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麟
今天的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日益走近國際舞臺中央被普遍認為是主要因素。同時,在這場大變局中,西方內部正在發生的變化也引起越來越多關注。西方的兩大資本力量,即民族產業資本和跨國金融資本,正產生嚴重的利益分野,進而導致西方國家內部的政治格局出現空前危機。這一格局在美國已成為現實,并正在沖擊整個國際關系的態勢。
美國產業資本19世紀末就已出現。到1913年美聯儲成立之際,美國金融資本也悄然誕生。也就是說,從一百多年前開始,美國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很快超越美國國界成為跨國力量)便形成了西方內部的兩大力量板塊。從那時起,這兩大力量板塊時而攜手、時而沖突,一直在影響世界格局的動向。到上世紀80年代新一輪全球化開始時,這兩大力量板塊處于同一陣營。某種意義上說,當時這兩大力量板塊對世界發動的是一場“經濟殖民”。因美國大幅領先其他大多數國家,這兩大力量板塊的擴張客觀上促進了其他一些國家的發展。
后來導致西方內部這兩大資本力量利益分野的關鍵因素,不是國家間的權力之爭,不是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爭,而是新一輪全球化導致的后果。這也引發有關全球化本身的爭議,并與中國崛起聯系在一起。
按照世貿組織前總干事拉米的描述,新一輪全球化可分為1985年開始的“幸福的全球化”,到2001年開始演變成“痛苦的全球化”以及2014年—2015年進入“危機和束手無策的全球化”三個階段。正是這三個階段使西方產業資本和跨國金融資本的利益從一致走向分道揚鑣。
在“幸福的全球化”階段,西方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一道,對全球、也包括開放中的中國進行全面經濟擴張,獲取巨額利潤。西方一度以為,中國會像印度一樣,永遠成為廉價勞動力供應基地和消費品輸出市場。如果那樣的話,全球化將會永遠按照那種模式運行下去。
但西方和美國沒想到的是,中國在短短十幾年里快速在生產競爭中趕了上來,成為西方在全球市場上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由此在本世紀初,西方開始了“痛苦的全球化”階段。中國商品大量進入西方國家,加之一些國家內部“脫實向虛”,導致其制造業大幅衰退,進而引發大規模的企業倒閉和員工失業浪潮。更令西方始料未及的是,就在2008年西方爆發金融危機前后,中國很快突破中低端制造業框架,開始向高端制造業進軍,形成對西方產業資本更為直接、更強有力的競爭。于是從2014年、 2015年開始,被拉米稱為“危機和束手無策的全球化”階段便開始了。
這時,美國一些人開始認為中國正在形成對美國霸權地位的全方位挑戰。在這種認知的影響下,聲稱受到中國強力沖擊的美國和西方產業資本開始轉向全力反對全球化。但與此同時,跨國金融資本繼續在全球化中獲利。這就形成了美國和西方的產業資本反對全球化、而跨國金融資本繼續支持全球化的格局。兩者利益分野,成為新的沖突源。
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化沖擊下的西方內部同時也在發生政治色譜的急劇變化:傳統的“極左—左翼—中間派—右翼—極右翼”的直線型政治色譜,正演變成一個圓環型政治色譜;過去以左、右翼政治意識形態劃界,演變成以反對或支持全球化劃界,形成產業資本與底層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極左翼民眾聯手反對跨國金融資本的局面。這一政治色譜有個“詭異”之處,就是極右翼和極左翼在反對全球化立場上形成統一戰線,比如美國政壇上一些右翼甚至極右翼的產業資本代表得到中下層左翼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民眾全力支持。
事實上,很多我們用傳統左、右翼意識形態劃界無法解釋的現象,用支持還是反對全球化來劃界,往往能看得更清楚。其中包括當前美國政府一系列看似荒誕、實際目標明確的行為。比如對華挑起貿易戰的同時也對加、墨、日、歐等盟友發動貿易戰;比如頻頻“退群”(因為這些“群”都是全球化的結果);比如反移民、反企業外移等等。美國今天支持“美國優先”旗號下一系列政策的政治和社會力量,主要來自產業資本和中下層民眾,而反對者則基本是服務于金融資本即華爾街或大銀行的階層,他們都是支持全球化的力量。其實,美國中下層民眾反對跨國金融資本早在幾年前就已開始。還記得“占領華爾街”運動嗎?當年99%反對1%的情形,現在仍在發生,并已結出政治果實。
發生在美國的事,也在西方其他國家上演,比如意大利就選出了一個極右翼政府。只是在法國、德國等國,由于跨國金融資本力量更為強大,所以還沒形成執政派別的太大變局。但政治格局本身也都在經歷深刻變化。在今年5月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法國反對全球化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獲得23%的選票,而支持全球化的中間派政黨、總統馬克龍領導的“前進黨”得票率為22%。法國政治態勢也在以支持還是反對全球化、而非傳統左右翼來劃界了。而在全球化問題上立場相對模糊的傳統右翼共和黨和傳統左翼社會黨,都未能獲得超過10%的選票。
這種變化甚至影響到了世界格局。今天的世界正以支持還是反對全球化分裂成兩大陣營,如果主要源自西方內部的這種產業資本和跨國金融資本沖突繼續蔓延,不排除有一天會成為這個世界的主要沖突,甚至取代冷戰至今以意識形態劃界的格局。▲
(作者是旅法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