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

Wood engraving is an ancient craft and art in China, and its history dates back even to Sui and Tang dynasties. But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the real peak times for the archaic art. Urban civilians, the emerging stratum in the Ming dynasty not only pursued material life, but were interested in spiritual and cultural entertainment, as economy had developed up to an unprecedented high level in that period.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was also flourishing, therefore, the woodcut field embraced a prosperous peak time together with the publishing sector.
在中國,木刻版畫是一項古老的工藝和藝術。其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至隋唐時期。目前可知存世最早的中國木刻版畫,是誕生于公元868年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首圖,其上題記明確了這一令人尊崇的年份。當然,沒有明確年代刻款的作品仍有,如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從今天大量出土的唐、五代時期的墓穴可知,至少在唐代,中國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木刻版畫創作。
宋元是中國木刻版畫的一個過渡和發展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世俗生活的興起,木刻版畫逐漸從宗教傳播的功用轉向為普通市民服務。在宋代的刻版書籍中,常常可見雕刻精美的版畫作品。文化傳播成了木刻版畫的新功能。北宋的汴京,南宋的臨安、紹興、湖州、建安、眉山、成都等地,都發展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
明清兩代是木刻版畫真正走向巔峰的時期。有明一代,市民經濟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城市平民這一新興階層不僅對物質生活有著較大的追求,同樣對精神文化生活興趣濃厚。這一時期,出版業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木刻版畫也就伴隨著出版業的發展迎來了全面繁榮的巔峰。


不僅書商和刻工,文人和藝術家群體也滿懷熱情地加入到木刻版畫的創作和發揚之中。一時間,精美的版畫佳作云集,尤其是穿插于書籍之中、配合文字情節所進行的創作,真正對閱讀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其中尤以畫家陳洪綬的創作為經典。諸如此的藝術家的參與,讓木刻版畫真正成為了藝術品。
當是時,木刻版畫各個流派高手云集、各擅勝場。如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等,各有特色,風格各異,共同將明代木刻版畫的技術和風格發揚光大。其中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版畫,不僅是當時版畫界的明星,更在后世數百年間的版畫發展與流轉中始終散發著動人心魄的光芒。

徽派版畫創作以書籍插圖為主,刻工個個技藝精湛,而徽州籍文人畫家的加入,更大大提高了其審美和文化情趣。《十竹齋畫譜》將中國墨色的干濕濃淡展現得淋漓至盡,即使置于真正的水墨作品中也毫無遜色,幾可亂真的高超技藝為徽派版畫贏得大名。對《西廂記》《牡丹亭》《水滸》等經典文本的插圖創作,是徽派版畫的重大成就。生動有趣而技藝精湛的版畫插圖,甚至成為某些書籍的靈魂。
從明代中葉至清朝初年,徽派版畫隨著社會的動蕩走向隕落。整個清代的木刻版畫基本上繼承了明代的衣缽,雖偶有佳作,但其整體水準再沒有追上明代大師的腳步。
至民國,中國傳統的木刻版畫技藝幾近凋零。伴隨著西學東漸的號角,西方的版畫技術進入中國,成為有別于傳統的另一種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