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雯靜 荊恬 陳曦 羅毅
[提要] 古村落是農耕文明的歷史縮影和寶貴遺產。隨著社會發展,村鎮面臨著現代化轉型。但在古村落保護開發和村鎮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文化遺產遭破壞、勞動力流失、缺乏支柱產業等問題。陜西省賀一村、浙江省廿八都鎮、江蘇省陽山鎮三地具有不同的自然和社會條件、經濟發展模式及古村落保護開發問題。通過總結三地經驗,發現既存問題,旨在尋求適合村鎮發展的經濟模式,為國內村鎮提供發展經驗和對策。
關鍵詞:古村落保護;旅游開發;經濟轉型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4月24日
古村落是農耕文明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它不僅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面貌,還傳承各地的特色民俗。古村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與旅游開發價值,對古村落的合理開發不僅能宣傳當地文化,還能推動經濟發展。然而,在開發古村落的同時,各地也面臨著傳統文化遭破壞、過度商業化、村落空心化等問題。
在本次調研中,我們選取三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地緣環境的典型案例——陜西省榆林市賀一村、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鎮、江蘇省無錫市陽山鎮,分析比較其不同經濟發展模式和文化資源開發現狀,總結三地古村落保護開發的經驗與教訓,旨在探求適宜的古村落旅游開發模式,為以賀一村在為首的國內村鎮提供可行的發展建議。
(一)賀一村村落保護開發成果與問題。賀一村地處陜西省綏德縣,于2012年入選首批國家傳統村落。賀一村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當地村民以種地和外出務工為主要生計。賀一村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被譽為“陜北印象”的黨氏莊園是綏德縣清朝以來第一座地主大莊園,也是陜北最完整、最有特色的城堡式民宅群落。黨氏莊園以一世祖簡陋的接口土窯為中心向四周擴建,依山就勢,人與自然相和諧。莊園內每個院落既各自獨立又互相貫通,附屬建筑物主賓有序,和諧統一,功能齊全。莊園氣勢宏偉,是一座窯洞建筑學、民俗學和農耕文化學的歷史“大觀園”。2008年黨氏莊園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批準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除此之外,賀一村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陜北嗩吶、剪紙藝術、陜北秧歌、石雕等。綏德縣被譽為石雕之鄉,石雕也是賀一村文化生態中的命脈,常見于村落民居、生產生活工具、神像香爐等。基于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底蘊,近幾年,賀一村以“黨氏莊園”為依托,參與、開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文旅活動。
但賀一村尚未形成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的良性互動。第一,綏德縣公交線路較少,賀一村位置偏僻,外出的道路以土路為主,路窄曲折,因此其旅游業難以充分發展和推廣。第二,當地氣候干燥,對莊園保護的要求較高,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維護。但當地經濟較落后,依靠開發傳統特色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愿望,與資金缺乏的現實間存在矛盾。第三,當地村民因現實生活的需要和對文化遺產的認識有限,常會對傳統建筑進行一定的改造,在沒有科學指導和規劃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會對建筑造成損害。第四,村落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已外出打工,村落空心化,剩余的勞動力以種地為主要收入來源,村內缺少支柱產業。
(二)依托特色傳統文化旅游業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廿八都鎮為例。廿八都古鎮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仙霞嶺山脈腹地的小盆地中。廿八都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是交通要沖及軍事重鎮,因其地處三省交界處,扼守東南入閩的明清時期曾有重兵鎮守。古鎮總體上成“一村橫臥,兩水匯聚,群山托護”的格局。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群山包圍下緩慢發展,至今仍保留著大量明清以來的古建筑。鎮內的仙霞古道不僅是軍事要道,自明清以來其商業通道的作用也愈發凸顯,成為溝通江浙、閩贛商業貿易的樞紐。頻繁的商業貿易交流活動為廿八都帶來大量文化背景迥異的移民,鑄造了當今廿八都文化的多樣性。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不僅塑造了廿八都獨特的文化,還為其帶來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廿八都古村落旅游開發的模式主要是部門主導型,以留存至今的大量古建筑為宣傳重點,結合當地特色的鄉村生活吸引游客。然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傳統村落逐漸走向現代化,當地的文化遺產面臨危機,亟待進一步的保護。對此,江山市政府與東南大學展開合作,在對廿八都古鎮進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后,設計了古鎮保護與建設規劃方案。2007年3月,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南京金海建筑設計研究院、浙江遠見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一起編制了《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與旅游開發修建性詳細規劃》。2011年10月首屆中國古鎮文化論壇在江山舉行,此次論壇討論了廿八都古鎮的文化內涵、特質、定位、社會價值等,并發布了《中國古鎮文化保護廿八都宣言》,為古鎮的開發與保護提供了大量智力支持。如今,廿八都古鎮的旅游開發雖然仍面臨著村民對發展現代旅游業熱情不足、旅游景點平面化等問題,但其可觀的經濟收入帶領著這座古村落走向轉型升級,旅游產業逐漸多元化。除傳統的古建筑游覽外,當地還開發特色農業、創意文化產業等,古鎮在尋求經濟發展與保護傳統文化之間的平衡中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依托生態農業與特色旅游業的村鎮經濟發展模式——以江蘇省無錫市陽山鎮為例。陽山鎮位于江蘇南部,南面太湖,北臨京杭運河,道路網絡密集,地理位置優越。近年來,陽山鎮依托其水蜜桃種植業和豐富的自然歷史文化資源,逐漸形成了生態農業與特色旅游相結合的村鎮經濟發展新模式,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村鎮發展品牌。
陽山鎮水蜜桃產業是我國村鎮發展“一村一品”的典型案例。經過多年的規模化經營,陽山水蜜桃產業已成為國內高效農業的典范。水蜜桃種植規模逐年擴大,同時也給當地農民帶來較高的經濟收益。地方政府對水蜜桃產業發展提供大力的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改善了桃園種植環境和當地交通運輸水平。
陽山鎮同樣擁有豐富的自然與歷史文化資源。其中大陽山是上億年前形成的古火山,山頂的古火山噴發口至今仍保持原貌。在歷史文化資源方面,大陽山中的朝陽寺始建于唐末宋初,原為名剎翠微寺退居寮,寺后建有佛教石窟朝陽洞。陽山鎮境內始建于宋代的陸墟橋、清代的安陽書院、新瀆老街等遺跡依然保存完整。
陽山鎮以“百年書院,千年古寺,萬畝桃林,億年火山”的自然與歷史文化資源為依托,以水蜜桃種植產業及相關文化為中心,發展別具特色的旅游產業。近年來,觀光農業已成為陽山鎮的旅游業增長點。當地政府精心策劃打造的“陽山國際桃花節”已成功舉辦二十余屆,推出賞花會、馬拉松、音樂節等文娛活動,促進陽山鎮農業、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
在長期的粗放種植和耕作的影響下,陽山鎮同樣也曾面臨資源匱乏、村落衰敗、人口空心化、環境污染的問題。而當地政府為陽山鎮的經濟轉型提供了大力支持,極大地改善了桃園的基礎設施條件,擴大了產品的銷路,促進了水蜜桃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同時政府還積極引進人才,吸引年輕人回流創業。陽山鎮也十分注意其區域品牌形象的建設與宣傳,充分利用媒體平臺推廣當地農產品和旅游產業。
但在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上,陽山鎮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陽山鎮農旅結合的生態旅游業已發展得相對成熟,但當地政府對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及相關旅游資源的開發還存在不足。這與當地文化資源類型相對單一,周邊地區同質化景區競爭激烈,文化古跡與居民生活區域混雜,開發困難,且商業價值難以提升有重要關聯。
通過保護開發古村落旅游產業、深入挖掘本地優勢資源,廿八都鎮和陽山鎮各自發展出了相對成功的經濟模式,其經驗對于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古村落保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目前,賀一村存在著經濟落后、交通不便、村鎮空心化、缺乏產業支撐、文化遺產保護不到位,且未與旅游業有機結合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綜合其他地區發展經驗,我們提出了以下可供參考和推廣的發展建議:
(一)出臺完善的、有針對性的政策。一個地區的經濟和產業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需要兼顧居住環境、產業條件和旅游開發,在充分規劃的基礎上,出臺優惠政策,尋求項目支撐,加強管理,突出特色。目前,針對賀一村的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當地政府已出臺了一些政策。2017年《陜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指出,文化與旅游產業要“圍繞宜居、宜業、宜游的目標,以規劃引領發展、項目支撐建設、管理提升品位、文化彰顯特色……在榆林市綏德縣白家堿鎮賀一村等71個重點村中,建設一批生態、業態、文態、形態兼備,以文化和旅游產業為支撐的鄉村振興示范村”。陜西省政協也曾舉行月度協商座談會就古村保護和利用向與會代表征求建議。但在政策的具體落實和資金投入方面仍有待加強。
(二)借鑒江山市政府與東南大學聯合開展對古鎮的保護與建設的相關經驗。綏德縣政府乃至陜西省政府可以尋求同省內高校的合作,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設置相關文物保護機構,如業已建立的陜西省古跡遺址保護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政協委員黃立新曾提出建議:“對一些有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要立即啟動‘三圖‘三錄……以獎代補的方式,動員建筑、工藝美術、城市管理的在校學生、志愿者來充實‘三圖‘三錄人員隊伍”。“三圖、三錄”計劃可以同高校師生合作,通過課題研究、畢業實習等方式,為古鎮保護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需重視交通線路的合理規劃。賀一村地處偏僻,道路條件較差,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地旅游業的推廣和外來資源的引進。交通線路的鋪設、完善,能便利人口流動,加強區際聯系,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因此,賀一村亟待改善交通條件,加大政府資金投入,減少區位約束,擴大對外影響力,改善產業分布,改變村民外出務工和在家務農的單一的收入模式,吸引年輕人回流創業。僅僅依靠農業種植和外出務工,只能滿足人口的生存需要,但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需要依據村情開發特色支撐產業,發揮產業聯動。
(四)確定村落建設重點和文旅發展主線。賀一村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不僅有“陜北印象”之稱的黨氏莊園,還有以陜北嗩吶、剪紙、秧歌、石雕為代表的文化遺產,得天獨厚的黃土高原景觀,更給村落的發展提供多樣性。但目前多線并舉不如先抓一頭,確定現階段的建設重點和發展主線,促進資源優化配置。黨氏莊園知名度高,可作為當前發展的重點。古建筑保護迫在眉睫,首先應對莊園建筑進行詳細排查、維修。對倒塌的建筑物做數據記錄和圖像監測,嘗試恢復其面貌;對沒有倒塌的建筑物,也要積極檢查、保護,防止更嚴重的損毀,并在村民中開展保護宣講。還可吸引民間資本和公益組織參與,形成政府、企業、公益組織三方合力。2017年綏德縣金秋旅游文化節推出的賀一村“傳統古村游”活動,取得了較好反響,相關部門應趁熱打鐵,將“傳統村落游”項目固定下來。同時,開展民俗體驗,開發文旅產品,如創意紀念品等。在此基礎上依托黨氏莊園形成區域品牌形象,使“陜北印象”出省、出國。
(五)目前賀一村尚未形成特色農產品品牌和產業鏈,可借鑒陽山鎮的成功經驗,就地取材,如對綏德小米進行規模化、專業化經營。這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還可與“一村一品”政策相對接,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農業品牌。同時,還可利用當地典型黃土景觀發展觀光農業,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協調發展。
(六)充分利用新媒體,打宣傳組合牌。憑大眾媒體的影響力可達到快速宣傳效果。如央視紀錄片《記住鄉愁》,對100個以上的傳統村落進行拍攝,采取紀實手法,“一集一村落、一村一傳奇”,圍繞傳統美德在傳統村落的千百年傳承,展現古村落的文化命脈。陜西可以通過拍攝古村落紀錄片,推介歷史、人文、風俗、生活等信息。同時,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論壇、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投放宣傳,如在政府網站上開設關于古村落文旅、非遺項目展示的專欄。另外,還可以組織各類采風寫生活動,吸引更多人走進賀一村。
(七)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要將賀一村的特殊村情和傳統古村落保護利用的普遍經驗結合,從普遍性中尋找特殊的適用性。在保護生態、尊重歷史傳統的基礎上,在合理的開發限度下,打造以“黨氏莊園”為核心的文旅IP。
古村落是中國農耕文明千百年來發展的縮影,隨著社會的發展,古村落也開始越來越融入現代社會。通過保護與開發古村落文化旅游產業,深耕本地特色農業,各村鎮逐漸摸索出了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目前,我國的村鎮發展還面臨著許多問題,如勞動力流失、物質與文化遺產保護不到位、過度商業化、缺少核心產業支撐等。通過因地制宜、加強保護與合理開發歷史遺跡、尋找地區優勢產業的方式,統籌規劃、大力宣傳,促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協調發展,探求適合當地社會條件的、具有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真正實現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留住美麗鄉愁。
[1]任永甜.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傳統村落空間優化對策研究——以賀一村為例[J].西北大學,2017.4.
[2]蔡恭,祝龍光.廿八都鎮志[J].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
[3]朱屹.浙西廿八都聚落形態與文化特征研究[J].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旅游健康學院,2015.
[4]付艷秋.無錫市陽山水蜜桃產業發展的研究[J].揚州大學,2011.
[5]葛云晴,王榮成.田園綜合體導向下的鄉村空間重構研究——以無錫陽山鎮拾房村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9.3.
[6]郭重孟.基于旅游人類學視角的古村落旅游開發研究——以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古鎮旅游開發為例[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
[7]毛慧卿.古村落保護開發利益協調機制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