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雨
摘要:利用河南省1978年-2017年的經濟數據,從產業結構合理化及高級化兩個方面度量產業結構的發展水平,實證分析河南省產業結構演變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研究結論表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經濟增長率的提高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6-0491-02
一、引言及簡單文獻綜述
近年來,河南省堅持實踐國家戰略方針,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導向,著力發揮優勢打好習總書記提到的“四張牌”,積極推進“三區一群”四大發展戰略,扎實開展“四大攻堅戰”,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和帶動全國發展的新增長極,全省經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經濟增長步入快車道。但與發達地區相比,經濟結構還存在很大的優化空間。
關于河南省產業結構演變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相關文獻有:徐雅靜(2012)利用偏離一份額分析法對河南省18個省轄市的經濟增長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各省轄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顯著差異。楊增凡(2016)在新常態背景下進行實證分析,發現河南省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以及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較弱。任方軍(2018)對生產要素投入與產業結構之間關系進行的實證檢驗,發現要素投入變化能夠推動產業結構變化,產業結構優化能夠有效推動地區經濟增長。張文靜(2018)從產業的生態結構角度分析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發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顯著,而高級化對經濟增長則有長期且顯著的影響。
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節點,河南省近年來對外貿易及創新實驗區的發展給省內經濟增長帶來了新動力,在此形勢下,本文選取河南省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數據,研究產業結構演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二、實證分析
1.數據的選取、分析與處理
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河南六十年》、《河南省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官網。分析發現,河南省產業結構自建國以來經過了四次變化:1949-1975年為傳統的金字塔形結構,1978-1980年為二、一、三的鼓型結構,1981-1985年重回農業國的金字塔形結構,1985-1991再次轉變為二、一、三型結構,1992年至今是長期的二、三、一型結構。從工業化來看,河南省仍處在工業化進程的中期階段;從三次產業的比重變化來看,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第三產業超過第一產業成為河南省產業結構的第二大組成部分,并長期保持優勢地位,這標志著河南省的產業結構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優化。對于產業結構優化的衡量,采用兩個指標:產業結構合理化及產業結構高級化。
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在一個經濟體在當前的技術、資源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得到合理的配置,各產業之間能夠協調發展,并產生良好經濟效益。對于產業結構合理化方面,本文選用泰爾指數:
4.結論
結果顯示,隨著TL的增加,即產業結構的偏離程度加大、產業結構變得越發不合理,經濟增長率將降低;隨著Ts的增加,即第三產業逐漸超越第二產業在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經濟增長率將有所提高。由此可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能夠有效促進經濟增長。
三、政策建議
1.結合地區特點,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
第一,幫扶新能源行業等弱小產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協調各產業勞動生產率,避免出現不同產業之間勞動生產率的斷層和強烈反差,以促進產業之間素質的協調。第二,不能以犧牲農業促進工業的發展,亦不能以犧牲工業促進第三產業發展。農業作為基礎產業,應準確定向,生產消費者所需、食品加工業所需的產品;制造業也應面向第一、第三產業市場,生產其所需的機械設備,以此促進產業之間“投入一產出”關系的協調。第三,區分不同產業,結合地區特點,正確選擇主導產業,壯大裝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新型材料制造業、電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五大制造產業,促進產業之間相對地位的協調。第四,充分發揮省內各地區優勢,打破地方壟斷,促進資源在不同地區合理流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為產業結構合理化提供物質支持。
2.區別對待不同產業,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
第一,對電力、鋼鐵、建材、有色、化工和石化六大能源消費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工業進行限產甚至停產,在此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指導企業改善生產技術和方式,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向集約化、高級化、智能化、服務化方向轉變,促進第二產業轉型升級。第二,對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集約度的第三產業予以稅收優惠,鼓勵其增產擴產,替代傳統生產方式生產的產品,將粗放型產業的產品擠出市場,倒逼落后企業轉產升級;同時,完善金融市場體制機制,對第三產業的投資貸款給予利息優惠。第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信息化網絡,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物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