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For many people, business and art are two kinds of different fields with a clear boundary. In fact, there are lots of successful cases integrating business with art, in particular in foreign countries where citizens have gotten used to the model. As a stable alliance, business and art create a win-win pattern in commodity economy. They yield brilliant results in each area, meanwhile, break out into splendid moments when meeting each other.
優衣庫總是能用別出心裁的方式在互聯網時代刷屏。這一次,登上各大社會新聞版頭條的是——優衣庫與知名當代藝術家KAWS合作推出的系列UT引發全民瘋搶。無數時尚潮流愛好者在首發當日早早等候在優衣庫門店外,商場一開始營業便沖進店鋪瘋狂搶購,甚至連模特身上的樣品都不放過。如此癲狂的行為引發了一系列爭論,也讓商業品牌與藝術家的合作進一步為人所知。
其實這并非優衣庫與KAWS的第一次合作。就在去年,差不多類似的卡通形象,同樣引發了一次小規模的搶購潮。短短一年時間,或許因為近期KAWS作品在藝術市場上備受追捧、戰果頗豐,導致買不起其藝術作品的愛好者“退而求其次”,用這種藝術衍生品滿足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和對KAWS的喜愛,以致出現驚人的搶購狂潮。
事實上,商業品牌選擇氣質相投的藝術家進行合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一方面,商業品牌可以借藝術家的聲望、格調抬升自己的口碑,使商品更具藝術作品般的獨特氣質,進而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藝術家通過與商業品牌合作,可以拓展藝術圈之外的受眾空間,既可獲得不菲的報酬,又能提升名氣。實為一種雙贏模式。
因為“藝術”“獨創”“限量”等一系列商業領域的宣傳語,使得這樣的合作作品往往供不應求,尤其是對于相對平價的品牌來說。
當然,奢侈品牌由于其本身的定位,更需要藝術的加成。如LV、Dior、Prada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牌,都曾積極與國際一線藝術家合作。其中很多作品成為時尚領域的杰作,受到愛好者的收藏。
寶馬藝術車從1975年誕生第一輛至今,一直是藝術家對商業產品進行創作的標桿。當精密、硬朗的機械之美與感性、生動的藝術之美相結合,便化身為一件件立體、流動的藝術作品。可以說,寶馬藝術車從誕生伊始便不只屬于工業設計的范疇,而是真正的藝術創作。汽車作為工業文明的超級作品,賦予藝術家獨特的創意靈感;而藝術家也將自己的靈魂寄托于冰冷的汽車之上,使之具有不一樣的精神與氣質。
比起相對奢侈的品牌,平價品牌在邀請藝術家聯名合作方面毫不遜色。匡威、Vans、Puma等品牌,都曾因與藝術家的成功合作而一鞋難求。日常生活中看似并不起眼的平價小物,正逐漸藝術上身,別致的設計為人們的尋常生活增添樂趣。
在很多人眼中,商業和藝術似乎是毫不沾邊的兩類事,彼此之間永遠隔著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但事實上,商業與藝術的結合早已不乏成功案例。尤其在國外,人們已習慣于這種設定。“商業+藝術”成為一種穩定的聯盟,一種商品經濟時代的共贏模式,不僅在各自領域大放異彩,在相交的時刻亦迸發出1+1>2的精彩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