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曉 琴
(山西省介休公路管理段,山西 介休 032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橋梁建設規模越來越大,鉆孔灌注樁是橋梁建設上最常用的一種深基礎形式,施工噪聲低,對周邊環境影響小,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鉆孔灌注樁施工中,由于成孔作業形成的孔底沉渣不易清除,以及采用泥漿進行護壁形成的側壁泥皮,這些都會對樁端及樁周阻力發揮產生不利影響,使用后壓漿技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途徑。
后壓漿技術對樁底沉渣、樁端持力層及樁周泥皮具有顯著的滲透、充填、壓密和固結效果,能有效保證成樁完整性,有效提高樁承載力,顯著減少變形。同時,還能有效縮短施工周期,還能節約材料,創造良好的工程經濟效益,使用范圍廣,能適用于大多數地質條件,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應用。研究表明,后壓漿技術可使單樁豎向承載力提高40%以上,樁基沉降減小30%左右,預埋的注漿管可與樁身完整性超聲檢測管合二為一。
灌注樁后壓漿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樁基改良技術,就是在樁混凝土終凝到一定強度后,通過在樁內預埋的注漿管,將一定比例水灰比的水泥漿用高壓泵以一定壓力壓入樁底及樁側,分為樁底和樁側后壓漿技術兩種。采用后壓漿技術,在保證施工質量基礎上,能有效縮短樁長和樁徑,降低施工難度,加快施工進程,降低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
在成樁施工中,孔底沉渣不可避免。在初灌時,混凝土從導管落下,出現的離析容易導致“虛尖”“干碴石”的形成。同時,樁身與樁周土的結合受到樁側泥皮的不利影響,造成摩擦系數降低。這些不利因素均會降低樁端承載力和側壁摩阻力。后壓漿技術最顯著特性在于能夠有效提高單樁豎向承載力,固化周圍泥皮、沉渣等,減少樁基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降。
單樁采用后壓漿技術后,水泥漿出現端部擴散,向四周擴散具有增加端部直徑的效果,向下擴散具有增加樁長的效果。漿液滲入樁端后,能有效固結孔底沉渣、“虛尖”及“干碴石”,使得樁端密實度大大增強。同時,水泥漿液填充在樁身和土層結合部,能有效消除泥皮使樁側摩阻力提高,樁身缺陷得到有效修補,向樁側土層中的橫向滲透也具有加大樁徑的效果。
在群樁區域來說,樁通強度達標后,將水泥漿液壓入樁端碎石、土層孔隙中,所有漿液連成一片,使得松散的沉渣、碎石、土粒等得到有效固結,形成的高強度結合體能顯著提高樁基承載功能。
在某橋梁工程中,X號主墩由131根鉆孔灌注樁組成,樁長120 m,樁徑2.5 m~2.85 m??孜徊课淮嬖谥煌穸鹊姆凵?、細沙、中粗沙及沙礫層,屬于易坍塌地層。在施工中,采用大功率鉆機進行鉆孔作業,成孔作業中使用優質PHP泥漿進行護壁,成樁后一定時間內進行樁底后壓漿。
后壓漿主要施工工藝:準備工作→水泥漿液配制→水泥漿過濾至儲漿池→注漿泵與樁身壓漿管連接→打開排氣閥、放氣→關閉排氣閥、清水通管→水泥漿液壓注→質量檢測。
在進行鋼筋籠加工時,為便于對接方便,壓漿管接頭焊接并適當與鋼筋接頭錯層。注漿導管等距離綁扎在鋼筋籠的內側且與樁軸平行。
根據樁徑大小設置導管及注漿閥數量。對于樁直徑不大于1 200 mm時,建議沿鋼筋籠圓周對稱設置2根。對于樁直徑大于1 200 mm以上的,建議對稱設置3根。注漿泵(如圖1所示)是最主要設備,壓漿管路安裝完畢后,與漿液分配器連接牢固,還須對壓漿管路進行編號并明示。

開塞時間早晚對壓漿較為關鍵。為確保壓漿管路的暢通,在樁混凝土澆筑完成后24 h~28 h時,使用壓漿泵將樁端注漿管單向閥用清水沖開。對于U型注漿管,為避免出現壓漿管堵塞現象,要求每天開泵注水循環10 min~15 min。
進行后壓漿作業的水泥在P.O42.5以上,不得結塊。
水灰比控制是漿液調配的關鍵,確保不出現離析和沉淀。水灰比按0.5~0.6進行控制,須攪拌2 min以上,確保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將漿液注入貯漿桶(如圖2所示)時,為避免出現雜物堵塞壓漿孔及管路現象,要求使用紗網過濾2次。

能否順利注漿,控制好注漿時間是重點。當樁身混凝土強度到達設計值的75%以上,即可開始進行樁端土層壓漿作業。在壓漿過程中須進行泵壓和速度控制,實現持續不間斷壓漿,注漿泵壓1 MPa~5 MPa,終止泵壓6 MPa內,壓漿速度30 L/min~40 L/min。
壓漿作業須連續進行,盡量做到不間斷。必須間斷時,要求將間斷時間控制在30 min以內,水泥漿量達到設計要求后即告終止。當泵壓漿達到8 MPa,而水泥量達80%以上時,可視為壓漿合格。指定專人進行壓力和注漿量記錄。
進行群樁壓漿時,依據“先外側,后內側”的順序進行,在外側隔樁進行壓漿作業。進行單樁壓漿時,應確保其周圍20 m半徑范圍內的樁混凝土灌注完畢,可對壓漿順序進行適當調整。
在壓漿過程中,須進行壓漿量與壓力指標雙控,其中以壓漿量控制為主,壓力控制為輔。壓漿作業過程分三次循環,第一、二循環以壓漿量控制為主,第三循環以壓力控制為主。每一循環壓漿管均勻間隔跳壓,第一循環40%,第二循環40%,第三循環20%。
第一循環每根壓漿管作業完畢,用清水沖洗管路后,須間隔2.5 h~3 h再進行第二循環作業。第二循環每根壓漿管作業完畢后,用清水沖洗管路后,須間隔3.5 h~6 h再進行第三循環作業。在進行第三循環時,若壓漿壓力達到控制壓力,持荷5 min且注漿量達到80%時,也可認為滿足設計要求。
在樁身混凝土強度達標,在壓漿完成20 d后進行樁身完整性和承載力檢驗。要求承載力檢測樁數不應小于總數1%,樁體質量檢測根數不少于總數20%,最后復測樁頂標高。
后壓漿中的質量控制措施是確保灌注樁后壓漿施工質量的重中之重,直接影響樁底及樁側阻力的發揮。在我國,灌注樁后壓漿工藝使用最多,但質量難以控制,其中以壓漿量不足、導管安裝不合格、漿液配比不達標三種問題最為常見,直接影響灌注樁的后壓漿質量。
可通過開展質量專題會議、質量競賽評比等活動,對成樁及后壓漿工藝中的質量問題進行剖析,要求進行整改并復核。對質量好的單位給予獎勵,對施工質量不達標單位給予經濟處罰。同時,指定專人對壓漿管安裝、水泥用量、水灰比檢測、設備參數等工序進行全程跟蹤驗收,提高施工人員的操作、技術水平、質量意識,為灌注樁后壓漿質量控制打下堅實基礎。
主要是注漿管連接方法不當,部分注漿管連接不牢固、不緊密的問題。注漿管在壓漿工藝中起重要作用,注漿管連接的安裝尤為重要,直接影響到后壓漿施工質量,保證注漿管連接牢固緊密無堵塞十分重要。
改進注漿管安裝方法,每段注漿導管采用套絲或焊接連接,絲扣應使用纏生料帶連接,確保接頭牢固緊密,接頭處不滲漏。同時,注漿管須超出鋼筋籠一定距離,并伸入孔底。為避免出現雜物落入管內造成堵塞現象,應采用護帽將伸出地面管口封口。
在進行正式壓漿前,通過注漿試驗實現壓漿參數優化。在正式的壓漿作業中,嚴格控制注漿參數指標,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水灰比、注漿量及注漿壓力得到有效控制,是確保后壓漿質量的關鍵。
在該項目中,在施工前進行壓漿試驗,確定每樁壓漿量及水灰比,測定出攪拌桶內應灌入水高度,在桶內此水位線處焊一截鋼筋頭作為水位標記,然后充分攪拌水泥漿液,以有效減少水灰比誤差。
在壓漿過程中,全過程指定專人進行記錄。終止注漿閉盤時,終止注漿條件主要有以下三點:1)水泥壓入量已達到預定值70%,泵送壓力超過一定值時;2)水泥壓入量達到設計值的70%,泵送壓力尚未達到預定壓力的70%時,將后續漿液的水灰比調小后,繼續壓漿直至滿足終止壓力時;3)當水泥漿從樁側溢出時,則改為間歇壓漿,同時將后續漿液水灰比調小,直至水泥量滿足預定值時。
在后壓漿過程中,要經常對各項工藝參數進行檢查,對出現的異常應及時采取處治措施。當注漿量等主要參數達不到設計值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以固結樁周及樁底松軟土體,提高樁端承載力和樁側阻力,確保樁承載力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