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煒鈺
[提要]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選取科技人才投入、產出、環境、發展四個方面20個指標,構建科技人才評價體系,采用因子分析對全國30個省市排名,并對福建省的排名及各項因子得分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福建省科技人才教育投入不足是阻礙科技人才發展的一大因素,科技人才物質投入和產出效率均低于全國平均值,但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得分排名較靠前,未來福建省科技人才有良好的發展潛力及競爭力。
關鍵詞:人才競爭力;評價;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4月26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建設人才強國、人才優先發展”,要將人才工作擺在黨和國家的重要位置,賦予人才工作更加重要的意義和任務。為此,了解福建省科技人才的競爭力,分析福建省科技人才的優勢與不足,對于福建省經濟發展和建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并為更好地制定人才政策提供基礎。
科技人才由于其廣泛性、易變性尚未有統一出定義。杜謙、宋衛國(2004)指出科技人才是科學技術和人才的結合,不應過分強調少數精英,也不能夠忽略實踐中鍛煉起來的人才,更不能混同于科技人力資源、科技活動人員與科技研究開發(R&D)人員,在統計方面區分了他們的概念。張國初(2008)對科技人才下定義為:從業于科技領域,具有較高的特定能力,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勞動者,或者雖然不具備大專及以上學歷,但從事科技相關職業、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勞動者、建設者。李建飛(2011)借用《中國科學技術指標》對科技型人才的定義,認為:科技型人才是指實際從事或有潛力系統性科學與技術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和應用活動的人力資源,包括正在從事的和潛在的科技人才。
關于科技人才的評價指標體系,李曉園、吉宏、舒曉村(2004)將目標層分為人才總量指標、人才結構指標、人才比例指標、人才動態指標、人才投入指標、人才產出指標、人才環境指標,但指標只圍繞著人才本體范疇。楊河清等人(2006)研究了首都地區的人才競爭力,運用了定性與定量分析、統計資料與抽樣結果相結合的方法,評價賦權方面沒有良好的量化。陶錦莉(2007)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長三角地區的人才競爭力,選取了三個指標:一是人才本體指標,包括人才總量和質量;二是與人才本體指標相關的客觀指標,如經濟實力、城市化水平;三是提升人才本體競爭力的保障體系,如城市居住條件、醫療條件、交通條件等。采用主成分分析對長三角的15個城市進行分析比較。李良成(2012)選取科技人才資源、投入、績效、環境四個方面27個指標,將全國31個省市排序,來對比廣東省的優勢和不足。續艷艷(2011)選擇了人才創新成本、人才創新成果和人才創新環境三個因素。
一套科學的評價科技人才體系對于評估科技人才競爭力至關重要,目前我國對人才競爭力的研究較為成熟,評價指標的賦權方法上多選用因子分析和AHP分析,但由于其對于量化的要求較高,對于難以量化的因素無法較好的反映。另外,文獻研究主題大部分都是對于區域或者經濟發展突出的省市分析,且考慮的指標大部分都是人才投入、產出、環境三個方面,并沒有考慮到由于人才流動導致的未來科技人才增減變化的問題,所以本文在要素層中增加了人才可持續發展這一方面,更加動態地反映科技人才競爭力水平。本文選擇福建省作為分析對象,參考多篇文獻,對評價指標采取精煉化處理,對福建省的人才競爭力進行分析。
(一)科技人才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根據構建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把指標體系分為系統層、要素層和基礎層,分別為第一、二、三層。從科技人才競爭力的主要構成部分,可將第二層分為四個方面,科技人才投入、產出、環境以及可持續發展。根據數據的可得性和可比性,在四個二級指標下,又較為系統和有代表性的選取了共20個指標作為評價科技人才競爭力指標,全面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科技人才政策的優劣。(表1)

(二)分析方法的選取。由于科技人才政策的各項評價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交叉、重疊,許多指標可能受制于每一個或幾個因素,增加了評價的困難度,因此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對各個指標進行綜合分析,整理出共性指標,也避免了信息的重復引起的分析問題的虛假性,最大限度地提取了能夠反映研究目的的相關信息,并且簡化了問題。
1、數據檢驗。將原始數據輸入軟件中,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觀察值量綱的差異和數量級不同帶來的影響。然后,將標準化的數據進行數據KMO值,KMO值為0.723>0.6,巴特利球形檢驗顯著性水平為p<0.01%,近似卡方分布為1,135.592,可以實施因子分析。
2、因子提取。表2列出了因子分析后的總方差,共有四個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因子旋轉之后,累積方差貢獻率解釋了原有變量的87.042%,已經包含了大部分的信息,可以解釋所選指標的大部分的變量。經過最大方差法旋轉后,提取的四個因子特征值為8.380、5.254、2.352、1.423。這四個因子可以解釋總體20個指標中的變量中的大部分。原有信息丟失較少,效果較為理想,提取四個因子較為合適。(表2)
3、因子解釋。表3列出了按第一因子載荷降序輸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在第一因子上有較高載荷的有10個指標,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開發項目數及銷售收入、國內有效專利數、規上工業企業R&D項目數、教育財政支出等,大多數與科技人才的成果產出以及資金投入有關;在第二因子上有較高載荷指標的有6個,包括R&D經費占GDP的比重、R&D機構發表科技論文數、人均R&D經費支出、R&D機構數、高等學校R&D課題項目,與科技人才的研究與開發相關;第三因子上有較高載荷的是高等院校數、教育財政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體現地方教育水平培養科技人才的能力;第四因子包括R&D經費增長率和R&D人員增長率,表現地區的人才未來發展潛力,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表3)

4、科技人才競爭力綜合評價模型。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到科技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及因子和指標所占的權重,可得到綜合評價模型:
ZH=0.419F1+0.263F2+0.118F3+0.071F4
(一)指標評價結果。用上述模型對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2016年的科技人才競爭力進行評價,得到各省市的科技人才競爭力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表4)
(二)福建省科技人才競爭力狀況分析。福建省綜合得分排在第十位,處于第一梯隊的末尾。排名與福建省當年的GDP在全國排名的位次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科技人才競爭力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較大正向關系,并顯示出馬太效應。靠后的各省市之間的差距逐漸減小,也為福建省改善地位提供了機會。
1、投入產出資金競爭力偏弱。四項因子得分中,F1低于平均值,在第10位次。由表4可得,福建省(-0.11)與排名靠前的廣東省(3.67)、江蘇省(2.67)差距較大,相比于綜合得分的后一名河南省(0.01)仍有所差距,說明科技人才的投入和產出這兩部分在整個綜合評價中仍然有提高的空間,但這種劣勢是可以扭轉的。福建省由于歷史的原因,改革開放后才逐漸發展,科學技術基礎薄弱,缺乏基礎性以及前瞻性的投入,長期的落后較難彌補,導致該項分數較低。
另外,F1分數還反映了科技人才效率、人才的貢獻度偏低,2016年福建省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開發項目數2,659件,而江蘇省為14,550件,浙江省為10,576件,兩省數量均為福建省的5倍左右,體現出了福建省與其他東部沿海省市的高技術產業呈現明顯差距。由于福建省的研發投入及研發人員均不占優勢,并且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尚未形成,單位、科技人員的部門分割沒有形成高效率的適用平臺,拉低了科技人才的產出效率,同時也導致了福建省的專利數量對比其他東部沿海省市十分落后。盡管2018年,福建省的專利電子申請率躍居全國第一,但專利創造實力指數位居全國第十。體現出科技成果轉換率低,人才的產出效率仍需提高。
2、研發基礎薄弱,人才儲備低。F2得分-0.03,低于平均值,在第9位。福建省排名沒有明顯劣勢,但是在得分方面與排名靠前的北京(4.44)、上海(1.98)、天津(0.51)三地有很大差距。F2項是科技人才的主要開發與研究因子,在F2因子各指標中,R&D機構數排第20位,人均R&D經費支出排第14位,制約研究與開發的發展。由于福建省多為民營企業,央企較少,而科技研發投入后的產品多具有公共產品性質,需要較大的投入,且成果可能需要較長時間,不符合福建省比較優勢,導致福建省前些年的科技研發水平較為落后,科技人才儲備量低,物質基礎薄弱,最主要是科技意識薄弱,對科技創新的關注度不夠高。
3、人才教育投資競爭力弱。F3得分0.31,排第14位,雖然高于平均值,但排名上看,屬于劣勢因素,在F3上占主要的指標是教育財政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高等院校數等,這些項均反映著福建省高校等教育資源的相對較少、投入不足,拉低了福建省人才的整體競爭力。福建省的高校僅88所,而江蘇擁有166所,差距將近2倍,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均超過100所,此外國家大學科技園、重點大學實驗室等相對于北京、上海等差距較大,從高校課題數來看,福建省32,417項,僅占北京市的35.5%。與整體因子得分排名靠前的山東、河南等省相比,福建省的高考分數線近年來都較低,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育上的競爭力不強。福建省的教育經費多以國家財政經費為主,所占比例過大,社會辦學經費較少,體現了社會教育投資不足,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偏低。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的高等學校水平對經濟發展起到顯著的正效應,但福建省高等院校只有一所985和一所211大學,與北京、上海等地相比,優質高校嚴重缺乏,導致一些福建省狀元等人才在外地高校讀書,長期大量的流出省外,成為了科技人才發展的阻礙。
4、未來科技人才發展潛力較大。F4得分在第7位。在福建省整體人才競爭力排名里有略微的優勢,在F4因子中有R&D經費增長率和R&D人員增長率,體現了地區未來科技人才發展潛力,是可持續發展因子,說明了福建省目前的科技人才競爭力處于上升階段,預示未來福建省的排名可能還會有前進的變化。2016,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預計442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全省專利申請受理與專利授權分別比上年增長56.8%和9.0%。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增長53.1%,發明專利授權增長25.1%,有較良好的發展表現。福建省近些年一直在加強科技投入和建設,通過深化科技領域的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增強了對研發的重視及政策優惠落實,科技研發上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果。目前,福建省已意識到科技發展起步較晚導致科技落后于東部大部分省份的問題,并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到2020年,R&D經費投入強度要超過2%,要想達到這個目標,仍需要繼續投入科研經費。另外,從因子得分上看,在這一項上得分較高的省市自治區都不是經濟大省,表明了各個省份都在充分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注重科技投入,更有效地為科技人才提供物質保障。福建省應當利用更完善的研發設備和研發環境,留住并吸引人才進入,增強未來科技人才的競爭力。
(一)提高教育投入,增強教育質量。福建省的F3得分排名明顯低于其綜合科技人才競爭力的排名,屬于較缺乏競爭力的因子,應當加強改善。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需要長期的投入。福建省應從長期考慮,增加教育支出,建設高水平的高等院校,提高院校質量,從而留住福建省的省內高考狀元等人才。另外,增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通過給予優惠條件,物質或非物質獎勵吸收引進優秀教師人才,帶動教育發展,提高高等院校教學質量,并加強教育的管理制定教學目標,利用教學高水平優勢更好吸引學生人才流入,提高科技人才競爭力。教育質量在短期內較難改善,可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學科技園等,建立高層次科研人員的培訓和實踐基地,充分發揮人才作用,注重對創新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激勵。
(二)提高R&D投入,營造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研究與開發機構是產品產業化的孵化器。目前,科技投入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政府對于科技投入可促進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的雙向循環。而福建省R&D支出占GDP比重1.6%,R&D機構數僅有102個,排全國第20位,經費投入的結構不合理,應用支出和基礎支出占比較少,降低了科技人才的競爭力。盡管投入已比往年進步,但相對于其他省市仍不足,福建省仍應當增加R&D支出,并形成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應當保證R&D支出增幅高于同期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除財政支出外,還應當利用財政、金融等手段來改善研究與開發的投入,更好地吸引人才流入。
(三)提高科研人員效率,加快人才科技成果轉化。福建省的大多數企業由于起步晚,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都還有待提高,科技創新很難擠進市場擁有自己的競爭力,另外由于一些省市擁有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形成了科技壟斷,因此福建省的科技成果轉化較差,科研效率低。應當加快構建自主創業平臺,加快建設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化科技領域的項目評審和人才評估,對資源平臺進行共享優化重組,提高各單位、組織的使用效率,建立各市級之間的共享機制,減少省內的科技發展不平衡,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要通過科技人才的有效配置,讓合適的人才進入合適的崗位,最大限度地發揮才能,要增加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提高科技人才競爭力。可以采取技術入股等方式,將科技人才的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掛鉤,改善社會環境和機制體制的限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的分配,將收益合理并主要的回饋給科技創新人員,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同時,要完善技術市場,科學衡量科技成果價值,完善科技中介機構的配套服務作用,加快科技成果推向市場,使企業通過價值化產生利潤。
(四)提高全民科技意識,鼓勵科技成果。由于目前民眾對于福建省的科技情況了解不足,應當先普及福建省的科技水平情況,對自身科技水平合理定位,對科技加以重視,加強吸引、激勵科技人才政策的媒體宣傳,全面提高福建省的科技創新意識,增強專利保護意識,推動形成自主創新,鼓勵高校及科技機構發表論文以及申請專利,培養人才向創新科技方向發展,制定新的科技進步獎勵政策,規范各項科技成果的評定,保護知識產權,嚴厲打擊盜版,增強企業人員向科技中增加人力、資金的動力,鼓勵、保護企業的科技創新過程,優化創新投資環境,在和其他省份的差距沒有完全拉開之前迎頭趕上,抓住對臺優勢及海峽西岸的優勢,改善科技人才投入及產出效率方面的競爭力劣勢。
[1]杜謙,宋衛國.科技人才定義及相關統計問題[J].中國科技論壇,2004(5).
[2]張國初.關于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相關內涵的探討[J].北京觀察,2008(2).
[3]李健飛,我國不同地區科技人才吸引力評價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
[4]李曉園,吉宏,舒曉村.中國人才競爭力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4(7).
[5]楊河清,陳紅,邊文霞.首都區域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8(5).
[6]陶錦莉,鄭潔.長三角地區人才競爭力的比較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7(9).
[7]李良成,楊國棟.基于因子分析的廣東省創新型科技人才競爭力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
[8]續艷艷.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區域科技人才創新能力評價與分析——以全國11個省市為例[J].科技資訊,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