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戈 鄧衛哲
吳孔利是一名49歲的退伍老兵。2014年至今,他在海南省定安老家創業,在橡膠林下種起了蘑菇,以3個簡易蘑菇棚起步發展到如今的2萬平方米生產基地。不僅如此,他還將蘑菇種植技術推廣到一個又一個貧困村,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堅守膠林培育食用菌
1991年,吳孔利從部隊復員后,回到老家的定安牙膏廠工作。2012年牙膏廠由于轉讓合并,吳孔利成了一名下崗工人。下崗后,吳孔利開始嘗試創業。
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吳孔利了解到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專家團隊正在研究食用菌種植技術。食用菌的氨基酸含量豐富,屬于營養高、熱量低的健康食品,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尤其喜愛,國內市場發展前景廣闊。而海南的食用菌主要靠島外輸入。吳孔利的老家有大片的橡膠林,如果利用林下土地發展食用菌產業,可謂一舉兩得。他邀請專家來到定安實地考察,開展食用菌種植的想法得到了專家的認可。
“我們當兵的人,認準的事情就要干!”吳孔利立即和家人合股,成立了龍湖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主攻蘑菇種植。通過幾個月的辛勤勞作,3個簡易蘑菇棚建起來了,經專家調配的菌包也開始正常發酵。可是意外總是猝不及防,2014年超強臺風“威馬遜”來襲,吳孔利的3個菇棚遭襲,受損嚴重,吳孔利和家人近一年的付出全部化為泡影。
“我們這些從部隊走出來的人,再苦再難都經歷過,這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災害沒有擊垮吳孔利,臺風過去不久,他就開始再次籌集資金。關鍵時刻,定安縣有關部門了解到吳孔利的困境后,主動出面擔保,協調銀行為吳孔利貸款300萬元,解決了吳孔利的資金問題。不久后,蘑菇棚又重新修建了起來。
“我們種出的蘑菇口感嫩滑,外表白凈,品質上乘。”吳孔利曾在牙膏廠跑過銷售,憑借著自己的經驗,他的企業生產的蘑菇銷路暢通,受到買家一致好評。吳孔利的蘑菇種植規模越來越大,逐步發展了到2萬平方米
2015年開始,吳孔利的團隊獲得了更多銀行貸款,他也將獲得的所有利潤全部投入到基地建設中。“我們軍人做事情,就是要堅持,要有一股可以做到底的勁。”吳孔利說,他計劃2019年將蘑菇種植規模擴大到6萬平方米。
帶動貧困戶共同致富
除了種植蘑菇,在吳孔利的生態種植養殖產業鏈里,還有雞、豬、牛、羊等養殖和有機瓜果蔬菜種植,這些無一例外都和他的蘑菇有關,他利用菌包等下腳料制成動物飼料和農作物有機肥。
據吳孔利介紹,巨莖草莖稈切碎做成培植蘑菇的基礎包,剩下的莖葉等邊角料用來養豬、養羊、養牛;蘑菇長成采摘后,這些培植廢料可以拿去養殖蚯蚓,養成的蚯蚓和成品蘑菇中的殘次品混在一起,可以用來喂雞、養魚;經過蚯蚓消化變成有機肥的培植廢料,則可以用來種植有機瓜菜,這就形成了一個生態種養循環的系統。
“我們的蘑菇每天供應廣東、海南的50多家酒店,一年365天不停歇。”如今,吳孔利的企業可以全面培育生產豬肚菇、袖珍菇、靈芝、茶樹菇、草菇、香菇等,且與熱帶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生態農業研究團隊達成合作意向,充分利用食用菌的下腳料,開發復合式水果園、有機蔬菜園。
“我們富裕了還不行,要帶動所有的農民兄弟一起致富!”為了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吳孔利這幾年絞盡了腦汁。他說,看到生態循環種養的潛力后,龍湖鎮329戶貧困戶以每戶5000元的扶貧資金入股基地,每年分紅不低于入股資金的10%。同時,優先安排解決了當地貧困戶就業,每月工資將近3000元。
針對貧困戶缺乏技術的現狀,吳孔利通過“臨時工+免費培訓+技術考試+合格轉正”的方式,讓貧困戶邊干邊學,在有錢可拿的同時還能學到技術。
吳孔利還多次受邀參加海南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在電視夜校,吳孔利為貧困戶們介紹了海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經濟效益、發展前景及市場競爭力,細致講解了食用菌的培育方法和在培育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何讓食用菌成為連接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紐帶,有效地實現生態農業的有機循環等問題。
2018年,吳孔利的生態種養基地實現產值3100多萬元,他還積極為瓊海、五指山、瓊中等地的3000多戶農戶提供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