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 孫悅 陳煒豐
1898年,大連船舶重工集團(以下簡稱大船集團)的前身——中東鐵路公司造船工場建立,并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塢”發展到現在成為造船業的強者,從順利交付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到首艘國產航母成功下水再到首艘20000TEU集裝箱船成功交付,一個個傲嬌佳績的背后,是靠不間斷的創新精神使這座百年集團經久不衰。
為提高船舶經濟性,目前在艉軸位置增設節能導輪已成為一種較為常規的設計方式,由于節能導輪線型變化較大、內部空間狹小、加強數量較多,加強與外板對應位置確定困難,目前通過在導輪外板處手工開設塞焊孔進行焊接。
(1)手工開設塞焊孔費時費力;
(2)塞焊孔數量較多,手工開工效率低下,極大地延長了建造周期
(3)手工開設的塞焊孔工藝美觀性差


工序之間的功能作用關系:
根據工序的完成水平情況,提出兩個解決方案:
方案1:隨著大船集團建造經驗的不斷積累,建造精度隨之不斷提高,設計人員可在鋼板展開圖上對塞焊孔進行準確定位,以此為基礎,對塞焊孔工藝流程進行再造。將開孔工序向前一道工序轉移,由設計人員提供設計數據和切割程序,利用數控切割機預先開孔,然后完成鋼板的冷彎加工,具體流程如下:

方案2:裁減掉開設塞焊孔的工序,通過優化節點的形式,取消導輪外板塞焊孔,從根本上簡化工藝流程。

根據因果鏈分析,提出兩個解決方案:

(1)提供適宜的生產場地,在導輪裝配前用自動切割設備加工;
(2)優化施工工藝,降低塞焊孔數量,甚至取消塞焊孔。
在進行過程功能分析中,提出了將開孔遷移至鋼板冷彎工序前,在進行這種工序前移時,出現了一堆技術矛盾。若保持目前的工序流程,將會降低分段部的生產效率,但會提高鋼加公司鋼板冷彎的可靠性;若是進行工序遷移,將會提高分段部的生產效率,但會降低鋼加公司鋼板冷彎的可靠性。

(1)確定要解決的技術矛盾為EC-1,它發生在(生產效率)與(可靠性)之間,發生在(工序調整)的時候。
(2)模型問題——對應的39個通用工程參數
改善的參數:27可靠性
惡化的參數:39生產效率
(3)解決方案模型,對應查看阿奇舒勒矛盾矩陣表得到參考創新原理為:1為分割原理、35改變物理或化學參數、10預先作用原理、38強氧化劑原理。
根據創新原理提出2個技術方案:
(1)應用創新原理1分割原理,將需要開設的塞焊孔的位置設置為板縫,通過板縫的焊接實現外板與結構之間的連接。

(2)應用創新原理10預先作用原理,通過設計三維數據,預先將結構與外板之間的對位位置在數控劃線中體現,并應用切割程序確保切割位置與理論位置一致。
通過應用TRIZ工具,獲得了如下技術方案:
方案1:將開孔工序向前道工序前移,由設計人員提供設計數據和切割程序,利用數據切割機預先開孔,后完成鋼板的冷彎加工。
方案2:裁減掉開設塞焊孔的工序,通過優化節點形式,取消導輪外板塞焊孔,從根本上簡化工藝流程。
方案3:提供適宜的生產場地,在導輪裝配前利用自動切割設備加工。
方案4:優化施工工藝,降低塞焊孔數量,甚至取消塞焊孔。
方案5:將需要開設塞焊孔的位置設置為板縫,通過板縫的焊接實現外板與結構之間的連接。
方案6:通過設計三維數據,預先將結構與外板之間的對位位置在數控劃線中體現,并應用切割程序確保切割位置與理論位置一致。
通過對以上方案的整理與考量,主要得出兩個綜合型解決方案:
1. 由設計院提供基礎數據和切割程序,在導輪外板切割階段完成塞焊孔的切割工作,然后進行外板的冷彎加工,避免分段階段的開孔工作。
2. 修改導輪內部結構與外板的節點形式,將原本的“T”字節點優化為“十”字結構,充分利用外板的板厚,完成外板與結構的連接。
為驗證此種工序的可行性,大船集團對該項目進行了開孔冷彎試驗,現場效果良好,鋼板探傷亦未發現缺陷,后續將在T308K船上進行先劃線后冷彎的試驗,對塞焊孔位置冷彎后位置變化進行測量跟蹤,若符合生產需求,將在實船上進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