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 網絡在促進青少年成長發展的同時,也對他們產生了諸多不良影響。初升高階段學生受各方面因素影響,很容易沉迷網絡,輕則出現厭學、逃學、棄學的現象,重則出現抑郁、輕生等現象,嚴重影響個體及家庭,而且給社會帶來極大危害。對此,學校和老師要充分利用面對面的、生動的教育方式,對初升高學生進行網絡時代人生觀與道德觀的教育,為學生擺脫網絡依賴打下良好的基礎。家長與教師要注意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由控制型、嚴厲型轉為民主型,多給予孩子理解和尊重,以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關鍵詞] 初升高階段學生;網絡依賴;對策
網絡依賴又稱為網絡性心理障礙、網絡成癮等,英文名簡稱IAD,是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的縮寫。這一名稱的使用始于1986年,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但研究者一般認為,具有網絡依賴的人主要表現出一種不由自主地使用網絡的行為,或者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不能有效控制時間,乃至出現欲罷不能、難以自拔的現象。這種癥狀發展的初期主要表現在精神上的依賴,到了中期表現為情緒低落、軀體出現不適,到了后期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家庭和諧,甚至出現生命危險。初中升高中階段學生的網絡依賴是指初三和高一階段的學生對網絡產生的一種依賴現象,主要表現為對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網絡社交等的依賴,程度深淺不一。
一、初升高階段學生心理特點
(一)初三學生心理特點
初三學生心理開始發生較大變化。初一學生對新校園和學習生活都有陌生感,普遍膽子小,比較遵守紀律。而進入初三后,學生的心理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如下:
1.獨立意識增強。很多初三學生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心理上也已經成熟,自認為什么都懂,甚至不比教師、家長懂得少。而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大,以及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增強,他們開始不習慣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約束與管教,產生逆反心理。
2.從眾心理較強。很多初三的學生容易偏激,缺乏判斷能力,他們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自控力較弱,加上群體壓力和虛榮心,很容易產生從眾心理。
3.自我管理兩極分化。進入初三,知識的難度與深度明顯增加,學生面臨更大的學業壓力。由于面臨中考,家長與父母對他們有很高的期望值,而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距,因此很多學生會比較壓抑,他們面對枯燥的學習以及各種壓力,往往就會沉迷網絡以暫時忘掉這些煩惱和壓力。而一些自我管理能力強的學生,在這個時期也會出現學業突飛猛進的現象。
(二)高一學生心理特點
高中是學生逐步走向成熟的轉折點,是走向成人的關鍵時期。尤其是高一學生,由于環境的改變、學業要求的改變、青春期問題的凸顯,使許多學生感到不適應,高一學生大體心理特點如下:
1.孤獨感、失落感強。許多高一學生進入新學校,在感到新鮮好奇的時候也會感到有些緊張不安。同時,由于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面對新老師、新同學,他們一邊渴望與他人交往,一邊又將內心封閉起來。加上不少學生原來是父母的希望,在家中被寵愛,在以前的學校是老師眼中的尖子生,同學眼中的學霸,但進入高中,尤其是重點高中后,處在一個高手林立的環境中,有些會因為落差而變得不自信,有些還會一蹶不振。
2.焦慮感、恐慌感增強。高中的學科更多、知識更深,老師的教學方式也由“攙扶式”變成了“牽引式”,學生更多地要靠自己。而剛升入高中,有部分學生覺得剛剛熬過中考,離高考還很遠,所以思想上放松了,成績馬上就下滑了,于是焦慮感、恐慌感增強了。
3.自我感、認同感凸顯。受青春期生理發育的影響,容易引起高一學生情感上的敏感。他人一個不經意的眼神既能讓他們神采飛揚,也可以讓他們頹廢萎靡。他們對自己的外在形象更關注,渴望得到異性的關注,但是他們對于如何處理情感卻很幼稚。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五個時期,這個階段的危機在于自我定位和身份混亂。因而,高一學生容易出現自我感和認同感方面的困惑。
二、初升高階段學生網絡依賴現狀
人民網2005年12月刊登的《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顯示了以下現象:
1.13—17歲青少年網民中網癮比例最高,占網民的17.1%。從總體趨勢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上網成癮的比例逐漸降低,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網癮傾向(95%置信區間為12.4%—13.65%)。
2.網癮青少年更傾向于娛樂性上網。研究中將青少年上網的目的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娛樂性目的,第二類是實用性目的。數據顯示,網癮群體上網目的更傾向于娛樂性。
3.網癮青少年中,男性網癮高于女性。在2017年的《中國青年研究》刊物上,姚偉寧的《青少年網民群體特征與上網行為的動態變遷》一文中指出以下幾點:
一是2007—2015年,我國青少年網民規模由1.07億增長到2.87億,青少年網民占總體網民的一半。而《2011年中國網絡青少年網癮調查數據》顯示:13—17歲青少年網癮比例為30.5%,是網癮比例最高的群體。
二是青少年上網的地點及上網設備在近十年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在外面上網變為在家里上網,臺式機一直作為主要上網工具,但是比例從2008年的89.6%逐漸下降到了2015年的69%;而用手機上網的比例從49.7%陡然上升到74%。隨著手機和無線網技術提升,可以隨時隨地上網,青少年上網時間猛增,比如2014年就比2013年增加4個小時。
三是上網目的仍是以娛樂為主,青少年群體玩網絡游戲、聽網絡音樂、看網絡視頻和網絡文學的比例均高于網民平均水平。
從以上調查報告中不難發現:初升高學生受心理、學業、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影響,加上對社會缺乏全方位認識,自身抵抗外界誘惑能力比較弱,容易產生網癮問題。我國青少年學生中網絡成癮率達1%—16%;被勸退學學生中有67%左右是由網絡依賴造成的。很多家庭因為孩子有網癮而感到痛苦不堪,嚴重影響家庭成員身心健康與家庭和諧。
三、消除初升高階段學生網絡依賴的對策
在當下環境中,幫助學生有效使用網絡,避免產生網絡依賴,進而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創建幸福家庭與和諧社會是當務之急。
首先,國家應該加強網絡監督管理機制。相關部門可以通過了解初升高學生心理特點,對網絡游戲、網絡音樂、網絡文學的內容進行嚴格審查,對相關網站運營商加大約束和監管,從源頭上減少網絡對初升高階段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使網絡環境更加健康,讓網絡真正成為有利于青少年發展的平臺。
其次,家長要理性看待初升高階段學生上網問題。由于這個階段學生的心理波動較大,所以對他們對網絡的依賴要理性引導,不能談上網色變,或認為上網就變壞。家長要注意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改變教育模式,由控制型、粗暴型、過度保護、嚴厲型轉為民主型,多給予孩子理解和尊重。家庭成員之間要多溝通,家長要多肯定和鼓勵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第三,老師要充分利用面對面的、生動的教育方式對初升高學生進行網絡時代人生觀與道德觀的教育,為學生擺脫網絡依賴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利用學校心理咨詢室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學會適應新環境和正確的減壓方式,幫助他們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充分利用學校網站,多宣傳網絡正能量。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合理安排上網時間和上網用途,可以幫助初升高階段的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習和獲取有用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使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姚偉寧.青少年網民群體特征與上網行為的動態變遷[J].中國青年研究,2017,(2).
責任編輯 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