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5日兌美元“破7”,盡管這一時刻早就處在市場的預期之中,但它還是帶來了一定心理沖擊。
人民幣匯率的波動肯定在世界主要貨幣中不算大的,即使“破7”,它也屬于全球最穩定的貨幣之一。但因為這次“破7”是在美國對華貿易戰出現新的加劇之時,它給非專業的公眾層面帶來諸多聯想,其中最主要的是:這是否意味著美國的對華施壓在起作用,中國有些頂不住了呢?另外,這是否是中國經濟將會進一步疲軟的征兆呢?
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自貿易戰爆發以來一直呈總體下降趨勢,但中間有反復,它的節奏同貿易戰升級和緩和大體是一個曲線。
不過坦然允許人民幣“破7”,沒有采取一些人猜測的“護7保衛戰”,恰恰反映了中國政府對全局的充分信心。“破7”就“破7”,問題不用遮掩,規律不用違逆,中國經濟能夠承受得起這樣的正常波動,輿論層面雖然有一些擔心,但社會的心理承受力足以給這樣的擔心托底,所以就實事求是,順其自然了。
倒是美國政府的態度顯得更復雜。美方一邊開展對華貿易戰,對人民幣匯率形成壓力,一邊又不愿意看到市場對人民幣匯率開展自然調節,甚至總懷疑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是中方在“操縱匯率”。美方炫耀其貿易戰大棒時,就嘲笑人民幣疲軟;一說兩國匯率關系,就又指責北京操縱匯率。
美方不希望人民幣貶值得太多和中國很多老百姓希望人民幣堅挺形成某種一致性,這折射出一個道理:中美的利益關系的確是復雜的,既有矛盾,又彼此相通。當下的美國政府將中美完全搞成了對立的經貿關系,它自詡比歷屆美國政府都更聰明,其實是前所未有的政策糊涂。
人民幣“破7”不意味著現實情況的某種突變,中國經濟保持著良好的基本面,國家政治穩定,這是幣值穩定的基礎。人民幣匯率在世界主要貨幣中處在穩定之列,就是這些原因。美國對華貿易戰既壓不垮中國的政治意志,所造成的沖擊與中國經濟總量相比又是很小的一塊,這決定了貿易戰成為不了人民幣匯率大幅變動的轉折點。
“7”處于人民幣最近30幾年兌美元8點幾到6點幾靠近中間的位置,“破7”的實際意義沒那么大。但在中國非專業的普通輿論層面,某種程度的心理沖擊又是真實的。這還不是解讀是否到位的問題,而是折射了一些人對中國經濟前景現實存在的擔心。
美國對華貿易戰發生在中國經濟增長下行的時期,形成壓力疊加,中國社會上有一部分人對經濟的信心不足揮之不去。解決這個問題重要嗎?我們認為重要,但解決這個問題很難依賴總結成績和展示潛力就能做到,而需通過加速推出進一步活躍經濟的各種措施,讓人們實際感受到經濟繼續擴大的動能,對未來形成更加樂觀的預期。
關鍵是中國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中國可開發且容易開發的諸多潛力真實存在,前一段時間調結構又大量積累了有利條件。釋放社會深處的那些潛力,讓經濟的整體氛圍進一步熱起來,節奏進一步快起來,這恰是中國社會的長項,比我們同美國和西方打輿論戰更加輕車熟路。多數中國人之所以相信當前的困難是一時的,就是基于對這個國家很善于搞經濟的印象和經驗。
所以說,“破7”帶來的心理沖擊并無大礙,但其背后引起不安的那些困惑卻值得審視。中國改革開放40年回頭看時成就斐然,然而我們走過來的真實情形卻是每個時期都經歷了特定挑戰。大的經驗是,我們只要實事求是謀發展,不被各種形式主義的東西束縛,我們就一定能夠克服每個階段的困難和問題,迎來新的、更高質量的發展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