]46;吳必虎等定義旅游(活動)是人們基于和平目的而移動至慣常環境之外的地方并在那里短暫逗留的活動[30]28。上述定義可以看出,雖然學者們都在對“旅游”這個種下定義,但是下的定義卻不同。由于事物具有多方面的屬性,種差的類別也不同,我們在對旅游下概念性定義時,可能出現不同的定義,但是真正能夠反映事物本質的定義應該是唯一的,而不是出現多種定義。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每一個存在物都只有單一的本質,所以,如若出現了同一個東西的多種定義,由每種定義所揭明的本質在提出定義的人那里就應該是同一的;但實際上,既然定義各異,揭明的本質也就不會相同”[1]478,所以,按照亞里士多德的本質定義思想,定義不同揭示的事物本質也就不會相同。由于旅游概念性定義的多義性,學者們所提出的旅游本質不盡相同也就不足為奇了。
基于以上分析,為了揭示旅游的本質問題,就有必要給出嚴謹的旅游概念性定義。這涉及兩個層面內容,一個層面是如何給出旅游的概念性定義,另一層面是如何確保給出的旅游概念性定義能夠反映旅游的本質問題?關于第一個層面,按照亞里士多德的本質定義思想,首先通過“屬加種差”的方式定義旅游“種”。“屬加種差”作為一種最常見的定義方式,長期以來,學者們在旅游定義的探討過程中,其實一直都是圍繞這個話題進行的,而爭論的焦點無非就是“旅游的屬是什么”以及“種差是什么”的問題。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類似“旅游是一項活動還是該項活動引起的各種關系現象的總和”以及“旅游與旅行以及休閑的本質差異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的爭論無疑都是學者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對“屬加種差”定義旅游方式的思考。徐菊鳳在分析世界旅游組織給旅游以及國際訪客下定義時明確指出,世界旅游組織的這兩個定義都是經典的“屬加種差”的定義方式[31]。沿著這一定義思路,徐菊鳳從旅行和休閑兩個視角分別界定旅游,并指出:當把旅游看成一種旅行活動時,出行目的是旅游與其他旅行最大的一個差別;當我們把旅游看成一種休閑活動時,空間范圍(非慣常環境)就成了旅游與其他休閑活動最大的區別[31]。按照屬加種差的定義方式,徐菊鳳認為關于旅游的定義可以簡化為如下兩種:第一種為旅游是愉悅目的的旅行活動;第二種為旅游是非慣常環境的休閑活動。與以往的定義相比,采用這樣一種簡潔短語,并避免不必要多余話語的定義思路,讓我們對旅游本質的把握有了更為清楚深刻的認知。
關于第二個層面,需要特別注意,雖然目前我們在旅游的概念性定義上尚未達成共識,但是即使已經達成了共識,也依然需要判定該定義是否是旅游的本質。因為達成共識并不意味著共識就是正確的,怎樣判定定義是否表達了事物的本質?亞里士多德指出:“提出定義就是為了有助于理解主體的含義,而我們理解它不是依據某些巧合的語詞,而是依據那些在先的和更容易理解的語詞,因此很明顯,不是通過這類語詞下定義的人就是沒有做出定義。如其不然,同一東西就將有多種定義”[1]477。亞里士多德不僅回答了同一種東西出現多種定義的原因,而且給出了判定定義是否表達了事物本質的兩個標準:即是否通過“更在先”以及“更容易理解”的語詞來做定義。在對事物下定義時,亞里士多德進一步指出,屬與種差是比種在總體意義上更容易理解的東西,也是先于種的東西。當種被認識時,屬和種差必然也被認識(因為認識了人的
種必定已經認識了動物和兩足的東西)[1]479。目前在旅游定義中,關于屬與種差的語詞非常多,諸如“愉悅目的”“非慣常環境”“旅行活動”“休閑活動”“異地身心自由體驗”等。當使用這些語詞定義旅游時,就需要思考這些語詞是否比“旅游”更在先和更易理解。事實上,這些語詞目前仍然是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對于它們的認識還存在許多爭論。例如,“旅行是不是大于并優先于旅游”并非所有學者都持同樣的觀點;“非慣常環境”的內涵(包括與之相關的流動性慣常環境,跨境性慣常環境等內容),并不見得比“旅游”更容易理解;“愉悅目的”這一語詞,是否可以在探險以及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類似的活動過程中使用,還存在爭論;“休閑活動”的定義在國內外學術界似乎也并未統一的定論,如果休閑的內涵與外延尚未搞清,就用此來界定旅游是否合適?“身心自由”究竟怎樣才能算作是身心自由,人們能達到完全的所謂身心自由狀態么?就目前而言,我們對上述這些語詞的認識還在不斷地探索過程中,在絕對意義上并不一定就比“旅游”更在先或者更易理解。需要說明的,筆者并不是對上述這些語詞進行否定,只是要說明,如果要通過上述語詞給出具有共識且嚴謹的旅游概念性定義,首先應該確保對這些語詞已經實現了認知,然后再用它們給“旅游”下定義。
2.2 現象學領域的兩個不同觀點——“體驗”與“人詩意地棲居”
關于旅游本質的研究角度,學術界更多是從哲學層面探討,特別是運用現象學方法研究旅游的本質成為了一種趨勢。目前,學者主要使用胡塞爾現象學與海德爾格爾現象學進行旅游本質的分析。例如,謝彥君基于胡塞爾現象學認為,旅游的本質是體驗。楊振之基于海德格爾現象學認為,旅游的本質是人詩意地棲居。現象學作為一種方法,不論是胡塞爾還是海德格爾都給予了承認。胡塞爾認為:“現象學首先標志著一種方法和思維態度,典型哲學的思維態度和典型哲學的方法”[32]24。海德格爾認為:“‘現象學這個詞本來意味著一個方法概念”[33]32,它不是用來探討哲學的研究對象,而是為了探討如何進行哲學研究。
作為兩位現象學家,胡塞爾與海德格爾對現象學的理解則不同。對于胡塞爾而言,現象是人對意向對象的構造,發生在人的意識活動中并表現為意向活動。對于海德格爾而言,現象離不開人的存在,現象首先是對人自身存在的理解,其次是對存在意義的思考。二者對于現象學理解的差異就在于胡塞爾現象學的中心是認知論,而海德格爾現象學的中心則是存在論。例如,胡塞爾前期現象學是以本質直觀為核心的,認為直觀是本質性的。海德格爾前期現象學是以存在者的存在為核心的,首先追問存在的意義。在胡塞爾那里被稱為“觀念直觀(本質直觀)”的東西,在海德格爾那里則被用來對存在者的存在理解。由于二者對現象學的理解不同,研究中同樣使用現象學方法卻得出不同的旅游本質結論,其根源則在于胡塞爾與海德格爾哲學思想的差異。
胡塞爾曾批評海德格爾:“海德格爾的哲學立場只是一種人類學論的立場,還達不到真正的哲學層次,用人類學取代現象學反自稱在改造現象學,無異于背叛”34]10。海德格爾則批評胡塞爾:“當胡塞爾把體驗作為本質直觀的對象,試圖排除‘此在(‘此在即人——筆者注),排除事實性的東西,活生生的生活也就被排斥掉、被去除掉了”[35]157。在海德格爾看來,排除“此在”就意味著脫離日常生活世界,而哲學的思考應該始于日常生活世界,這也是體驗的基礎。此外,海德格爾在《時間概念史導論》中,將胡塞爾的“意向之物的存在”視為“意向存在者的存在”,并就此批評說:“在存在者的存在依然未得到規定,也未獲得意義澄清或至少未獲得追問的情況下,就探討存在者之間的范疇區別,就現象學的基本任務而言,現象學竟是非現象學式的”[36]174。所以從海德格爾的角度看,如果只討論存在者(旅游)的存在(旅游的本質)而不探討詢問存在(旅游的本質)的意義,甚至都不去澄清存在(旅游的本質),這是使用胡塞爾現象學方法的主要問題。因此,如果按照海德格爾的理解,應該首先澄清旅游的本質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就要進一步探討旅游的本質為什么存在,但是通過這種方式去把握我們還不知道其是否存在的事物,這是相當困難的。2.3現象學領域的探討視角——從“純粹意識”到“生活世界”
在現象學的研究領域內,基于胡塞爾現象學分析旅游的本質,目前學者普遍關注的是胡塞爾現象學的還原問題,如何做到徹底的“懸擱”,達到無前提的意識的最初狀態,即達到“純粹意識”的境域。如謝彥君在“旅游的本質及其認識方法——從學科自覺的角度看”一文中,通過現象學還原的方法探
尋旅游的本質,雖然研究者試圖通過尋找沒有受過旅游專業教育的學生,達到一種徹底的“懸擱”。然而即使沒有受過旅游專業教育的學生,實際上也可能對旅游的概念內涵有一定的了解。同時研究者本人也了解旅游的概念內涵,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先人為主的思想束縛。例如研究中提到旅游所共性的東西:體驗、異地、余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先人為主的觀念。因而不論是被邀請進行實驗的學生還是研究者本人,實際上都無法擺脫經驗心理學的影響,從而無法完成現象學的徹底“懸擱”。
就現象學還原本身而言,通過“純粹意識”實現現象學的徹底“懸擱”,能否探尋到旅游的本質,也是值得懷疑的。作為現象學的創始人,胡塞爾曾先后在兩種意義上討論現象學還原問題,一個是懸擱,一個是先驗還原(或先驗懸擱)。關于懸擱,在胡塞爾看來:“就是要排除自然界,一切自然科學與文化科學,以及它們的全部知識組成,正如要求自然態度的科學一樣,都要加以排除”[37]150。但是如果僅對自然世界進行“懸擱”,現象學還原很容易再次陷入心理主義以及唯我論中,從而無法達到徹底的“懸擱”。隨后胡塞爾又提出了先驗還原(先驗懸擱)的思想,并對經驗主體也進行了“懸擱”。正如胡塞爾指出的:“在對世界與經驗主體進行現象學還原后,留下了作為排除作用的剩余的純粹自我”[37]151。至此胡塞爾通過先驗還原(先驗懸擱)的方式實現了現象學的徹底“懸擱”,達到了“純粹意識”的境域,先驗還原(先驗懸擱)也成為了胡塞爾現象學還原的終點。在整個現象學還原過程中,胡塞爾一直將現象學作為一門嚴格的科學。然而,胡塞爾在晚期意識到自己前期現象學還原中的局限性,所以胡塞爾指出:“作為科學的哲學,作為真正的、嚴格的,甚至是無可置疑地嚴格的科學的哲學——這個愿望實現不了了”[38]620-621。在胡塞爾看來,作為嚴格科學的現象學,如果只關注面向事實本身,將人性及與人有關的問題完全排除在科學之外,而忽視了人與世界的原初關系,是無法還原世界本來面目的。所以在晚期,胡塞爾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將“生活世界”作為一種徹底的現象并將其作為一切認識的前提。
就胡塞爾整個現象學而言,基于胡塞爾晚期的“生活世界”理論也許是探討旅游本質更為合適的視角。一方面基于胡塞爾思想的以往任何角度探討旅游本質,都存在用靜止觀點看問題的弊端;另一方面胡塞爾本人在晚期已經對其哲學思想進行了轉變,修正了自己的觀點。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不僅包括客觀存在的經驗世界,也包括先驗主體的主觀生活世界。旅游作為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離不開人的生活世界,終究要回歸人類的生活,所以就胡塞爾的“生活世界”而言,旅游的本質并不是僅僅關注“旅游”這一事物本身的回歸,還要關注旅游活動中主體“人”的生活回歸。但旅游回歸生活并不意味著旅游就是生活,而是通過旅游更加清晰地觀察他者的生活并反觀自我的生活和生存狀態。而從整個現象學運動的走向看,胡塞爾之后的現象學包括海德格爾、梅洛一龐蒂、薩特等在內,深受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的影響,所關注的現象學實際上都是人所謂的“生活世界”。例如,海德格爾存在論關注自我與他人的生活世界,探討的是“此在”(即人)的生存方式。所以就現象學領域而言,不論是基于胡塞爾現象學還是基于整個現象學運動,從“生活世界”的視角探討旅游的本質也許是更為合適的。相比而言,謝彥君通過胡塞爾前期現象學還原的方法,追求所謂的“純粹意識”,此過程主張“面向事實本身”,強調“徹底的懸擱”,然而在實踐中,人們很難擺脫經驗心理學的束縛。“生活世界”理論則更多關注人與生動鮮活的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這一過程強調生活世界中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以就旅游作為人類生活中的一種活動而言,關注人的生活世界問題顯然更具有現實意義。雖然不同的現象學家對“生活世界”的理解不同,但這并不妨礙在現象學研究領域內,“生活世界”成為旅游本質探討的視角。
3 旅游本質問題的研究展望
3.1 旅游本質應該區分旅游者的“類”本質與“個體”本質
本質主義的探討大致經歷了古典本質主義與現代本質主義兩個階段。其中,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作為古典本質主義的源頭,主要是圍繞類事物展開本質的討論。而模態邏輯語義學的創始人克里普克作為現代本質主義的代表,主要區分了個體本質與類本質,并對個體本質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這是對古典本質主義的一個重要推進。從本質主義的發展過程看,本質問題是不斷發展、不斷演進的,個體本質與類本質并不是同一個問題。實際上,在克里普克之前,馬克思在關于人的本質論述中同樣區分了類本質與個體本質。在科學界定人的本質問題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
稿》曾指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39]53。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或實踐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質,這其實回答了人的“類”本質問題。此外,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還提出“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所以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關系”[40]514。在這里“需要”本身并不是人的本質,而是有前提和條件的,人的需要是客觀存在的,是與社會實踐活動相聯系的。正是由于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人與人的需要不同,才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形成了人的獨特性,這其實回答了人的“個體”本質問題。
在研究旅游本質問題時,應該基于這樣一種認知:首先,旅游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有活動而存在,這種活動雖然伴隨有各種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現象,但這些現象的產生都不能離開作為主體的人而獨立存在,旅游本質的探討應該上升到主體人的層面,關注人存在的本質問題。正是由于我們本質探討的角度不統一,才生產了所謂的經濟本質論、文化本質論、社會本質論等觀點。其次,旅游活動中的人又是一類特殊的人群,即旅游者而非其他的群體,而這類特殊的群體又是由不同的旅游者個體組成。因此,在探討旅游本質時,既要關注到旅游者個體同一性問題,也要關注到旅游者個體存在的差異性。
在分析旅游本質問題時,首先我們應該清楚這里的主體指代的是旅游者的“類”本質還是旅游者的“個體”本質,即探討旅游者群體的存在還是旅游者個體的存在。目前的學術研究,學者們普遍追問的其實是“類”本質,回答的是旅游者群體存在的問題,但這可能并不能反映旅游的全部本質,因為作為旅游活動主體的人,并不像其他動物因為獲得生命而獲得了本質,人只有與其非生命的本質結合起來才能成為現實的人。在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為應該明確研究對象,只有在這樣的語境下研究旅游的本質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將會導致旅游本質探討陷入不斷的質疑與混亂中,因為如果從旅游者的“個體”本質角度看,旅游的本質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期的社會關系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3.2 旅游本質應置于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考察且不是永恒不變的
本質問題是哲學討論的重要話題,仍處于不斷的探索及發展變化中。旅游本質的探討離不開作為主體的人,因此首先需要關注人存在的本質問題。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命題思想,為人的本質探討提供了思路。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入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0]5。在界定人的本質時,馬克思反對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考察人的本質,并沒有給出一個終極性答案,因為人類的社會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隨著社會關系的改變,人的本質也會發生變化而不是永恒不變的。綜上所述,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命題可以歸納為如下: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勞動或實踐是人的本質以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三個命題之間是相互統一的有機整體,其中,社會關系是建立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而實踐活動又是基于人的需要,所以人的需要是實踐活動以及社會關系存在的前提,離開人的需要,一切實踐活動及社會關系將不復存在。因此,基于馬克思的哲學觀點,人的本質探討離不開人類需要的動力,只有將人的本質置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考察,才具有現實意義。
旅游活動作為人類特有的實踐活動,旅游本質的探討終歸要回歸到人的本質問題,所以旅游本質的考察首先應該追問人類的旅游需要。從人類旅游活動的發展史看,旅游活動的開展與人類的旅游需要是緊密關聯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最早的旅游現象到近代的旅游活動再到現代的旅游活動,從某種程度看,人們外出旅游的需要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近代旅游活動可能是出于機器大工業的無聊、生活環境的壓力而外出旅游,旅游活動是被動性的。但今天的旅游活動,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休閑放松、拓展視野、保健養生等,旅游成為了一種主動性需要,也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常態。而旅游活動是實現旅游本質的前提和條件,旅游的本質只能在一定的旅游活動中得到生成、體現和確證,這種旅游活動是基于人類的某種需要而進行的,離開人的需要的旅游活動是不存在的。正是由于人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旅游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只有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歷史條件下考察旅游的本質才具有現實意義。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改
變,旅游的本質也會發生變化而不是永恒不變的。
3.3 旅游本質研究應該注重哲學思維與科學研究的結合
目前,旅游本質的研究主要是運用哲學思維的方式展開,特別是思辨研究的運用。思辨研究是建立在研究者的個體理性認知能力以及直接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推理、分析判斷來達到認識事物本質的一種方法。在思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在把握和揭示本質的過程中,思辨研究需要借助研究者的邏輯思維以及綜合分析能力,需要研究者具備廣博的知識基礎以及嚴謹的推理能力才能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旅游本質的研究難度。例如謝彥君通過現象學方法闡述旅游的本質問題,然而現象學注重參與者的意識和內在體驗,如果僅僅通過邀請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作為研究對象,由于人的認識都是基于某一層面的主觀認識,研究結論可能與參與實驗的這部分大學生群體相關。同時,僅僅通過對受邀學生所描述的一些旅游現象進行歸納與總結,從而進行推理分析,并做出對旅游本質的邏輯判斷,顯然是不夠的。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樣的旅游本質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主觀的。事實上,本質是無限的,從而本質現象也是無限的,要理解本質,就必須理解全部現象之間的聯系,否則所得到的任何都只能是片面的、階段性的。此外,基于亞里士多德的本質定義思想,從定義與本質的關系角度探討旅游本質,則主要聚焦于對旅游定義的思辨,目前學術界關于旅游定義的基礎研究非常多,這個研究視角的難點則在于如何獲取具有共識且嚴謹的旅游定義。第二思辨研究將本質看成是固定不變的,從而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容易出現形而上學的傾向。在旅游本質的研究過程中,許多學者試圖回答“旅游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寄希望于盡快尋找到旅游本質的終極答案。在進行思辨研究的過程中,學者們過分注重對旅游這一事物內在統一性的探索,往往忽視了旅游發展變化的屬性,或者說旅游這一事物的內在矛盾性以及變動性,導致現有的許多旅游本質論,在日常生活中其實都可以找到很多的反例。關于旅游本質的研究,筆者認為,從西方哲學的角度探討旅游本質問題,目前更需要的是一種發散式的思維,特別是以哲學辯證的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盡可能地拓展旅游本質研究的內涵與外延,而不是迫切給出旅游本質的終極答案。
從科學研究角度看,運用歸納與演繹兩種方法進行檢驗,現有的旅游本質結論都很難經得起深入推敲。歸納方法就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過程,演繹方法則是從普遍到個別的論證過程,歸納推理得到的一般規律不一定都是正確的,還需要演繹來論證。科學認知的過程是歸納與演繹的辯證統一,二者是相互聯系的而不是被割裂開來的。目前,旅游本質的研究在認識過程中強調了歸納推理,但忽視了演繹推理。例如,就“體驗”的研究結論而言,人類經歷的許多美好事物甚至是痛苦的過程都是一種體驗。同樣地,對于“人詩意地棲居”的研究結論,海德格爾曾將人的在世狀態歸結為“煩”(包括了“煩忙”和“煩神”),如果說旅游是為了逃離日常生活的“煩”,而去追求“詩意地棲居”,那么人們在工作中的頻繁跳槽現象其實也是如此。總體而言,目前旅游本質研究的科學方法論以及方法的自覺意識仍然需要進一步提升,在研究方法不夠科學的前提下,旅游本質結論只能是數量上的不斷增加,而無法經得起深入推敲。由于旅游研究方法科學性的問題,研究結論常常受到質疑也將成為一種常態。
上述問題只有將哲學思維與科學研究結合起來才能完成。哲學思維與科學研究都是探求真理的方法,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滲透。在旅游本質的認識過程中,沒有哲學思維的靈感,難以探尋旅游的本質;沒有科學研究的方法,又會缺少嚴謹的旅游本質結論。
3.4 旅游本質研究為旅游學科體系建設提供了多元化的思維邏輯
許多學者認為,旅游本質問題的探討關系到旅游學科的發展以及能否成為一門獨立學科。陳道山指出,旅游本質的研究結果會制約旅游學能否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41]。徐菊鳳認為,旅游本質和旅游學基本概念屬于旅游學科的核心問題,如果這些核心問題沒有得到確定,旅游學科體系則無法構建[42]。謝春山和沙春蕾認為,旅游本質和特征的探討有助于完善旅游學的理論體系[43]。陶玉霞認為,旅游本質的認知關系到旅游學科定位與旅游學核心知識體系構建[44]。上述研究可以發現,旅游學科的獨立“存在”與發展幾乎成為了學者們探討旅游本質的初衷。
目前,我國旅游學科的建設經歷了近40年的歷
程,一直以來,學術界長期關注旅游學科的獨立“存在”問題,認為旅游學科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并致力于增設旅游學科為一級學科的工作。通過比較《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中一級學科以及二級學科設立的基本條件可以發現,制約旅游學科能否獨立“存在”的關鍵問題在于尚未形成獨立完整的理論體系以及知識體系。關于學科的發展問題,就宏觀歷史背景而言,一門學科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發展需要決定的,旅游學科的發展同樣受到社會對旅游人才需求的影響。就學科自身的發展而言,在近40年旅游學科的建設過程中,旅游學科的研究方向與研究內容也在不斷擴展,旅游學科與相關學科的互涉也越來越多,所以在旅游本質尚未確立的前提下旅游學科也是不斷發展的。但是旅游學科的發展過程,主要是借助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旅游活動,基本上都只是涉及旅游活動的某一個領域或者某一個方面,而旅游活動內在規律的揭示仍然需要旅游學科自身完整的理論體系及知識體系,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旅游學科獨立“存在”問題的解決,對旅游學科的發展依然重要。目前,學者們通過對旅游本質的探討,試圖構建完整的旅游學科體系,以期解決旅游學科的獨立“存在”問題并推動旅游學科本身的發展。
然而,在旅游本質的探討過程中,運用不同的西方哲學思想,基于不同的哲學流派或者不同的哲學家視角,可能尋找到不同的旅游本質論,這是由于西方哲學自身的特點決定的。因為不同的哲學流派,不同的哲學家,認識與解釋世界的角度不同,所運用的哲學理論體系不同,對本質問題的認識以及探討的層次也不同。例如從希臘羅馬古典主義哲學、中世紀基督教哲學、近代西方哲學、現代西方哲學等哲學流派出發,可能得出不同的旅游本質論。從亞里士多德、胡塞爾、海德格爾、馬克思等不同的哲學家角度切入,也可能得到不同的旅游本質論。就同一個哲學家而言,利用其不同時期的哲學思想,例如基于胡塞爾前期的現象學還原與胡塞爾后期的生活世界理論,旅游本質論也可能不同。所以研究中選用不同的西方哲學思想可能得出不同的旅游本質論,在旅游學科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就可能出現不同的學科構建趨向。基于此,筆者認為,通過西方哲學視角探討旅游的本質有助于旅游學科體系的建設,但可能更多的是為旅游學科體系的建設提供了一種多元化的思維邏輯。
4 結束語
目前,學者在旅游本質的研究過程中,長期爭論的焦點是“旅游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筆者無意提出自己的旅游本質結論,而是期待拓展旅游本質的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通過歸納分析旅游本質的研究過程、研究方法及研究結論,質疑了現有旅游本質研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并提出了研究共識與展望。目前,學者在旅游本質的認知上雖然存在差異,但均沒有否定旅游本質的“存在”。本文的研究討論,包括回顧、共識與展望也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共同的基點上,即旅游的本質是“存在”的。然而,在哲學發展到后期,一些西方哲學家開始質疑本質與現象劃分的傳統理論,由此出現了反本質主義的思潮,尤其以后期的維特根斯坦以及羅蒂的哲學觀點為代表。反本質主義者認為,本質主義是人們主觀意識造出來的,只能說明事物的一種特征,并不是所有事物都有本質。所以從西方哲學發展脈絡看,在試圖回答“旅游的本質究竟是什么”的問題上至少存在兩個難點:其一,從本質主義哲學理論出發,很難尋找到普適而統一的旅游本質論。因為整個西方哲學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如果使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西方哲學思想,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旅游本質論。僅僅通過對胡塞爾現象學或者海德格爾現象學的分析,便據此認定旅游的本質為“體驗”或者“人詩意地棲居”,只不過是將旅游本質的研究結論圈定在西方哲學發展的現象學階段或者說某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同時,由于哲學的分析更加側重研究者的思辨能力,在旅游本質研究的論證過程中,不同的學者思辨能力不同,即使使用同一哲學思想,也可能得到不同的旅游本質論。其二,如果從反本質主義思潮出發,旅游的本質也許并不存在。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如果從西方哲學的角度回答“旅游的本質究竟是什么”,未來仍將有許多爭論。但是拋開這一結論性的內容,從西方哲學的角度探討旅游本質這一話題,對于推進旅游本質的理論探索走向深度與廣度,對于更好地理解旅游與人類的生活世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ARISTOTLE.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Vol.1)[M].
MIAO Litian, trans. 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1990: 356-357; 440; 477-479.[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356-357; 440; 471; 472; 477-479.]
[2] CAO Shitu, CAO Guoxin, DENG Su.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the essence of tourism[J]. Tourism Science, 2011, 25(1): 80-87.[曹詩圖,曹國新,鄧蘇.對旅游本質的哲學辨析[J].旅游科學,2011, 25(1): 80-87.]
[3] CHEN Gang. The aesthetic essence of tourism[J]. TourismTribune, 1992, 7(4): 50-52.[陳剛.論旅游的審美本質[J].旅游學刊,1992, 7(4): 50-52.]
[4] LIN Zao, YUAN Jieling. The essence of tourism and aestheticorient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fe esthetics[J]. SocialSciences in Guizhou, 2003, (6): 53-56.[林早,袁潔玲從生命美學的角度考察旅游的本質及審美導向[J].貴州社會科學,2003, (6): 53-56.]
[5] SHEN Changzhi.A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a, attributes andessence of tourism[J]. Tourism Forum, 2014, 7(6): 12-17; 31.[沈長智.鄒議旅游的現象、屬性與本質[J].旅游論壇,2014, 7(6):12-17; 31.]
[6] WANG Deli.A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essence and planning oftourism [J].Research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1996, (6): 40-43.[王德利.論旅游的概念、本質和規劃[J].經貿研究,1996,(6): 40-43.]
[7] DENG Hui.A study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J]. Journal of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Social Sciences, 2009, 29(2): 133-136.[鄧輝,旅游本質探微[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 29(2): 133-136.]
[8] ZHOU Xiao. Anthropologic visual angle: Research on the essenceand impacts on social culture of tourism[J]. Journal of Hubei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3, 30(5): 114-116.[周霄,人類學視野——論旅游的本質及其社會文化影響[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30(5): 114-116.]
[9] CAO Guoxin, SONG Xiujian.A research on the appear,development and essence of tourism based on the theory ofembryology[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 36(3): 116- 120.[曹國新,宋修建.旅游的發生、發展及其本質——一種基于發生學的考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36(3): 116-120.]
[10] MA Yaofeng, BAI Kai.A probe into the essence of tourism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 science and systematology[J].Tourism Science, 2007,21 (3): 27-31.[馬耀峰,白凱,基于人學和系統論的旅游本質的探討[J].旅游科學,2007. 21(3): 27-31.]
[11] LIU Song. LYU Peng, LYU Dongyang.A discussion on theessence of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eisure[J]. Journal of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8, 19(1): 24-26; 30.[劉松,呂鵬,呂冬陽.論“休閑”視閥的旅游本質[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19(1): 24-26; 30.]
[12] LI Guangquan, CUI Xiang.A discussion on study method andthe essence of tourism[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1999, (S): 32-34.[李廣全,崔庠.旅游的研究方法及旅游本質的探討[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 (S): 32-34.]
[13] XIE Yanjun. On the essence and features of tourism[J]. TourismTribune, 1998, (4): 41-44; 63.[謝彥君.論旅游的本質與特征[J].旅游學刊,1998, (4): 41-44; 63.]
[14] CHEN Cai.A discussion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J]. TourismScience, 2000, (4): 16-18.[陳才.旅游本質探析[J].旅游科學,2000, (4): 16-18.]
[15] LI Fengsheng. Thoughts on tourism education based on theessence of tourism[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2008, 19(1): 1-2;6,[李豐生.基于對旅游本質認識的旅游教育問題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19(1): 1-2;6.]
[16] BAO Jigang, WANG Ning, MA Bo, et al.Dialogue on TourismStudies[M]. Beijing: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013:41-42.[保繼剛,王寧,馬波,等,旅游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41-42.]
[17] XIE Yanjun.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 and its way ofcognition-View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cipline itself[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 26-31.[謝彥君.旅游的本質及其認識方法——從學科自覺的角度看[J].旅游學刊,2010,25(1): 26-31.]
[18] CAO Shitu, ZHENG Yufei, HUANG Rong. Philosophicaldiscrimination on the concept of Tourism[J]. Geography and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6, 22(4):7 1-74.[曹詩圖,鄭宇飛,黃蓉.旅游概念的哲學辨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 22(4): 71-74.]
[19] CAO Shitu. An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Philosophy[M]. Tianjin: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8, 35; 41-52; 160.[曹詩圖.旅游哲學引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35; 41-52; 160.]
[20] CAO Shitu, HAN Guowei. The essence of tourism based on thetheory of Heidegger'sfundamental ontology and concept ofpoetic habitation[J].Theory Monthly, 2012, (6): 156-158; 175.[曹詩圖,韓國威,以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與詩意棲居觀解讀旅游本質[J].理論月刊,2012, (6): 156-158; 175.]
[21] CAO Shitu. Principal problems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tourism philosophy-Discussion with Zhangbin[J]. TourismTribune, 2013, 28(9): 94-101.[曹詩圖,旅游哲學研究基本問題與理論體系探討——與張斌先生商榷[J].旅游學刊,2013, 28(9): 94-101.]
[22] CAO Shitu.A further study on the concept of tourism-Discus-sion with Professor Wang Yuhai, etc[J]. Human Geography,2013, (1): 116-120.[曹詩圖.對“旅游”概念的進一步探討——兼于王玉海教授等商榷[J].人文地理,2013, (1): 116-120.]
[23] LONG Jiangzhi.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 and the frameworkof tourism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J].Tourism Tribune, 2005, 20(1): 21-26.[龍江智從體驗視角看旅游的本質及旅游學科體系的構建[J].旅游學刊,2005, 20(1):21-26.]
[24] ZHANG Lingyun.A study on consumers' behavior and phenom-enon under unusual environment[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10): 12-16.[張凌云旅游學研究的新框架:對非慣常環境下消費者行為和現象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8, 23(10): 12-16.]
[25] ZHANG Lingyun. Unusual environment: The core concept oftourism research:A new framework for 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Tribune, 2009, 24(7): 12-17.[張凌云,非慣常環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建構旅游學研究框架的一種嘗試[J]旅游學刊,2009, 24(7): 12-17.]
[26] ZHANG Bin. What kind of tourism philosophy do we need?—Comment on An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Philosophy[J]. TourismTribune, 2012, 27(9): 106-112.[張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旅游哲學?——兼評《旅游哲學引論》[J].旅游學刊,2012, 27(9):106-112.]
[27] YANG Zhenzhi.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2014, 29(3): 13-21.[楊振之,論旅游的本質[J].旅游學刊,2014, 29(3): 13-21.]
[28] XIE Yanjun. Tourism Studies (the 3d Edition)[M]. Beijing:China Travel& Tourism Press, 2011: 69-70.[謝彥君,基礎旅游學(第三舨)[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1: 69-70.]
[29] LI Tianyuan.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the 6th Edition) [M].Tianjin: Nankai Unversity Press, 2009: 46.[李天元,旅游學概論(第六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46.]
[30] WU Bihu, Song Ziqian. Introduction to Tourism[M]. Beijing: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09: 28.[吳必虎,宋子千,旅游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8.]
[31] XU Jufeng. On the limit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8): 16-28.[徐菊鳳,論旅游的邊界與層次[J].旅游學刊,2016, 31(8): 16-28.]
[32] HUSSERL E.Notion of Phenomenology[M]. NI Liangkang,trans.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86: 24.[埃德蒙德·胡塞爾,現象學的觀念[M].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24.]
[33]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M]. CHEN Jiaying, WANGQinjie, trans. Shanghai: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12:32.[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12: 32.]
[34] CHEN Jiay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eidegger[M]. Shanghai: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10.[陳嘉映.海德格爾哲學概論[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95: 10.]
[35] NI Liangkang. Phenomenology and Its Effect-llusserl E andContemporary German Philosophy[M]. Beijing: The CommercialPress, 2014: 157.[倪梁康,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157.]
[36] HEIDEGGER M.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y of Concept of Time[M]. OU Dongming,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09: 174.[馬丁-海德格爾.時間概念史導論[M].歐東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74.]
[37] HUSSERL E.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 Pure Phenomenology[M]. LI Youzheng,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2:150-151.[埃德蒙德·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M].李幼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150-151.]
[38] HUSSERL E.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 and TranscendentalPhenomenology[M]. WANG Bingwen, trans. Beijing: TheCommercial Press, 2001: 620-621.[埃德蒙德·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M].王炳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620-621.]
[39] MARX.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M].Central Compilation& Translation Bureau, trans. Beijing: People'sPublishing House, 1979: 5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M].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3.]
[40] MARX, ENGELS. The Complete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VoI.3) [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60:5; 5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514.]
[41] CHEN Daoshan. Re-discussion about the essence of tourism[J].Tourism Forum, 2011, 4(1): 7-14.[陳道山.旅游的本質再探討[J].旅游論壇,2011, 4(1): 7-14.]
[42] XU Jufeng. On the consensus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tourismdiscipline[J].Tourism Tribune, 2011, 26(10): 21-29.[徐菊鳳.關于旅游學科基本概念的共識性問題[J].旅游學刊,2011, 26(10): 21-29.]
[43] XIE Chunshan, SHA Chunlei. On the essence and features oftourism [J]. Tourism Forum, 2012, 5(2): 1-5.[謝春山,沙春蕾.試論旅游的本質與特征[J].旅游論壇,2012, 5(2): 1-5.]
[44] TAO Yuxia.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 and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system[J]. Tourism Forum, 2014, 7(1):17-21.[陶玉霞,旅游本質辨析與學科體系構建再思考[J].旅游論壇,2014, 7(1): 17-21.]
The Essence of Tourism: Review, Consensus and Prospects
DENG Yongyong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00,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theories regarding the essence of tourism, there is no consensus macademia regarding a definitive meaning.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reached different conclusions, and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is. First, scholars follow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ideas in the study of theessence of tourism, and different philosopher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understanding and explaining theworld and the essence of things. Second,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analytical skills, and it istherefore possible to reach different conclusions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
This research reviews th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essence of the tourism. While there are manyresearch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from a philosophical one. Both Xie Yanjun and YangZhenzhi have put forward their theories on "essence": Xie Yanjun's definition of experience continuesto gain greater acceptance, and Yang Zhenzhi criticizes "experience" and proposes that the essence ofthe tourism is "man dwells poetically on this earth." However, "experience" and "man dwellspoetically on this earth" are solely based on a certain stage of phenomenology, and as such these twoconclusions ignor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t is problematic to analyze problems from astatic perspective; hence, their conclusions are not proved.
This study does not seek to exactly define the essence of tourism; instead, it hopes to reach aresearch consensus and form a research prospect based on present academic research. Research on theessence of tourism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focuses on the conceptual definition oftourism based on Aristotle' s definition of essence, and the other on life- world based onphenomenology. It is argued here that the essence of tourism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between a tourist's class essence and individual essence. Furthermore, the essence of tourism is not a fixed rule thatshould be investigated within a certain historical context, and a combination of both philosophy andscientific research is also important. Finally, the essence of tourism simply provides a variety of logicalthink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tourism studies.
Looking at the process of Westem philosophy development, this study holds that there are twodifferent perspectives seeking to determine the essence of tourism. On one hand, different philosophicalthoughts can obtain different conclusions 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 based on essentialism. On the other,the essence of tourism may not exist based on anti-essentialism. Hence, it is difficult to answer thequestion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m philosophy. Thus, this topicwill continue to be remain controversial.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m philosophy, it isimportant to promote a deep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into the essence of tourism, as it has great practicalsignificance to better understand both tourism and human life.
Keywords: the essence of tourism; definition of tourism; philosophical analysis; life-world; tourismdiscip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