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彤
[提要] 通過構建VAR模型,研究吉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分析結果顯示:二者相互促進作用顯著,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滯后性,最后從社會就業和新農村建設兩個方面提供建議,以縮小吉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并改善二者之間的協調關系。
關鍵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人均GDP;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4月23日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實施,吉林省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目前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期。與此同時,吉林省也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城鄉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就是其中之一。2000年吉林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2,787.5元,2017年上漲了5.51倍,增長到15,368.31元,在這期間,吉林省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依次為2.38倍、2.45倍、2.65倍、2.77倍、2.61倍、2.66倍、2.68倍、2.69倍、2.60倍、2.66倍、2.47倍、2.37倍、2.35倍、2.32倍、2.15倍、2.20倍、2.19倍、2.19倍。可見,吉林省城鄉居民收入存在明顯的不平等現象,雖然倍數關系上顯示略有縮小,但是幅度緩慢,這將影響吉林省經濟的平穩增長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
對于國家和部分省份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探討,學者們既有理論研究,又有實證分析。屠萍萍在浙江省收入分配與經濟關系的研究中,指出收入分配不均會使投資、消費和生活水平產生差異,進而刺激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引起的行業盈利和成本的差距,將作用于收入分配關系。張慧文結合時間序列數據與截面數據,利用靜態與動態兩種分析方法,構建回歸模型分析北京市居民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靳濤、邵紅偉在經濟環境——總需求——總供給框架內分析了收入分配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理論,分別定性探討了平均主義的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的收入分配和中產階級為主體、富人和窮人居少的收入分配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李長安、蘇立鋒等構造經濟穩定偏離指數,利用改革開放以來的數據,實證分析了全國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增長的內在聯系機理。
本文就吉林省即時數據,分析吉林省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與經濟增長之間是否存在聯動關系,探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的潛在影響,明晰非平衡發展模式下的經濟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動效應,最后提供政策建議以促進吉林省經濟增長城鄉收入分配的協調性。
(一)指標選取與數據說明。收入分配在多方面都表現出差異性,本文專門針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行分析,主要涉及的指標分為城鄉間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經濟增長兩類,選取人均GDP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變量名記為PGDP,利用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差衡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變量名記為URG。為防止兩組變量變化趨勢影響分析結果,兩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分別用LNPGDP和LNURG來表示,本文考察吉林省21世紀的狀況,指標數據選用2000~2017年。
(二)平穩性檢驗。時間序列變量數據通常具有非平穩性,為避免出現偽回歸,本文利用ADF平穩性檢驗法,結果見表1,5%的顯著性水平下,原序列LNURG與LNPGDP、一階差分序列DLNURG與DLNPGDP的P值都大于5%,判定原序列、一階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穩的,而變量的二階差分序列DDLNURG與DDLNPGDP對應P值都小于0.05,判定二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的,因此LNURG和LNPGDP為同階單整序列,可以利用協整檢驗來驗證兩者關系。(表1)
(三)協整檢驗。本部分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跡統計量對應P值=0.0057<0.05,最大特征值對應P值=0.0274<0.05,即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變量LNURG和LNPGDP間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即吉林省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長期均衡關系。(表2)


依照標準化系數寫出二者的長期關系式為:
LNPGDP=1.3447LNURG-1.9719
(30.5038) (-5.0012)
R2=0.931 F=930.4811
由此可見,21世紀后,吉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間正向變動關系顯著,城鄉收入差距每增加1%,經濟增長1.3447%,即長期來看吉林省城鄉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顯然,這種影響關系是不符合社會長期發展規律的,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加劇,必然影響經濟平穩發展以及社會穩定。
(四)VAR模型的構建。根據LR、FPE、SIC、SC和HQ準則,確定VAR模型的滯后階數2,VAR(2)表達式如下:
LNPGDP=1.5020LNPGDP(-1)-0.6858LNPGDP(-2)+0.1707LNURG(-1)+0.0404LNURG(-2)-0.0010
(6.4062) (-3.9815) (0.6194) (0.1631)
LNURG=0.4477LNGDP(-1)-0.1658LNGDP(-2)+0.4907LNURG(-1)+0.0379LNURG(-2)-0.4662
(2.0578) (-1.0372) (1.9181) (0.1651)
LNPGDP作為被解釋變量時,除本身滯后項的影響,LNURG的滯后一、二階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1707、0.0404,對應的t統計量結果分別為0.6194和0.1631,即影響不顯著,說明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二階滯后項都對人均GDP的正向作用比較微弱。LNURG作為被解釋變量時,除本身滯后項的影響,LNPGDP的一、二階滯后項影響系數分別為0.4477、-0.1658,對應t統計量結果分別為2.0578和-1.0372,說明LNPGDP一階滯后項對LNURG的影響較二階滯后項顯著,說明吉林省經濟增長一階滯后項是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驅動因素,經濟增長對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拉動效果有差異,一定時期內將會加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但模型系數顯示,人均GDP二階滯后項影響系數是負值,即這種拉動效應是短期的,經濟狀況的不斷提高會帶動鄉村居民收入的增加,長期將減少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
(五)脈沖響應函數。脈沖響應函數用來形象地刻畫VAR(2)中LNPGDP和LNURG兩個變量之間作用的效應路徑變化,周期數為20期,結果如圖1和圖2所示。(圖1、圖2)

圖1顯示人均GDP給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一個標準差沖擊后引起波動的狀況,響應初始值為零,4、5期響應值最大,隨后逐漸減少,由此反映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是經濟變動的結果。但圖像顯示這種波動一直保持正向,說明了目前吉林省人均GDP增加短期內對拉大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顯著,城、鄉發展方式的不同和制度的差異致使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遠遠落后于城鎮居民。
圖2顯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給人均GDP一個標準差沖擊后引起波動的狀況,響應初始值很小,基本為零,5、6期的響應值最大,同是0.026,說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對經濟增長產生微弱的正向沖擊,原因在于城鄉收入分配不公,而富人主要集中在城鎮,基尼系數的增加必將導致富人和窮人之間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大,富人能更合理地分配剩余資產進行投資,從而促進地區的經濟增長。
上述分析驗證了吉林省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密切的聯動關系,在吉林省目前的經濟發展形式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長期和短期都對人均GDP增加有促進作用,VAR(2)系數說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二階滯后項的影響都比較微弱,表示這種作用關系有明顯滯后性;人均GDP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一個標準差的沖擊作用也是顯著的。綜上分析,吉林省經濟環境有待改善,“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發展現象有待扭轉。對此,筆者提供以下建議:
第一,促進社會就業公平公正。一是完善社會勞動力保障體系,政府和企業可以分配比例,聯合增加勞動者的工資福利、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為勞動力的合法權益提供有效保障;二是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建立并宣傳推廣方便、公平的就業平臺,并且政府協助企業取消勞動力城鄉戶籍制度的限制,保證管理制度的一視同仁。
第二,加強新農村建設。一是鼓勵企業擴建向農村轉移,合理利用農村充足的土地資源和勞動資源,對于同意入鄉發展的企業,政府可以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和制定惠民的納稅政策,以資鼓勵;二是在農村興辦技術學校,提高農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改善勞動力素質,定向培養助于農村經濟建設的知識型人才;三是鼓勵大學生入鄉創業,政府可設立農村創業基金會和創業促進部門,滿足鄉下創業人才的需求,以幫助村民就業。
[1]屠萍萍.浙江省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互動關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18(4).
[2]張慧文.北京市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差距關系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12).
[3]靳濤,邵紅偉.最優收入分配制度探析——收入分配對經濟增長倒“U”形影響的啟示[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6.33(5).
[4]李長安,蘇麗鋒,李芳.城鄉收入差距對經濟穩定的影響研究——基于1978-2011年宏觀數據的經驗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