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旅游業環境責任解構與規制

2019-08-02 09:48:26朱梅汪德根
旅游學刊 2019年4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

朱梅 汪德根

[摘 要]全社會共同承擔環境責任是黨和國家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署,體現出一種職責義務層面的環境責任觀。文章以旅游業為例,運用同心圓理論研究環境責任的內在結構和規制體系。首先,解析旅游業環境責任的責任者、責任對象、產生原因和內容體系。旅游業環境責任者包括旅游者、旅游社區、旅游企業和政府,他們基于7種可能的原因而承擔環境責任;旅游業環境責任對象自內向外分布于人類、動物和無知覺環境3大圈層中,涉及旅游者、旅游社區、中國公眾、外國公眾、未來人類、家養動物、野生動物和無知覺環境;旅游業環境責任內容包括不干擾人類和動物圈層對象的消極權利、增進人類和家養動物圈層對象的積極權利、有限度滿足人類圈層對象的偏好和不貶損無知覺環境4項,具體涉及11項基本規則和21項具體準則。隨后,構建旅游業環境責任的多元規制體系,并明確規制內容、規制相關主體和規制措施。從自我規制和政府規制兩大方面,形成德性培育機制、激勵約束機制、法律規制機制和行政規制機制等具體措施。

[關鍵詞]旅游業環境責任;解構;規制;同心圓理論;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9)04-0077-19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4.012

引 言

隨著中共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中國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與支持。近年來,中國作出了一系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性安排,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思路日漸清晰、政策措施不斷深化。在眾多政策文件中,2015年頒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全面專題部署的綱領性文件,其亮點之一是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人人有責、共建共享的過程[1]。不同于傳統的“誰污染誰負責”的環境責任觀,《意見》通篇體現了人人都是生態文明建設者的理念[1],即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應承擔環境責任,這標志著中國政府對環境責任的認識步入新階段。從內涵上看,傳統的環境責任是一種歸責層面的責任,強調通過事后糾紛解決來彌補損害和撫平傷害,建設性與預防性不足[2],且將責任主體限定為污染者,覆蓋面較窄;而《意見》提及的環境責任更多是指一種職責義務層面的責任,強調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應對環境負責,做好份內的事,反映出中國政府動員全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決策部署。十九大再次強調要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進一步體現出職責義務層面的環境責任觀。從職責義務層面來看,環境責任是全體社會成員應盡的職責和義務,而不僅僅是對污染者強制的懲罰。這一從被動的事后補救到主動的事前預防[2]、從單一的污染者負責到多元的社會全員負責的環境治理理念轉向,對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文著重探討職責義務層面的環境責任。

十九大報告和《意見》對全體社會成員環境責任的規定只是原則性的。如何落實該項環境責任,成為實踐界和學術界面臨的共同課題。目前,相關實踐和研究中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尚不足以回答這一課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有兩個:

一是環境責任范疇不明晰。

首先,在實踐方面,盡管黨和國家提出了人人

有責理念,但在環境立法和環境行政管理中對“誰承擔環境責任”“對誰承擔環境責任”“為什么承擔環境責任”“承擔什么環境責任”等基本問題尚未給出明確答案。這些問題既是環境責任范疇研究的前沿性命題,也是環境責任規制實踐的前提性命題,不應被忽視或繞過。

其次,在理論研究方面,對環境責任內涵的雙重性達成共識,但對職責義務層面環境責任的內在結構認識模糊。學者們已認識到單一的歸責層面環境責任的弊端,傾向于從職責義務和歸責兩個層面界定環境責任。由于研究視角差異,學者們對這兩個層面的命名不盡相同,常見的有第一性環境責任和第二性環境責任[3]、預期環境責任和過去環境責任[2]、廣義環境責任和狹義環境責任[4]等,但內涵基本一致。然而,相關研究的不足在于圍繞職責義務層面環境責任范疇的探討欠深入:其一,關于“誰承擔環境責任”,雖有學者提出社會各主體均應承擔環境責任[5],但現有研究大多以單一責任主體作為研究對象,缺少對政府、企業、個人等責任主體的綜合研究。政府或企業研究方面,既有對政府或企業的總體性研究[6-10],也有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外商投資企業、民營企業等的細分研究[5,7,11]。個人研究方面,以環境責任行為或環境行為探討為重點,涉及公眾、居民、公民、旅游者、消費者等多種細分主體,且近年來對公眾、居民和旅游者關注度較高。其二,關于“對誰承擔環境責任”,作為環境責任的客體,環境是由多種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但在研究中卻常被虛置化。學者們對環境的分析不夠深入、科學,以致對環境責任的理解流于形式。現有研究常將環境責任簡單視為環境保護責任或義務,而基于各環境要素特性與需求解析的環境責任厘定較少見。其三,關于“為什么承擔環境責任”,學界對環境責任產生原因的理論解釋存在較大分歧[5],未取得一致看法。現有研究涉及外部性、利益相關者、可持續發展、庇古稅、產權、環境權、公共職能、福利行政、善治、環境安全保障義務等數十種理論[5,11],但大多是對“西式”理論的簡單演繹,缺乏對涵蓋各類主體的環境責任理論解釋框架的系統論證。其四,關于“承擔什么環境責任”,政府或企業研究方面,相關探討較少,且主要是淺層次的描述性分析,如依照主體能力[7]、責任級別等建立政府或企業環境責任內容體系。個人研究方面,主要表現為對環境責任行為維度的探討,如依照解決環境問題的手段、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貢獻程度等建立公眾、居民或旅游者環境責任內容體系。學界對環境責任行為的構成存在單維和多維兩種不同觀點,研究成果頗豐,但國內量表主要借鑒國外量表,大多處于對國外研究的跟隨狀態。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已有學者對旅游者環境責任行為量表進行本土化開發,但該內容體系基于旅游者個體行為表現進行構建,具有專門性,無法覆蓋政府、企業或其他個體。總體上,現有研究對環境責任范疇的認識尚不完備,尤其缺乏對多種責任主體的綜合研究。

二是環境責任規制不完善。

首先,在實踐方面,社會全員的環境責任停留在黨和國家政策層面,僅是一種前瞻性政策指引,沒有深入法律和行政層面,未構建起完善的政府規制體系。其一,表現為法律層面的法規制度不健全。現有法律對社會全員環境責任的規定還很零散,未做針對性和整體性設計,以致環境責任規制缺乏系統的法律依據。其二,表現為行政層面的落實方案不到位。當前,政府未形成對社會全員環境責任的組織、宣傳、監管、控制等具體措施,以致環境責任規制缺乏長效的落實機制。

其次,在理論研究方面,側重單一主體環境責任驅動機制及規制方案的探討,缺少對政府、企業、個人等多種主體的通盤考慮,且提出的規制方案相對狹窄。由于研究對象選取和學科視角切入的差異,學者們對環境責任的主要驅動因素和重點規制方向的認識存在一定分歧。其一,關于“如何提升環境責任”,環境責任的提升過程是復雜的。受內部和外部兩大類因素影響,主體主動或被動做出承擔環境責任的行為決策。這兩類因素的作用過程循序遞進、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孰重孰輕難以一概而論。第一,政府或企業環境責任研究者多從環境法學、環境經濟學出發[8],視角相對宏觀,更看重外部制度因素的驅動作用。現有文獻以外部驅動機制分析居多,圍繞供應商、消費者、公眾、政府等利益相關者展開,驅動機理是通過外部壓力促使主體克服惰性。在諸多利益相關者中,研究者大多認同來自政府的制度因素對主體環境責任行為選擇的強制性驅動作用,認為這種外部制度因素是促進主體履行環境責任的決定性因素[10]、主導因素、重要原動力和必由之路[3]。內部驅動機制分析相對較少,涉及成本一收益分析、內部利益相關者意志或訴求、治理水平[38]、財務狀況[6]、管理者人口統計特征[39-40]、管理者態度[40]等驅動因

素,并以成本一收益分析最為常見。研究者認為政府、企業既是“經濟人”又是“社會人”,除了考慮經濟成本和收益以外,還會考慮創新、競爭、社會認同、聲譽、政治等方面成本和收益[37,41]。當綜合收益大于成本時,主體會選擇主動承擔環境責任。第二,個人環境責任研究者多從環境心理學、環境教育學、環境社會學出發[42],視角偏微觀,更看重內部心理因素的驅動作用。旅游者環境責任驅動機制是近年來相關文獻的關注熱點,涉及旅游者心理因素、人口統計特征、旅游地因素等內外部驅動因素[43-47],尤以地方依戀、旅游地意象、滿意度、價值觀、旅游體驗、環境敏感性、旅游涉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等內部心理因素分析為多[43-45,48-51]。多項研究證實了內部心理因素特別是地方依戀、旅游地意象、環境態度[45]對旅游者環境責任行為的重要驅動作用。相對而言,旅游地政策制度、環境質量、地方特征、社會規范等外部因素也會影響旅游者環境責任行為[43,46,52],但常作為情境因素納入既有心理性模型[42],缺乏專門性分析。此外,公眾及居民研究中也存在類似情況,相對偏重內在心理性變量分析[42],常將外在因素視為環境行為實施情境的一部分[42],缺乏對更為宏大的外在因素的單獨探討[42]。其二,關于“如何規制環境責任”,一方面,基于對外部制度因素驅動作用的普遍認同,政府或企業環境責任研究者著重探討了法律規制、行政規制等傳統的政府規制手段[9,53],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規制建議。另一方面,基于對環境責任內部驅動機制的實證分析,部分個人或企業環境責任研究者建議采取引導、刺激、溝通、教育等管理措施促使主體主動地承擔環境責任[50,54-55],這實質上屬于管理部門介入下的自我規制手段。例如,范鈞等在深入系統闡述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戀對旅游者環境責任行為影響機制的基礎上,提出比制定規章制度更積極有效的做法是完善旅游地認知意象體系、強化旅游者情感體驗管理和培育旅游者地方依戀,這是一種環境責任規制新思路。由于研究歷史較短,相關管理措施相對比較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治理機制。事實上,政府規制難以應對各種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將自我規制“嵌入”現代規制國家之中正成為規制的新形態[56],具有較強研究價值。總體上,現有研究缺乏對面向多種主體的.涵蓋政府規制與自我規制兩種手段的環境責任規制體系的統籌思考。

概言之,環境責任的范疇澄清及規制完善是動員全社會承擔環境責任的關鍵因素。其中,范疇澄清是落實環境責任的理論前提,規制完善是落實環境責任的現實途徑。從理論上看,盡管現有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對環境責任范疇和規制的認識尚未系統化,仍缺少一個統一理論框架對環境責任各基本問題同時進行梳理與解釋。在此背景下,引人多元理論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多元理論因使用了不同理論的要素而具有在各種情況下均有吸引力的優勢,而同心圓理論就是這樣一種具有包容性和彈性的多元理論[57],是一種隱喻人類自我與環境他者關系的多元環境正義論。該理論從環境正義視角審視自我對他者所負有的環境義務,對自我、他者、負有義務的理由、負有義務的數量和程度等均有深刻剖析,為環境責任中“誰”“對誰”“為什么”“什么”等基本問題的解答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從實踐上看,作為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社會全員的環境責任落實勢必是一個漸進的長期過程。旅游業是建設生態文明最具優勢和潛力的產業[58],具有低能耗、低排放、高關聯帶動性的特點,是理想的環境責任漸進式推進的先導產業。可見,以旅游業為例進行研究具有較好的典型性和示范性。鑒于此,本文基于同心圓理論,以旅游業為例,圍繞環境責任的內在結構和規制體系展開探究,以期為其落實提供借鑒。

1 環境責任的辨析

1.1環境責任的邏輯基點:環境正義

有別于環境責任研究中常見的環境法學、環境經濟學、環境心理學等視角,環境正義關涉環境事務中的分配正義,是環境哲學領域的前沿理論。環境正義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39],主張對環境保護與利用中的環境利益與負擔進行公平分配[60]。1982年美國華倫縣居民針對政府在當地建設有毒廢物填埋場的計劃舉行了大規模示威游行,史稱“華倫抗議事件”[59]。該事件拉開了廣受關注的美國環境正義運動的序幕。隨后,不少環境哲學學者對環境正義展開了理論建構,并經歷了3個主要研究范式或階段[61]。第一種研究范式是在環境正義概念提出之初出現的,運用社會學的調查統計方法進行實證研究,以揭示環境不正義現象的存在[61-62]。該范式的話題主要集中在環境種族主義層面,但后來越來越遠離環境正義問題本身,偏向于對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探討[61-63]。第二種研究范式運用環境正義思想,對當代環境倫理研究中存在的重人與自然

關系、輕人與人關系的傾向進行批判[61-62]。該范式更多的是將環境正義視為一種視角,而對環境正義的內涵缺少進一步闡釋[61]。第三種研究范式是隨著環境正義理論研究的深入而出現的,從正義理論切人,分析環境正義之“正義”本身的內涵[61-62]。分配正義是環境正義問題中的最基本維度[62],此外,還涉及承認正義、參與正義、制度正義等[61,64-65],但這些正義其實可歸于分配正義[65]。因此,該范式主要是基于分配正義思路的。

環境正義應成為環境責任落實的邏輯基點,這是因為:(1)在訴求方面,環境正義與環境責任落實具有內在契合性。環境正義要求兼顧環境保護與社會正義,既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也追求人與人和諧發展,關乎可持續發展與人類福祉。落實社會全員環境責任是黨和國家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署。生態文明也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要求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當代人之間的公平以及代際公平[66],是關系人民福祉的長遠大計,與環境正義的訴求高度契合。(2)在內容方面,環境正義框定了環境責任落實的邊界。環境正義有助于決定哪些人該承擔哪些責任,并確保人們沒有被不公正地要求承擔過多的責任[67],為環境責任分配提供了準則和依據。(3)在效用方面,環境正義能避免環境責任落實的社會不公。“華倫抗議事件”是美國社會長期廣泛存在的環保負擔被不公正分配現象的縮影[59],也值得中國政府引以為戒。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堅持環境正義,以避免政府、企業、個人環境責任分配中可能的社會不公。

1.2環境責任的理論架構:同心圓理論

如前所述,隨著環境正義理論研究的深入[61],學者們著重從正義理論出發探究環境正義。其中,美國哲學家Wenz的《環境正義論》被認為是領域內的開創性著作[68]和代表作[69]。該書系統全面分析了正義諸理論與環境正義間的關系[69],并建立了一種新的多元環境正義論,即同心圓理論。其主要貢獻在于:第一,深入闡述了各種正義理論用于分析環境正義問題的優點和局限性。該書對正義諸理論的分析是詳細[70]、可信和全面的[71],涉及德性理論、自由派理論、效率理論、人權理論、動物權利理論、功利主義理論、成本效益分析理論、羅爾斯的正義論、生物中心個人主義理論和生態中心整體論等多種理論[69-70],使當代西方正義諸理論特別是分配正義論得到較為徹底的檢驗[69],為同心圓理論建構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不少研究者將其對正義諸理論的分析框架及觀點用于相關環境哲學命題研究中。例如,借鑒其對環境事務相關正義理論的分析框架,從經濟、權利、社會、環境等方面梳理各種正義理論、原則和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地下水治理中正義的重要性[70];引用同心圓理論關于人類中心主義、功利主義及生態中心整體論的論述,對可持續人類安全中的人類中心主義進行倫理批判,提出只有生態中心倫理才能支撐人類可持續繁榮[71]。第二,運用反思平衡方法發展出同心圓理論。同心圓理論吸收了各種正義理論的要素,因而具有廣泛的指導作用[57],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一方面,很多研究者對同心圓理論觀點進行了介紹分析,并給予其頗高的評價。具體來說,相關研究涉及研究論文[57,72-75]、綜述[68]、書評[69]等多種類型,認為同心圓理論對環境正義進行了全方位解讀[75],是具有重要時代意義[74]的有用[73]理論,且對中國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也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69]。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者對其理論應用展開了探索,但主要表現為對同心圓理論部分觀點的應用,尚未發現對同心圓理論整體框架的系統應用。例如,借鑒同心圓理論關于環境道德關懷對象處于不同同心圓上的觀點,提出寵物、農場動物、野生動物由近至遠分布于不同同心圓上,并借此解釋某些農戶及消費者對待寵物和農場動物的態度差異現象[73];以同心圓理論提出的親密性程度差異為主要依據,對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進行層級及順位設定,構建起環境公益訴訟起訴主體同心圓結構[76]。總之,學術界對同心圓理論的認可度較高,相關探討呈現兩個特點:一是在學科領域上以環境哲學研究者關注為多,其他研究者關注較少;二是在內容上以介紹性分析為多,系統性應用較少。因此,拓寬同心圓理論應用的學科領域和內容深度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對于環境責任研究而言,同心圓理論提供了一個有用的[73]理論架構。該理論借助同心圓模型闡述環境正義思想:(1)將人類的環境責任隱喻為一系列以自我為圓心、以與他者親密性為半徑的同心圓。(2)將人類的道德關懷對象從生命主體延伸至無知覺的環境構成成分。(3)提出親密性由自我對他者所負責任的數量和程度決定,人類、動物、無知覺環境3大國層自內向外呈同心圓狀排列。(4)解釋或證成自我對他者承擔環境責任的原因及規則。這是一種合理且可辯解的理論,本身并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個整體框架[67]。同心圓理論對環

境責任各種相關要素均有細致的理論闡釋與經驗分析[69],有助于形成對環境責任范疇的新的詮釋。

1.3環境責任的實現方式:多元規制

對于如何落實環境責任,同心圓理論本身提供的解決方案是預知合作原則。該原則要求個體在環境保護中預期到自己所在社會群體中其他個體的行為,并使自己的行為好于其他個體的行為。如果能夠充分合作,即各類社會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都遵循該原則,那么人類對環境所造成的負擔將日益減少,最終的理想結果是構建起一個平等主義的環境優美的世界。需要指出的是,預知合作原則是以人們高度道德自律為預設前提的,從根本上說是通過主體的自律來實現環境責任。事實上,學界主流觀點認為環境責任既包括環境道德責任,又包括環境法律責任[77-78]。在人們普遍缺乏嚴格自律性的現狀下,僅憑道德良知的內在約束來落實環境責任是不夠的。因此,環境責任的實現方式應多元化:(1)基于自律的自我規制。依照預知合作原則,通過德性培育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促進各類主體自我約束。(2)基于他律的政府規制。通過法律規制機制和行政規制機制加強對各類主體的外在約束。

2 旅游業環境責任的解構

同心圓理論將人類自我與環境他者的關系描繪為一系列同心圓:自我居于圓心,他者居于具有不同半徑的同心圓上,而半徑取決于自我與他者的親密性。《環境正義論》對該理論進行了專章論述。沿襲了當代西方環境倫理對現實生活細致關注的特點[69],同心圓理論的闡釋中穿插了大量的日常生活案例。盡管特別列出了同心圓理論所要解釋或證成的十大主題,但仍有不少重要觀點散見于全章各處。在此,對同心圓理論的主要觀點[67]進行摘錄和整理(表1),以呈現該理論關于自我對他者所承擔義務的秩序論證的概貌。

2.1旅游業環境責任者

依據同心圓理論,本文對旅游業環境責任的內在結構進行解構(圖1)。旅游業環境責任者,即旅游業環境責任的主體,對應著同心圓模型中的人類自我,是對“誰承擔環境責任”的回答。人類自我通過個人、組織、政府來實現對環境他者的責任[67],具體到旅游環境事務中涉及旅游者、旅游社區、旅游企業和政府。他們是旅游業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直接利益相關者,涵蓋政府、企業和個人等多種主體,符合中國政府人人都是生態文明建設者的執政理念。借鑒同心圓理論構建的原因框架(表1),對旅游業環境責任者承擔責任的原因作如下歸納及舉例闡釋:(1)已因他者而受益。例如,旅游企業依托旅游市場和旅游社區支持而營利,因而旅游企業有責任維護旅游者和旅游社區環境利益。(2)具有幫助他者的有利條件。例如,政府享有法定的環境管理權力,尤其在中國“強政府”狀態下,政府具有維護公眾環境利益的有利條件,因而政府應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社區環境利益。(3)與他者承擔了同一項計劃。例如,旅游者和旅游社區既是參與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性公眾群體,也是受旅游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影響的代表性公眾群體,因而旅游者力行環保是對旅游社區負責的表現,而旅游社區力行環保也是對旅游者負責的表現。(4)與他者追求著同樣的目標、理想或傳統。例如,旅游地可持續發展是旅游社區居民的共同目標,因而居民個體承擔環境責任是對其他居民負責的表現。(5)擔負了對他者的承諾。例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政府向公眾作出的莊嚴承諾,因而承擔旅游業環境責任是政府兌現自身承諾的重要表現之一。(6)相關行為對他者有強烈影響。例如,旅游開發企業項目開發不當極易損害旅游社區和旅游者環境利益,因而旅游開發企業應嚴格執行環評制度。(7)已對他者造成環境不公。例如,旅游者出游行為加劇旅游地碳排放,造成對旅游社區的環境不正義,因而旅游者應實施碳補償。這是對“為什么承擔環境責任”的回答。

2.2旅游業環境責任對象

旅游業環境責任對象,即旅游業環境責任的客體,對應著同心圓模型中的環境他者,是對“對誰承擔環境責任”的回答。作為人類的道德關懷對象,環境他者居于若干個以人類自我為圓心、以親密性為半徑的同心圓中。通常,對于越靠近同心圓里層的環境他者,人類自我所負的環境責任越多且越重。具體來說,旅游業環境責任對象自內向外分布于3大圈層中(圖1):(1)人類圈層。該圈層責任對象是人類生命主體,包括當代人類和未來人類,具有消極權利、積極權利和偏好,責任者應對其加以維護和滿足。在人類圈層中越靠近里層人越少,并且應優先幫助與責任者身處同一共同體中的成員,而不是本國或地球上其他地區的人們[67]。為此,將旅游業環境責任對象由內而外細化為旅游者、旅游社區、中國公眾、外國公眾和未來人類。其中,旅游者和旅游社區與旅游業環境責任者同屬于直接的旅游利益相關者,并以旅游者為最重要的直接相關者[79],因而居于人類圈層的第一和第二子圈層;中國公眾、外國公眾和未來人類受旅游業環境責任者影響逐次遞減,因而居于人類圈層的第三、第四和第五子圈層。(2)動物圈層。該圈層責任對象是非人類生命主體,包括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其中,家養動物具有消極權利和積極權利,野生動物具有消極權利,責任者應對其加以維護。在旅游業環境責任對象中,家養動物主要是作旅游表演、旅游交通工具、旅游商品等用途的動物。它們依附于人類而生存,人類在道德上有義務照顧它們,因而居于動物圈層的第一子圈層。野生動物主要是在旅游地尤其是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區等野外環境中獨立生存的

動物。它們不應被人類干預,因而居于動物圈層的第二子圈層。(3)無知覺環境圈層。該圈層責任對象包括有機物、動植物物種、生物群落和巖石圈等[67],不具有權利,但責任者應減輕對其的破壞性影響。在旅游環境事務中,主要涉及旅游地生態系統保護和資源能源節約。

2.3旅游業環境責任內容

旅游業環境責任內容,即旅游業環境責任的規范,對應著同心圓模型中自我對他者承擔環境責任的具體形態及規則,是對“承擔什么環境責任”的回答。基于同心圓理論對環境責任規則的理論證成(表1),本文構建起包含4大種類、4項一般原則、11項基本規則、21項具體準則的旅游業環境責任內容體系(表2)。

2.3.1有關消極權利的責任

有關消極權利的旅游業環境責任涉及人類和動物圈層,不受責任對象所在同心圓位置遠近的影響。生存權、自由權等消極權利是不被干涉或打擾的權利[69]。一般而言,人類和動物的消極權利均應得到尊重。有時,消極權利之間會產生沖突,對此在人類行為中生存權優先于自由權,在動物間互動中自由權優先于生存權[67]。例如,當某人利用其自由侵犯他人生命時,環境責任者應優先維護他人的生存權;當某掠食動物利用其自由侵犯其他動物生命時,環境責任者應優先維護掠食動物的自由權。在旅游生態文明建設中,旅游業環境責任者應承擔起不干擾人類和動物圈層中各類責任對象消極權利的責任,不管其在同心圓中距離自己遠近。不干擾的基本規則是:(1)不污染和不傷害。不污染旅游環境,不傷害他人和動物,維護人類和動物享有健康有利環境的基本權利。(2)勸阻和阻止。勸阻他人污染旅游環境,阻止人傷人、人傷動物、動物傷人事件發生,通過限制部分人類和動物的自由權,維護相關責任對象的生存權。(3)不介入。不介入野生動物之間的生存競爭,維護動物的自由權。

2.3.2有關積極權利的責任

有關積極權利的旅游業環境責任涉及人類和家養動物圈層,受責任對象所在同心圓位置影響較大。人類的積極權利具有自明性,而家養動物的積極權利則因其依附于人類而形成[67]。積極權利要求環境責任者向責任對象提供積極幫助,以增進其環境福利。該責任不是均等的:責任對象距離越近,環境責任者所負責任越大,反之亦然;積極權利越亟須滿足且越能有效滿足,環境責任者所負責任越大,反之亦然。在旅游生態文明建設中,旅游業環境責任者應承擔起增進人類和家養動物圈層中各類責任對象積極權利的責任,且對旅游者、旅游社區、中國公眾、外國公眾、未來人類、家養動物的責任順次遞減。增進的基本規則是:(1)依責任對象增進。責任對象有親疏遠近之分,應以旅游者、旅游社區等直接旅游利益相關者為先,中國公眾、外國公眾、未來人類、家養動物等間接旅游利益相關者為次。(2)依權利內容增進。積極權利的增進有輕重緩急和難易繁簡之分,應優先幫助責任對象達成最急迫、最易實現的環境福利權利。

2.3.3有關偏好的責任

有關偏好的旅游業環境責任僅涉及人類圈層,受責任對象所在同心圓位置影響較大。一味追求滿足人類偏好勢必會侵犯人權或損害人類以外的環境。因此,環境責任者應在尊重人權以及人類以外環境的基礎上有限度地滿足責任對象的偏好。該責任不是均等的:責任對象距離越近,環境責任者所負責任越大,反之亦然;偏好越強烈、越非人為、越理性,環境責任者所負責任越大,反之亦然。一般地,積極權利比純粹偏好具有更大的道德影響力[67],故而環境責任者應優先對積極權利而非偏好作出響應,哪怕偏好有待滿足者比積極權利有待維護者距離自己更近。在旅游業生態文明建設中,旅游業環境責任者應承擔起有限度滿足人類圈層中各類責任對象偏好的責任,且對旅游者、旅游社區、中國公眾、外國公眾、未來人類的責任順次遞減。有限度滿足的基本規則是:(1)積極權利優于偏好。在多重訴求下,不論責任對象孰近孰遠,優先維護積極權利而非滿足偏好。(2)權衡后滿足。滿足責任對象自然的、理性的偏好,棄絕其有損人權和人類以外環境的人為的、非理性的偏好。(3)依責任對象滿足。首先滿足旅游者、旅游社區等直接旅游利益相關者的偏好,其次滿足中國公眾、外國公眾、未來人類等間接旅游利益相關者的偏好。

2.3.4有關生態系統的責任

有關生態系統的責任涉及無知覺環境圈層。無知覺的環境構成成分不具有權利,且在同心圓中所居位置較疏遠,但這并不意味著應將其放在最后一位考慮。生態穩定和生物多樣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80],環境責任者應避免貶損生態系統的整體健康。當損害無法避免時,應使之最小化,并做出補償。在旅游生態文明建設中,旅游業

環境責任者應承擔起不貶損無知覺環境的責任。不貶損的基本規則是:(1)不損害。避免損害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2)不浪費。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并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3)生態補償。對生態系統貶損或保護成本進行多元補償。

3 旅游業環境責任的規制

對于環境責任的落實,同心圓理論僅提出了道德自律層面的解決方案,即預知合作原則。如前所述,該原則的預設前提是人們高度道德自律,而社會現狀卻是人們缺乏嚴格道德自律,理想與現實之間落差明顯。可見,在推動旅游業環境責任落實方面,僅憑責任者內部的自律方案不免捉襟見肘,有必要從外部引入他律方案和自律促進方案。其一,引入政府規制這一他律方案。作為外在的他律,政府規制為被規制者設定最低目標和要求[81],是眾多研究者認同的環境責任規制手段[9,13,53]。得益于政府的強力介入,政府規制是一種直接、高效[82]的他律方案。其二,引入自我規制這一自律促進方案。與政府規制容易引發規制者與被規制者對立不同,自我規制更容易建立信賴與合作關系、更貼近市場、更容易創造有力規制手段[56],是政府規制的有益補充。理論上自我規制屬于規制對象自身內部的自律行為,但實際上純粹的自我規制很少存在[56],成功的自我規制多有政府監督隱藏于后[83]。因此,自我規制往往是政府間接介入下的自我規制,是一種新興的自律促進方案。總體看來,對于落實旅游業環境責任,自我規制的作用是通過誘導性措施[56]促使

責任者激發承擔責任的主動性,政府規制的作用是通過命令與控制[56]措施促使責任者克服逃避責任的惰性。綜上,為深化和擴展同心圓方案,在預知合作原則基礎上,提出基于自我規制和政府規制的旅游業環境責任多元規制體系(圖2)。

不難發現,無論是自我規制還是政府規制,均需政府介入,以形成管理層面的旅游業環境責任落實方案。其一,自我規制方面的落實方案。政府財政人力有限,其介入自我規制的形態應多樣化[56]。為提高自我規制效率,政府應吸納多種社會管理力量,通過誘導性措施[56]開展合作治理。因此,旅游業環境責任自我規制體系需要政府領導下的多種單位間接介入,通過教育與引導措施誘導責任者自律。首先,通過德性培育機制促進責任者個體自律。德性培育機制是一種旅游環境道德教育措施,旨在促進個體將環境責任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追求。該機制重在對個體環境道德品質的塑造,是一項長期見效的基礎工作,對旅游業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從內因看,環境責任行為是個體環境道德品質的自然外顯。隨著個體環境道德品質的提高,旅游業環境責任的主動遵從率也會大大提高。其次,通過激勵約束機制促進責任者集體自律。激勵約束機制是一種旅游業環境責任行為引導措施,旨在激發良性環境行為和限制不良環境行為。該機制重在對責任者外在行為的柔性調控,為責任者提供具體的行動指南,進而推動旅游業環境責任落地。其二,政府規制方面的落實方案。在政治學視野下,政府規制意味著國家權力對個人或組織行為的限制與影響[84],更多使用廣義上政府的概念,即國家權力機關的整體,包括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85]。因此,旅游業環境責任政府規制體系需要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直接介入。首先,通過立法、執法、司法和社會監督對責任者進行法律規制。其次,通過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對責任者進行行政規制。法律規制機制和行政規制機制是政府通過多種強有力手段介入旅游業環境責任的措施,重在對責任者直接監管,具有較強影響力。

3.1旅游業環境責任的自我規制

3.1.1規制思路

一是規制內容。當前,不少旅游業環境責任者對自身所負環境責任不甚了解,其自我規制也就無從談起。為此,應在德性培育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中普及以下內容,以幫助各責任者明確自身環境責

任:(1)旅游業環境責任的知識。向責任者澄清旅游業環境責任承擔中的“誰”“對誰”“為什么”“什么”等基本問題,并用不干擾等4項一般原則、不污染和不傷害等11項基本規則和不污染旅游地現有環境等21項具體準則(表2)指導責任者自我規制。(2)旅游業環境責任的要求。同心圓理論要求各責任者按照預知合作原則去行動。該原則有兩個基本觀點:第一,同一責任者群體中每個個體應承擔相似的環境責任。這要求個體在行動時避免成為所在群體中的“拖后腿者”。例如,旅游者個體在承擔環境責任時應預期到其他旅游者的行為,并確保自己的行為不“拖后腿”。旅游社區居民個體、旅游企業個體、各級政府個體亦如是。第二,責任者承擔環境責任并不意味著棄絕所有快樂與偏好。環境責任僅拓展到可能事物[67],所以責任者不必傾盡所有,只需量力而行。由此,公眾環境道德教育中常見的少開汽車(而非不開汽車)、少用空調(而非不用空調)等倡議也就不難理解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旅游業環境責任各項原則、規則和準則的作用首先是幫助責任者辨明環境保護中的是與非,其次是引導責任者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二是規制相關主體。自我規制是旅游業環境責任者主動對自身活動進行控制和規范的一種規制形式,其中規制者和被規制者的角色是重疊的[86]。因此,旅游者、旅游社區、旅游企業和政府既是規制者又是被規制者。如前所述,自我規制需要政府借助多種社會管理力量與管理措施介入。因此,應以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的多種單位作為規制促進者,以德性培育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作為規制促進手段,充分誘導[56]各責任者實施自我規制的主動性。在自我規制系統內,各種力量相互作用達成一種平衡狀態,它們之間形成合作與相克交織的關系[87]。因此,針對不同機制和不同責任者,規制促進者也應有所不同:(1)在德性培育機制中,面向旅游者、旅游社區居民等生活中的責任者,應以環保部門及社會組織、旅游部門及行業組織、新聞媒體、學校、旅游企業等作為規制促進者。(2)在德性培育機制中,面向旅游企業員工、政府公務人員等工作中的責任者,應以相關企業、機關等用人單位和相關院校等教育單位作為規制促進者。(3)在激勵約束機制中,面向旅游者、旅游社區、旅游企業等私人主體,應以環保部門及社會組織、旅游部門及行業組織作為規制促進者。(4)在激勵約束機制中,面向政府,應以行政系統和行政機關作為規制促進者。

3.1.2規制措施

一是面向旅游者和旅游社區居民的德性培育機制。旅游者和旅游社區居民屬于生活中的責任者,對他們的環境責任德性培育可借助社會公德教育途徑來實現。面向公民的環境教育形式可概括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兩大類,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對象所采取的教育形式應有所不同[88]。鑒于旅游者和旅游社區居民大多是成年人,建議以多種形式的社會教育為主,以學校教育為輔。具體措施包括:(1)發揮環保部門及社會組織、旅游部門及行業組織對旅游者和旅游社區居民的引導作用。通過提升旅游者和居民的地方依戀[17]、環境態度[21]等,促進其做出環境責任行為。通過發布旅游環境監測數據、舉辦旅游環保科普和實踐活動等形式,引導旅游者和旅游社區居民按照旅游業環境責任的原則、規則和準則建立合理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例如旅游者避免高耗能、高污染的鋪張浪費消費行為,居民摒棄濫墾、濫牧、濫伐、濫采、濫挖、濫獵和高碳排放的生產生活行為。此外,對于小尺度旅游地居民,還可采用人戶旅游環境教育的形式進行引導。(2)發揮新聞媒體對旅游者和旅游社區居民的宣傳監督作用。通過旅游地各類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向旅游者和旅游社區居民宣傳旅游業環境責任知識及要求,并對其不當行為進行輿論監督。(3)發揮旅游企業對旅游者的提醒示范作用。一方面,通過游客須知、游覽交通圖、導游講解、廣播和標識牌等,提醒旅游者積極承擔環境責任;另一方面,通過創建綠色旅游飯店、低碳旅游示范區等,塑造良好的企業環境形象,以形成對旅游者承擔環境責任的正面示范效應。(4)發揮學校對旅游社區居民的教育作用。將旅游業環境責任納入旅游地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中,并結合各地實際做出明確的教學內容編排和課時量要求。一方面,通過對學生的課堂教學,實現對未成年居民的教育;另一方面,通過課外親子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家長參與,將教育對象延伸至成年居民。

二是面向旅游企業員工和政府公務人員的德性培育機制。旅游企業員工和政府公務人員屬于工作中的責任者,對他們的環境責任德性培育可借助職業道德教育途徑來實現。該機制屬于以提高職工環境素質為目的的成人教育[88],建議以相關企業、機關等用人單位教育為主,以相關院校等教育單位教育為輔。具體措施:(1)一線人員德性培育。第一,將旅游業環境責任納入一線工作人員職

業道德教育體系中,并結合用人單位實際情況編排教育計劃。對旅游企業服務接待人員應側重于環境保護中的自覺性教育,對政府公務員應側重于旅游環保執法、旅游環境決策、旅游環境規劃及標準制定中的科學性與公正性教育。具體的教育形式包括長短期培訓、講座報告、座談對話、工作指南手冊等。第二,將履行旅游業環境責任情況納入一線工作人員績效考核、職級晉升評定標準中,并輔以相應的獎懲措施。具體來說,可從物質性、精神性和行政性等3方面制定獎懲措施。(2)管理人員德性培育。第一,將旅游業環境責任納入政府領導干部和旅游企業管理者角色道德意識培育內容中。通過培訓交流、樹立先進典型等方式,促進管理人員認識,并重視自身在旅游環保中所擔負的領導者角色,以便更積極主動地統籌安排、落實本單位的環境責任。第二,將本單位履行旅游業環境責任情況納入管理人員績效考核體系中,并制定針對性的考核標準與獎懲辦法。(3)儲備人才德性培育。旅游院校運用各種課內外教育手段對在校學生進行環境責任教育,從而為旅游企業、相關政府部門培養具有較高環境責任意識和知識的儲備人才。

三是面向旅游者、旅游社區和旅游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旅游者、旅游社區和旅游企業屬于私人主體。理論上,在規制過程中,政府要履行協助、誘導私人主體自我規制任務,還要對規制結果負最終的保障責任[56],要有權力和能力進行監督[83]。同時,政府還要善于利用民間組織如行業協會的力量,進行間接干預[83]。從實踐上看,近年來實務界也進行了一定探索。在政府和相關行業組織推動下,中國陸續推出了環境監督員制度、食品企業的自愿認證體系、互聯網協會產業自律規范等自我規制規范[56],為旅游業環境責任自我規制提供了經驗。因此,政府與環保及旅游行業組織應充分合作,共同推動旅游者、旅游社區和旅游企業自我規制。首先,由各級人民政府領導,發揮協調、審批、監督和保障等作用。其次,基于旅游業環境責任的原則、規則和準則,由環保部門及社會組織、旅游部門及行業組織,如各級環保部門、各級旅游局、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中國旅游協會、中國旅行社協會、中國旅游飯店業協會、中國旅游景區協會等,制定并執行多種激勵約束措施。具體措施:(1)發布《中國旅游行業履行環境責任自律公約》,愿意接受該公約自律規則的旅游企業均可申請加入。(2)倡導旅游企業簽訂《旅游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公開承諾書》,向社會公開本企業履行旅游業環境責任的情況,并接受社會監督。(3)發布《旅游者履行環境責任倡議書》,呼吁旅游者主動參與旅游環境事務。必要時,還可將旅游業環境責任要求寫入《中國公民文明旅游公約》。(4)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將旅游業環境責任要求寫入旅游地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等社會規范中,引導旅游社區參與旅游地環保。(5)在旅游地各主要旅游企業、村組、街道設立旅游業環境責任信息聯絡員,負責環境責任知識宣傳、溝通聯絡和行為監督等,促進旅游企業和旅游社區共同承擔環境責任。(6)在旅游地開發各類碳補償項目,倡導旅游者、旅游社區和旅游企業購買碳匯,營造多種專題旅游碳匯林。

四是面向政府的激勵約束機制。該機制屬于行政自制,促進者是政府自身,既包括抽象整體的行政系統,又包括各級各類單個具體的行政機關[89],如環保、旅游、建設、城管、林業、水利和公安等部門。行政自制,即行政機關自我規制[90],是行政實踐中的一種自我控制[91]。具體來說,行政系統或行政機關通過一系列規則的建立[92],自發地約束自身所實施的行政活動,以使其職權在合法合理范圍內運行[90],保證行政依規則辦事[92]。就旅游業環境責任而言,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通過一系列實體性和程序性的內部規則,對自身在旅游環境執法、決策和保障等活動進行限制。具體措施:(1)精細的裁量基準。現有法律賦予了行政機關相對寬泛的環境執法自由裁量權,易導致“規制俘獲”,其表現為環境執法不嚴[83]。對此,從《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諸多法律中均可找到相關條文。為減少旅游環境執法的隨意性,各行政機關應結合旅游地和本部門實際情況,在法律規定基礎上制定出更加精細化的執法裁量基準。(2)適度的職能分離。沒有行政權力的分散就沒有行政權的內部監督和制約,行政內部分權是保障行政自制理念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措施[91]。在行政機關內部,應將旅游環境執法案件的調查取證、處罰決定、決定執行等職能在不同機構或人員間分配,從而達到相互監督和制約的作用。(3)多元的公眾監督程序。除必須遵守的最低限度的程序性要求外[94],有時行政機關仍會額外規定聽證、通告與上訴等程序,來約束自身的程序自由[90]。就旅游業環境責任而言,行政機關可結合具體情況,自愿制定高于法規要求的通告、聽證、咨詢、舉報、投訴和評審等公眾監督程序,以確保行政權的規范履行[94]。(4)明確的權力清單及運行程序。行政權力清理是

強化行政自制的一種途徑[95]。行政機關應通過公開旅游環保審批、處罰、獎勵、征收和裁決等行政權力的目錄清單及運行程序,約束自身的行政權力。

3.2旅游業環境責任的政府規制

3.2.1規制思路

一是規制內容。在法律規制和行政規制中明確以下內容:(l)旅游業環境責任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是各國間環境合作的重要原則。作為一種在國際環境法中討論及應用正義的框架,該原則的理念是所有國家都應參與環境合作,但在以何種方式及何時參與方面具有靈活性[96],在此可借鑒到各旅游業環境責任者的環境責任中。一方面,旅游者、旅游社區、旅游企業和政府都應承擔旅游業環境責任;另一方面,不同旅游業環境責任者對不同責任對象所承擔的責任內容是靈活的、有區別的。為此,政府應根據旅游業環境責任內容體系對各責任者的環境責任做出細化規定。(2)旅游業環境責任是強制性和引導性并存的責任。在各項基本規則中,不污染和不傷害等3項強制性規則主要通過硬法規制來實現,勸阻和阻止等8項引導性規則主要通過軟法或行政規制來實現(表2)。

二是規制相關主體。旅游業環境責任政府規制包括法律規制和行政規制,被規制者為旅游者、旅游社區、旅游企業和政府,政府規制更強調通過立法進行規制[85]。在法律規制中,立法是守法、執法與司法的前提條件與根本依據,為公民、企業守法,行政機關執法與司法機關的審判活動提供明確的政策導向與法律參考依據[97]。因此,旅游業環境責任法律規制的規制者包括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主要通過法律手段制約被規制者。相比而言,行政規制是行政主體[85]或行政機關[98]對經濟主體活動的直接干預或限制。對于行政規制的主體,學者們表述尚不統一,涉及政府、國家、行政機關和特定的行政主體等多種稱呼[85]。為與前文述及的政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相區分,本文采用行政機關的表述。因此,旅游業環境責任行政規制的規制者是行政機關,主要通過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制約被規制者。

3.2.2規制措施

一是旅游業環境責任的法律規制機制。立法為守法、執法與司法實踐提供全局性與綱領性的法律框架[97],是法律規制機制的起點與基礎。首先,加強國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第一,在國家立法層面,結合現行旅游環境相關法規的實際情況,具體措施:(1)《旅游法》修訂時設立旅游環境保護專章,對各類主體的旅游業環境責任做出總體性規定。(2)制定《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條例》,對旅游業環境責任的主體、客體和內容進行系統性規定。以專章形式對勸阻和阻止等8項規則進行倡導性規定,對不污染和不傷害等3項規則進行強制性規定,并建構相應的法律責任制度。(3)在《旅行社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等旅游法規中增加對相關旅游業環境責任者環境行為進行規范的條款。(4)從長遠看,制定《動物保護法》,保障動物消極權利以及家養動物積極權利,設立虐待動物罪,并配套相應處罰措施。此前,部分學者曾提出建立動物保護法或動物福利法的觀點[99],本文基于動物是重要的環境責任對象的認識,贊同這一觀點。(5)完善現有環境法規對社會全員環境責任的規制。例如,《水法》修訂時明確用水單位和個人違反節約用水義務的法律責任,并盡快出臺《節約用水條例》;《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和《排污費征收標準管理辦法》修訂時擴大排污收費范圍,提高排污收費標準;《環保法》修訂時明確環境責任的內涵和外延,強化有關個人環境責任的規定,并增加對環保見義勇為行為進行保護、補償與獎勵的條款。學術界對見義勇為相關法律問題已有深入探討[1OO],本文認為強化環保見義勇為相關法律規定有助于推動環境責任中勸阻和阻止規則的落實。第二,在地方立法層面,各旅游地根據旅游產業結構及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強化維護環境及改善環境的規定。一方面,既要約束旅游企業和政府的旅游經營與開發行為,又要約束旅游者和居民的旅游消費與日常生活行為,以維護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明確旅游地環境福利權的內容體系和發展序列,以改善生態環境。其中,有條件的旅游地可制定專門的旅游環保條例來進行規范,其他旅游地則可在現有的地方性旅游法規中增設相關條款。

其次,加強執法、司法和社會監督。第一,在執法層面,各職能部門加強分工協作,提高執法效率。環境執法權缺乏獨立性[1Ol]是中國環境執法面臨的一個困境。就旅游環境執法而言,涉及環保、旅游、公安、城管、建設、林業和水利等諸多部門,故而應厘清各部門間的職責分工,建立起多方協調配合的綜合執法機制。第二,在司法層面,逐步建立環境司法體系,提高司法能力。一方面,加強對環

境司法專門化[102]的實踐探索,構建合理的環境訴訟機制;另一方面,運用能動司法理念推進環境公益訴訟[103],為旅游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審理提供指導。第三,在社會監督層面,加強旅游地環境信息公開,鼓勵公眾監督旅游環境事務。一方面,建立旅游地環境信息披露機制,及時公布各類旅游業環境責任者履行環境責任的情況;另一方面,發揮新聞媒體、環境非政府組織的監督和教育作用,引導公眾獲取旅游地環境信息,對各類旅游業環境責任者進行監督。

二是旅游業環境責任的行政規制機制。首先,強化行政手段。由于環境侵害行為普遍的負外部性和保護環境行為普遍的正外部性的矛盾,環境風險規制需要更多依靠行政手段幾近共識[53]。為實現環境質量目標,關鍵應加強環境質量標準、環境決策、環境規劃、環境質量和環保業績評估[104]等方面的制度建設。結合旅游業相關行政管理實際條件,建議在以下制度中強化旅游業環境責任:(1)在部分國家標準或旅游行業標準修訂時,適當借鑒旅游業環境責任的相關原則、規則及準則,具體涉及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旅游飯店星級的劃分與評定、旅行社服務通則、綠色旅游示范基地、綠色旅游飯店、綠色旅游景區等標準。(2)在旅游地的環境規劃和旅游業發展規劃編制過程中,注重落實相關旅游業環境責任者的環境責任,具體涉及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旅游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規劃。(3)《旅游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修訂時強化對環境不文明行為的考察與記錄。目前,文化與旅游部對旅游者和旅游從業人員兩類主體的不文明行為進行了規制,但與環境不文明行為相關的考察標準僅“破壞生態環境,違反野生動植物保護規定”一條,且只出現在旅游者不文明行為規制中。因此,一方面,對旅游者和旅游從業人員均應進行環境不文明行為的考察與記錄;另一方面,除現行標準外,還應增加對違反不損害和不浪費規則行為的考察,如嚴重損害包含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在內的生物多樣性的行為、嚴重浪費資源與能源的行為等。(4)將旅游業環境責任履行情況納入旅游地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指標體系中,制定針對性的旅游地環境責任落實方案,并建立旅游地環境責任監管平臺,監管對象從旅游企業延伸到政府、旅游者和旅游社區。

其次,強化市場手段。雖然市場手段不能取代行政手段,但是一些經濟激勵方法被認為是克服環境行政規制弊端的重要手段,學術界對這些方法已有較多討論[53]。根據旅游業經濟發展實際,建議重點采取生態補償、優惠政策和環境稅等3種方法。具體措施包括:(1)旅游地引入政府補貼、污染者付費、受益者付費、專項基金等多種補償方式,明確補償的對象、標準、流程、渠道、協調機制、監管方法等具體細節,切實構建面向旅游者、旅游社區、旅游企業和政府的旅游生態補償機制。(2)對于評定為綠色旅游飯店、綠色旅游示范基地、綠色旅游景區、低碳旅游示范區等的旅游企業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信貸優惠和財政補貼等。(3)從長遠看,環境較脆弱且客流量較大的旅游地適時向餐飲、住宿等旅游企業及旅游者開征旅游環境稅,如碳稅、旅游消費稅等。

4 總結與展望

全社會共同承擔環境責任是黨和國家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署。對于如何落實該項環境責任,實踐界和學術界尚未做出清晰回答。環境責任落實的關鍵在于范疇澄清和規制完善。為此,本文以旅游業為例,運用同心圓理論探索環境責任的內在結構和規制體系。一方面,解析旅游業環境責任的責任者、責任對象、產生原因和內容體系;另一方面,構建旅游業環境責任的多元規制體系,并明確規制內容、規制相關主體和規制措施。

4.1理論貢獻

首先,本文深化了旅游業環境責任研究內容。第一,統籌多種主體的責任。對政府、企業、個人等多種主體的旅游業環境責任進行綜合研究,彌補了學術界聚焦單一主體責任的不足。第二,澄清責任的內在結構。闡明旅游業環境責任中“誰”“對誰”“為什么”“什么”等基本問題,形成對旅游業環境責任范疇的系統認識,為其理論體系構建奠定了基礎。第三,完善責任的規制方案。除傳統的政府規制以外,引入自我規制這一規制新形態[56],并明確兩種規制的內容、主體及措施。一方面,推動了旅游業環境責任規制研究向縱深發展;另一方面,豐富了自我規制這一尚在發展研究的、當前規制改革主要思路之一的[56]新概念的理論研究。

其次,本文應用并拓展了同心圓理論。第一,深入應用同心圓理論。將同心圓理論引入旅游研

究領域,并全面應用其理論框架梳理和解釋旅游業環境責任的內在結構,拓寬了同心圓理論應用的學科領域和內容深度。第二,進一步拓展同心圓理論。同心圓理論為環境責任的若干基本問題提供了思考框架,但并不直接提供答案。本文循著同心圓理論的指引,尋找旅游業環境責任解構與規制的答案:一方面,解析旅游業環境責任的責任者、責任對象、產生原因和內容體系,豐富和充實了同心圓理論提出的抽象框架;另一方面從管理層面引入他律方案和自律促進方案,構建旅游業環境責任多元規制體系,深化和擴展了同心圓理論提出的道德自律層面的解決方案。

4.2管理啟示

社會全員的環境責任不應僅停留在政策層面,而應深入法律和行政層面。為有效落實旅游業環境責任,需要構建基于自我規制和政府規制的多元規制體系,并形成政府管理層面的解決方案。第一,自我規制需要政府領導下的多種單位間接介入。在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吸納多種社會管理力量,通過教育與引導措施普及旅游業環境責任的知識和要求。具體來說,一方面,通過德性培育機制塑造責任者的環境道德品質,促進其將環境責任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通過激勵約束機制為責任者提供具體的行動指南,激發其良性環境行為和限制其不良環境行為。第二,政府規制體系需要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直接介入。政府對責任者進行直接監管,明確旅游業環境責任既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又是強制性和引導性并存的責任。進一步地,根據旅游業環境責任內容體系對各責任者的環境責任做出細化規定,其中,強制性規則主要通過硬法規制來實現,引導性規則主要通過軟法或行政規制來實現。具體來說,一方面,通過立法、執法、司法和社會監督對責任者進行法律規制;另一方面,通過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對責任者進行行政規制。

4.3研究局限及未來研究展望

本文還存在一些局限:第一,僅對旅游業環境責任的結構與規制進行了理論分析,雖立基于同心圓理論框架,但所得結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仍缺乏實證案例支持。在后續研究中應收集翔實的經驗資料開展實證分析,以進一步驗證和完善理論分析結論。第二,僅以旅游業為例進行分析,在完整揭示全國宏觀的環境責任承擔形勢和趨勢方面有所不足。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勢產業,旅游業在環境責任的落實方面應發揮先行先試作用,這符合中國改革的一貫理念。放眼長遠,環境責任的全面落實需要各行各業共同推進,其中牽涉的情況將更加復雜,尤其是重污染行業可能會存在多重阻力與沖突。在未來,需要更多的基于行業實例的典型研究和基于國家全局的綜合研究,以便為動員全社會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系統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HUANG Rui. Clear timetable and roadmap for ecological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05/c_1115187800.htm, 2017-10-07.[黃銳.生態文明建設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05/c_1115187800.htm, 2017-10-07.]

[2] WANG Bo, GAO Feng. Innovations in legislation on haze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Perspective of modem environmentalresponsibility[J]. China Soft Science, 2015, (3): 1-8. [波,郜峰.霧霾環境責任立法創新研究——基于現代環境責任的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5, (3): 1-8.]

[3] YANG Dongchen. Control of public character: Examination andperformance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J].Modern Law Science, 201l,33(2): 72-81.[陽東辰,公共性控制:政府環境責任的省察與實現路徑[J],現代法學,2011, 33(2): 72-81.]

[4] LI Weifang.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legal issues of 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J].Law Science, 1997, (9): 45-47.[李偉芳.國際環境責任法律問題初探[J].法學,1997,(9): 45-47.]

[5] WANG Hao, XU Jimin. Problems and construction of localgovemment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 [J].Jianghuai Tribune, 2016, (1): 68-72.[王浩,徐繼敏,我國地方政府環境責任體系的問題與建構[J].江淮論壇,2016, (1): 68-72.]

[6] BLANCO E,REY-MAQUIEIRA J,LOZANO J.The economicimpacts of voluntary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of firms:A criticalreview[J]. Journal ofEconomics Surveys, 2009, 23(3): 462-502.

[7] ZHANG Jianwei. Some thoughts on the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of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environmentallegisl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1): 193-196.[張建偉.關于政府環境責任科學設定的若干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 18(1): 193-196.]

[8] YU Ao.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responsibility regulation based on typical cases in China and America[J].Finance&Economics, 2016,(8): 84-92.[余澳,基于中美典型個案的企業環境責任規制比較[J].財經科學,2016, (8): 84-92.]

[9] MA Bo. Realization path of legalization of govemment environmentalresponsibility [J]. Law Review, 2016, (2): 154-160.[馬波,論政府環境責任法制化的實現路徑[J].法學評論,2016, (2): 154-160.]

[1O] DUMMETT K.Drivers for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J].Environment Develo-pment&Sustainability, 2006, 8(3): 375-389.

[Il] LI Junbin, LIU Hengke. Outline of loc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responsibility [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1,(2):72-75.[李俊

[35] STALLEY P. Can trade green China?Panicipation in the global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ms[J].Journal of Comtemporary China,2009,18(61):567-590.

[36] BIGLAN A.The role of advocacy organizations in reducingnegative extemalitie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management,2009,29(3-4):215-230.

[37] XU Wei.Analysis on stimulus of administrative organ's self-regulation[J].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2012,(3)32-39.[徐維.行政機關自我規制動力探究[J].行政法學研究,2012,(3):32-39.]

[38] TAN S,HABIBULLAH M S,Tan S.Corporate govemance and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J].Amm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7,63:213-215.

[39] MENG Xiaohua,ZENG Saixing,ZHANG Zhenbo,et a1.The effect ofTMTs characteristics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Evidences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listed companies[J].Journal ofSystems & Management,2012,21(6):825-834.[孟曉華,曾賽星,張振波,等.高管團隊特征與企業環境責任——基于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系統管理學報,2012,2l(6):825-834.]

[40] LIN L,YU C,CHANG F. Determinants of CSER practices forredy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administrative managers in tour operators[J].Tourism Management,2018.64:1-12.

[41] PORTER M E,KRAMER M R.Strategy and society:The linksbetween competiti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84(12):78.

[42] PENG Yuanchun.A review of foreig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fluencingfactors research[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8):140-145.[彭遠春.國外環境行為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8):140-145.]

[43] JIA Yanju,LIN De.Influence factors and effects of tourists'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s:Based on place theory[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5,25(7):161-169.[賈衍菊,林德榮旅游者環境責任行為:驅動因素與影響機理——基于地方理論的視角[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7):161-169.]

[44] LEE T H. How recreation involvement,place attachment andConservation Commitment affect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behavior[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1,19(17):895—915.

[45] KIM A K,AIREY D,SZIVAS E.The multiple assessment ofinterpretation effectiveneSS: Promoting viSitors environmentalattitudes and behavior[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l,50(3):321-334.

[46] GIFFORD R,NILSSON A.Personal and social factors thatinfluence pro—environmental concem and behavior:A review[J].Internationa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4,49(3):141-157.

[47] JUYAN E,GRUN B,DOLNICAR S.Biting off more than they canchew:Food waste at hotel breakfast buffets[J].Journal of TravelResearch,2018,57(2):232-242.

[48] CHEN Hu,MEI Qing,WANG Yingcbao,et al Influence factors andeffects of touristsenvironmenta11y responsible behaviors based onplace theory[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7,27(12):106-116.[陳虎,梅青,王穎超,等,歷史街區旅游意象對環境責任行為的驅動性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2):106-116.]

[49] LEE T H,JAN F H,HUANG G W. The influence of recreationexperiences on environmenta11y responsible behavior:The case ofLiuqiu Island,Taiwan[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5,23(6):947-967.

[50] LINE N D,HANKS L,MIAO L. Image matters:Incentivizing greentourism behavior[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8,57(3):296-309.

[51] BALLANTYNE R,HUGHES K,LEE J,et al.Visitors'values andenvironmental leaming outcomes at wildlife attraction8:Implicationsfor interpretive practice[J].Tourism Management,2018,64:190—201.

[52] HAN H,HYUN S S.What influences water conservation and towelreuse practices of hotel guests?[J].Tourism Management,2018,64:87-97.

[53] LIU Chao. Breaking and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J].Law Review,2013,(3):75-82.[劉超.環境風險行政規制的斷裂與統合[J].法學評論,2013,(3):75-82.]

[54] WHEATOM M,ARDOIN N M,HUNT C,et al.Using web andmobile technology to motivate pro-environmental action after anature-based toourism experience[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6,24(4):594-615.

[55] KIM S,FILIMONAU V. on linguistic relativity and pro-environmental attitudes i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17,63:158-169.

[56] GAO Qinwei.The task of social self-regu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1aw[J].China Legal Science,2015,(5):73-98.[高秦偉,社會自我規制與行政法的任務[J].中國法學,2015,(5):73-98.]

[57] MARIETTA D E. Pluralism in environmental ethics[J].Topoi,1993,12(1):69-80.

[58] LI Jinzao.Opening up a new world of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under the new normal[EB/OL].htlp://travel.people.com.cn/n/2Ol5/0127/c41570-26459122.html,2017-10-07.[李金早,開辟新常態下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新天地[EB/oL].http://trave1.people.com.cn/n/2015/0127/c41570—26459122.html,2017-10—07.]

[59] HU Zhonghua.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justice[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1,25(4):66—71.[胡中華.環境正義視域下的公眾參與[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4):66—71.]

[60] LIU Huajie.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justice of personal carbonneutral legal system[J].Shandong Social Sciences,2012,(9):109-112.[劉畫潔.個人碳中和法律制度的環境正義問題探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2,(9):l09-112.]

[61] WANG Taoyang.Review of westem environmental justice research[J].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2010,(1):126-129.[王韜洋.西方環境正義研究述評[J].道德與文明,20lO,(1):126-129.]

[62] ZHU Li,LONG Yonghong.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China:Problems and so1utions[J].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2,(1):48-54.[朱力,龍永紅.中國環境正義問題的凸顯與調控[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2,(1):48-54.]

[63] LIU Hailong.Environmental justice:Important dimension in the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Studies on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016,(5):89—94.[劉海龍.環境正義: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的重要維度[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5):89-94.]

[64] SCHLOSBERG D. Defin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ories.Movements and Natur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3-45

[65] LIU Weixian. Development history, goal evolution and dilemma ofAmeric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ory [J]. Social Sciences Abroad,2017, (3): 58-65.[劉衛先,美國環境正義理論的發展歷程、目標演進及其困境[J].國外社會科學,2017, (3): 58-65.]

[66] XIANG Baohui.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ecologicalcivilization and realizing beautiful China[J].Tourism Tribune, 2016,31(10): 5-7.[向寶惠,加強旅游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J].旅游學刊,2016, 31(10): 5-7.]

[67] WENZ P S.Environmental Justice[M]. ZHU Danqiong, SONGYubo, trans.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7:2; 4-5; 26; 139; 199-203; 395; 402-405; 409; 413-415; 417-419; 425;431.[彼得.S.溫茨環境正義論[M].朱丹瓊,宋玉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4-5; 26; 139; 199-203; 395; 402-405; 409;413-415; 417-419; 425; 431.]

[68] ZHANG Bin, CHEN Xueqian.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J].Studies in Ethics, 2008, (4): 59-61.[張斌,陳學謙.環境正義研究述評[J].倫理學研究,2008, (4): 59-61.]

[69] LIU Jie.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ory based on reflectiveequilibrium:A review of Peter Wentz's Environmental Justice[J].Social Sciences Abroad, 2013, (1): 147-153.[劉杰.反思平衡的環境正義論——彼得·溫茨的《環境正義論》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13, (1): 147-153.]

[70] NEAL M J,GRECO F, CONNELL D,et a1.The social-environmentaljustice of groundwater govemance[C] //JAKEMAN A J,BARRETEAUO,HUNT R J,et a1.Integrated Groundwater Management. Cham:Springer Intemational Publishing, 2016: 253-272.

[71] LAUTENSACH A K.The ethical basis for sustainable humansecurity: A place for anthropocentrism?[J]. Journal of BioethicalInquiry, 2009, 6(4): 437-455.

[72] WAELBERS K,STAFLEU F, BROM F W A.Not all animals areequal differences in moral foundations for the Dutch veterinarypolicy on livestock and animals in nature reservations[J]. Journal of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2004,17(6): 497-515.

[73] VELDE H T,AARTS N,WOERKUM C V. Dealing with ambivalence:Farmers' and 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animal welfare in livestockbreeding[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2002,15(2): 203-219.

[74] FAN Xiaoxian. Appeal of environmental moral on low carbon life[J].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2010,(5):158-161.[樊小賢,低碳生活的環境道德訴求[J].青海社會科學,2010, (5): 158-161.]

[75] ZHU Chunyu. Re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system[J].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2010, (5): 96-99.[朱春玉.環境法學體系的重構[J].中州學刊,2010, (5): 96-99.]

[76] LIU Yun. The construction of plaintiff in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litig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ntric circle theory[J]. Journal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39(1): 93-100.[劉韻.同心圓理論視閾下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的建構[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39(1): 93-100.]

[77] WU Zhen. Re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liabilitysystem[J]. Contemporary Law Review, 2008, 22(5):105-110.[吳真,企業環境責任制度體系之重建[J].當代法學,2008, 22(5): 105-110.]

[78] SONG Jianbo,LI Danni.The tl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perfbmance[J].Journal of Remin University of China,2013,(3);80-86.[宋建波,李丹妮,企業環境責任與環境績效理論研究及實踐啟示[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3):80-86.]

[79] XIA Zancai.An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ethics concept andtheoretical framework[J].Tourism Tribune,2003,18(2):30-34.[夏贊才,旅游倫理概念及理論架構引論[J]旅游學刊,2003,18(2):30-34.]

[80] FU Xiaohua.Ethical care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J].Studiesin Ethics,2015,(3):103-107.[傅曉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倫理關懷[J].倫理學研究,2015,(3):103-107.]

[81] SONG Hualin.Cooperative govemance in govemment regulation[J].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2016,(8):14-23.[宋華琳.論政府規制中的合作治理[J].政治與法律,2016,(8):14-23.]

[82] YU Wenguang.Research on culturfal market supervision mode[J].Global Law Review,2013,(3):132-147.[喻文光.文化市場監管模式研究[J].環球法律評論,2013,(3):132-147.]

[83] LI Honglei.Regulation system of the intemet[J].Global LawReview, 2014,(1):118-133.[李洪雷,論互聯網的規制體制[J].環球法律評論,2014,(1):118-133.]

[84] TAN Xiuxia.Analyzing the typical research approaches in westemgovemment regulations[J].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1,(11):57-60.[檀秀俠.淺析西方政府規制的典型研究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11,(11):57-60.]

[85] JIANG Bixin.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of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J].Law Science,2012,(12):17-29.[江必新.論行政規制基本理論問題[J].法學,2012,(12):17-29.]

[86] YANG Zhiqiang,HE Lisheng.Review of self-regulation theoryresearch[J].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2007,29(8):16-23.[楊志強,何立勝自我規制理論研究評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29(8):16-23.]

[87] CAI Gang,CAI Ping.Self-regulation system for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J].Modern EconomicResearch,2010,(4):49-53.[蔡剛,蔡平.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自我規制系統[J].現代經濟探討,2010,(4):49-53.]

[88] CUI Jianxia.New Discussion on Citize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M].Jinan:Shandong University Press,2009:l52;158.[崔建霞,公民環境教育新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152;158.]

[89] CUI Zhuolan,Yu Lishen.Administrative self-control and thedeve1opment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 rule of law[J].ChinessJournal of Law,2010,(1):35-47.[崔卓蘭,于立深.行政自制與中國行政法治發展[J].法學研究,2010,(1):35-47.]

[90] YU Lishen.Self-regulation of administrative organs under multipleadministrative tasks[J].Contemporary Law Review,2014,(1):12-20.[于立深.多元行政任務下的行政機關自我規制[J].當代法學,2014,(1):12-20.]

[91] CUI Zbuo1an,LIU Fuyuan.Practical mecbanism of administrativeself-regulation:Separation of powers in administration[J].Studies inLaw and Business,2009,(3):48-53.[崔卓蘭,劉福元,行政自制理念的實踐機制:行政內部分權[J].法商研究,2009,(3):48-53.]

[92] SHEN Kui.Admininistrative self-regulation and rule of administrativelaw:A preliminary invest[J].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2011,(3)

12-17.[沈巋行政自我規制與行政法治:一個初步考察[J].行政法學研究,2011, (3): 12-17.]

[93] YU Guanghui, Chen Liang. Improvement of China's environmentalLaw enforcement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gulationcapture [J]. Science ofLaw, 2010, (5): 93-99.[余光輝,陳亮,論我國環境執法機制的完善——從規制俘獲的視角[J].法律科學,2010,(5): 93-99.]

[94] XU Wei. Analysis of self-regulating norms of administrative organs[J].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v: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Edition, 2012, (3): 139-145.[徐維.論行政機關自我規制規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3): 139-145.]

[95] SONG Guotao. Administrative self- regulation action picture[J].Hubei Social Sciences, 2013,(8): 62-66.[宋國濤.行政自我規制的行動圖景[J].湖北社會科學,2013, (8): 62-66.]

[96] HONKONEN T.The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Principle in Mu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Regulatory andPolicy Aspects[M]. Holland: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9: 309, 327

[97] CAO Xia. Dilemma and thinking of legal regulation of climatechange[J].Law Review, 2014, (2): 147-157.[曹霞氣候變化法律規制的困境與思考[J].法學評論,2014, (2): 147-157.]

[98] WANG Zhuguo. Research on the due process control of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J].Studies in Law and Business, 2014, (3):23-31.[王柱國,論行政規制的正當程序控制[J].法商研究,2014,(3): 23-31.]

[99] LIU N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ing: Reflection on China'sanimal protection legislation[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Geo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10(2): 32-37.[劉寧.現狀與展望:中國動物保護立法的思考[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10(2): 32-37.]

[100] WANG Lei. Civil law problems in brave act of righteousness[J]. TheJurist, 2012, (5): 68-81; 177.[王雷,見義勇為行為中的民法學問題研究[J].法學家,2012, (5): 68-81; 177.]

[101] LI Ainian, LIU Ao. Environment Iaw enforcement in ecologicalapproach: The innovation of law enforcement mechanism for th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6,(3): 80-88.[李愛年,劉翱.環境執法生態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執法機制創新[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 (3): 80-88.]

[102] YU Wenxuan.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for China's environmentalcourt in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judicial specialization[J]. China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7, 27(8): 62-68.[于文軒.環境司法專門化視閾下環境法庭之檢視與完善[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 27(8): 62-68.]

[103] LI Yisong, SU Shengli. Research on the system generation of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everal recent environmental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cases[J]. China Soft Science, 2011, (4): 88-96, 67.[李義松,蘇勝利,環境公益訴訟的制度生成研究——以近年幾起環境公益訴訟案為例展開[J].中國軟科學,2011, (4): 88-96, 67.]

[104] XU Xiangmin. Environmental quality objective model: Reflectionson the direct regulation objectives of environmental law [J]. ChinaLegal Science, 2015, (6):116-135.[徐祥民.環境質量目標主義:關于環境法直接規制目標的思考[J],中國法學,2015, (6): 116-135.]

The De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within China ' s Tourism Industry

ZHU Mei1, WANG Degen2

(l.Tourism Department,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2. School ofArchitectur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Abstract: Mobilizing society, as a whole, to assum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s critical for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rmulat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and state and premised on a view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s an oblig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case study of China' s tourism industry, utilizing concentric circle theory to analyze the inner structureand system for regulating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First, the subjects, objects, reasons, and content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withi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are identified and discussed. Thesubjects include tourists, tourism communities, tourist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mment. Potentialreasons why these subjects within the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undertak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are as follows: (1) they have benefited from the help of others; (2) their actions are advantageous andhelpful for others; (3) they have undertaken the same project with others; (4) they are pursuing the samegoal, ideal or tradition with others; (5) they have made a commitment to others; (6) their actions canstrongly influence others; (7) they have inflicted environmental injustice on others. The objects of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within the tourism industry are distributed across outwardly radiating

circles of humans, animals, and the insentient environment. They include tourists, tourismcommunities, domestic and foreign publics, future generations, domestic animals, wild animals, and theinsentient environment. The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within the tourism industrycomprises four general principles, eleven basic rules, and twenty- one detailed criteria. The generalprinciples are non- interference in the objects' negative rights within human and animal circles,improvement of their positive rights within these circles, limiting the preference-satisfaction of objectswithin human circles, and ensuring non-damage to the insentient environment. The basic rules are asfollows: non-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avoiding harming human and domestic animals,preventing others from engaging in polluting and harmful activities, non-intervention in competitionsamong wild animals, the promotion of positive rights according to the objects' positioning withinconcentric circles, promoting positive right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rights, prioritizingpositive rights over preferences, accommodating natural and rational preferences, accommodatingpreferences according to the objects' positioning within concentric circles, not harming biodiversity,not wasting resources or energy, and implement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econd, a diversifiedsystem for regulating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within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proposed, and itscomposition, relevant subjects, and regulatory measures are identified. This system comprises twoconstituent parts: self-regulation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Self-regulation entails publicizing relevantknowledge and requirements for establishing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within the tourism industry.Relevant subjects of self- regulation include the objects that are regulated, the regulators, and thepromoters of regulation. Specifically, tourists, tourism communities, tourist enterprises, and thegovernment are simultaneously the regulated objects and the regulators of self-regulation. Multipleunits constituted under the govemment' s leadership are the promoters of self-regulation. The measuresof self-regulation include mechanisms for cultivating virtue and for fostering incentives and restraints.The content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entails clarifying the nature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within the tourism industry as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but also as a mix ofmandatory and advocated responsibilities. Relevant subject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clude theregulated objects and the regulators. Specifically, tourists, tourism communities, tourist enterprises, andthe govemment are the objects of govemment regulation. Legislative, executive, and judicial branchesare the government regulators. The government' s regulatory measures include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regulatory mechanism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within the tourism industry; deconstruction; regulation;concentric circle theo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
讀《有機馬克思主義》
論周秦生態倫理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道德與文明(2016年4期)2016-12-06 00:11:27
淺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落實策略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5:43:03
我國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問題研究
發揮檢察職能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06:27
美麗鄉村之景觀改造實踐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職教論壇(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网站|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毛片手机在线看|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av在线5g无码天天|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页亚洲|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四虎AV麻豆|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91视频首页| 男女精品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欧美在线一级片|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无码'专区第一页|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日本一区高清|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亚洲国产黄色| 欧美黄网在线| 亚洲福利网址|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欧美另类一区|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第一页| 中文纯内无码H|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色综合久久88|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色图第一页|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2021国产精品自拍|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美女免费黄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色天天综合| 亚洲无码91视频| 91啪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