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萌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在《空間的生產》一書中,列斐伏爾提出“空間”的核心概念,把空間分為絕對空間、抽象空間、社會空間、精神空間,還有工作空間、休閑空間和生活空間。書中提到過“文化空間”,但并沒有明確的定義。本文采用我國政府對“文化空間”的相關定義:“文化空間是定期舉行傳統(tǒng)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1)司徒小鎮(zhèn)坐落在山西晉城的東北角,集美食小吃、休閑娛樂、農耕體驗、旅游購物、文化演藝為一體,被譽為“老晉城民俗印象基地,新晉城美食旅游地標”。每年春節(jié)期間有上百萬人不遠千里來到這里,感受山西濃郁的民俗風情,特別是千年絕技“打鐵花”,常常引得游人屏息駐足、驚嘆不已。本研究以司徒小鎮(zhèn)為樣本,研究當?shù)氐臍v史、傳說故事、以及民俗儀式等,記錄山西特有的風土人情,傳播獨具晉南特色的地域文化。
法國馬克思主義批判哲學家 HenriLefe bvre(1991)曾提出空間的三重性或稱三層次性,即空間的實踐(spatialpractice)、空間的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與表征的空間(representationalspace)。有物理性、社會性、符號性和可生產性。(2)
法國學者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中提出,空間的生產是由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目的來決定的,因而具有強烈的主觀性。
米歇爾(W.J.T.Mitchell)在《景觀與權力》一書提出,景觀是權力關系的符號化表征和實現(xiàn)文化權力的工具。它不僅可以成為劃分局內人與局外人認同的符號,還可以成為劃分階級、種族、性別的符號。
第一,基于文化人類學視角,提出保護某項文化遺產的策略研究。例如,楊憲武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文化空間”的認識:以孔府飲食為例》(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11(11):65-68.)、李開《文化空間視野下民俗體育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岳慧潔《文化空間視野下晉中社火踩高蹺的文化價值及傳承研究》、艾菊紅《文化空間視閾下的傳統(tǒng)村落可持續(xù)性保護:以湘西鳳凰為例》等。
第二,基于“文化空間”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及其實現(xiàn)途徑研究。相關研究的學者主要有張瑛、肖曾艷、崔鳳軍等,他們認為旅游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例如王德剛的《空間再造與文化傳承— —棲霞古鎮(zhèn)都村“非遺”保護工程實 驗研究》,他提出通過文化空間再造,利用空間展示、靜態(tài)展示、活態(tài)展示三種方式將文化呈現(xiàn)給游客。還有鞏俐《空間生產視角下地方民俗文化的移植與傳播:以恩施土家女兒城為例》等文章也作了相關論述。
20世紀80年代,中國現(xiàn)代旅游業(yè)興起。司徒小鎮(zhèn)在場景的建構中大量運用了山西傳統(tǒng)的民俗元素、飲食文化元素、歷史文化元素,這些具有晉南地方文化意義的符號與記憶活動關聯(lián)與搭配,完成了游客對地方文化的想象與建構。
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自然物質載體,及其所關聯(lián)的主體構成的時空場所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空間。(3)在這些空間里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地理邊界、環(huán)境及其核心標志物一起形成了一個現(xiàn)場的文化空間。在場空間的構成要素都具有原始性和真實性,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度提供保證。“打鐵花”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便是攜帶文化印記。它凝聚著普通民眾的祈福愿望和習俗,人們通過在重要節(jié)日“打鐵花”的習俗來驅趕厄運、期盼好運的到來。同時,結合豫南地區(qū)的民間信仰、地域音樂及舞蹈,共同演繹的“千年鉄魂”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司徒小鎮(zhèn)上演的《千年鐵魂》中,“澤州打鐵花”傳承人在先把熔好的鐵汁注入事先準備好的“花棒”,打花者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盛有鐵汁的上棒,使棒中鐵汁沖向花棚,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鐵汁遇到棚頂?shù)牧Χ派㈤_,配合著燃棚上的鞭炮和煙花等,為現(xiàn)場的觀眾提供了一場“金色煙花”的絕美畫面。打鐵花的技法和場景布置都采用了還原最原始的空間,在場空間的“原真性”凸顯。

圖1
再現(xiàn)的空間是指以原生態(tài)文化空間要素或場景為標準,經(jīng)過遷移的、復制的原生態(tài)文化空間,即文化空間的再現(xiàn)。(4)旅游空間建構的前提是處在現(xiàn)實場景中,游客在現(xiàn)實的旅游場景中觀光、拍照、分享。旅游開發(fā)商結合本土特色,在街道布景、演出舞臺、演職人員的服裝、演員的語言等方面表現(xiàn)地域文化。當游客置身于這樣精心布置的場景中,以一種接近真實的狀態(tài)獲得場景體驗。司徒小鎮(zhèn)的經(jīng)典劇目《又見老山西》,本場景劇是在一個巨大的景棚內,數(shù)間一比一的房間,最大限度的還原古代市井文化的生活畫面,其中有:書院、鏢局、票號、青樓、賭坊、茶館等。演員們著歷史服裝,展現(xiàn)古代人的穿著服裝,讓游客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如圖1所示。游客通過這些日常生活的布景,服飾和語言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傳統(tǒng)的晉南生活,極大地滿足了游客的文化體驗。然而現(xiàn)實場景的一大弊端在于它的有限性,游客想要在短時間內了解山西的歷史文化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構建時應當思考如何拓寬現(xiàn)實場景的使用,避免內容太過深入而無法與游客產生共鳴,打造優(yōu)質劇目,吸引觀眾的興趣。
司徒小鎮(zhèn)以《千年鐵魂》被人熟知,震撼的“打鐵花”表演,足以讓每一個人為之震撼。徜徉在司徒小鎮(zhèn)里,會看到老字號醋坊、帶著花頭巾的女子,還有劇場里面的舞臺劇表演,把山西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通過劇場的形式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那些歷史故事中。《又見老山西》就是把歷史記載的晉商王家、廉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串聯(lián)起來,用再現(xiàn)歷史的情景劇來吸引觀眾,打造一個具有地方人物特色的文化空間。再現(xiàn)的空間能夠讓游客在觀演空間中去感知人物的命運、地方的風俗人情,加深對地方歷史的了解的認知。
此外,《山西五千年歡樂園》,五千年的文化與九公里的巡游大道,相融合。大道兩旁真實復原了先民生活遺址以及商湯祈雨、長平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萬人坑等山西歷史遺跡,著力還原兩千多年前戰(zhàn)爭的真實風貌,通過行軍大帳、糧倉、崗哨等場景陳設,戰(zhàn)車、投石車等冷兵器的還原制作,融合了影視爆破、大型馬術等實景技術,以精彩絕倫的馬術和驚險的打斗場面等。游客坐牛車、馬車、駱駝車、花轎、毛驢、民國小火車,感受五千年的歷史文明。
司徒小鎮(zhèn)旅游空間的建構,利用一些文化符號,穿越不同主題空間,撿拾祖先生活的片段,長平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司徒小鎮(zhèn)獨有的“千人打鐵花”表演、極具特色的山西民俗社火大巡游、巨資打造山西市井大劇《又見老山西》等等,數(shù)千年歷史長卷在腦海中浮現(xiàn),古山西的景觀近在咫尺觸手可及,帶游客穿越千年。
每個城市都具有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歷史事件、人文環(huán)境和民族風情,并且從這些方面來展現(xiàn)自身的地方性。一個旅游空間中的景觀符號、人物原型和原生意象等都能夠通過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手段和舞臺表演等途徑表現(xiàn)出來。在場空間、再現(xiàn)空間和再生空間是構建文化空間的三個模式,司徒小鎮(zhèn)是晉南地域風情文化空間的縮影,與此同時也有利于當?shù)鼐用窬蜆I(yè)、文化傳播和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
打造地方旅游的文化空間,不僅對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還能夠為當?shù)芈糜螛I(yè)的發(fā)展提供借鑒,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生產者共同努力。生產者首要任務就是追根溯源,找到地方文化特色,然后結合消費需求,對地域文化進行藝術再現(xiàn)。同時,地方政府也要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對文化空間建構的支持,積極有效地宣傳特色旅游文化空間。司徒小鎮(zhèn)之所以能夠吸引眾多的游客,離不開《又見老山西》、《千年鐵魂》等經(jīng)典演出劇目的呈現(xiàn),離不開廣大司徒小鎮(zhèn)居民的參與和傳播,以及旅游生產者的整體規(guī)劃和布局。
注釋: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05(18)].
(2)桂榕,呂宛青.符號表征與主客同位景觀:民族文化旅游空間的一種后現(xiàn)代性——以“彝人古鎮(zhèn)”為例[J].旅游科學,2013,27(03):37-49.
(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盛行的說法,國際上原來曾使用過“非物質”這種表達,但后來改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譯為“無形文化遺產”,可能是意識到“非物質”容易讓人誤解的原因,從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定義來看,并不是字面的“非物質”,是包含物質內涵的.
(4)黃麗娟.基于文化空間視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空間的建構——以武夷山大紅袍傳統(tǒng)工藝為例[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8,39(1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