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張永敏 周云巖
摘要:若干年來河北省在縮小城鄉差別、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依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新時代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需從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平等、平衡發展,優化政府職能與提高城鄉綜合承載能力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新時代;河北省;城鄉融合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6-0493-02
一、新時代對河北省城鄉融合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是黨的十九大上得出的重要結論,而因此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轉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當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看,其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地區發展的不充分。雖然若干年來河北省在縮小城鄉差別、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依然存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社會保障水平有差距等影響城鄉均衡發展的現實問題。在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征途上,還有很多阻礙因素。如果不破除這些阻礙因素,就無法實現城鄉融合這個城鄉發展的終極目標。恩格斯認為,城鄉之間的融合是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條件基礎上的。在新時代,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的背景下,推動河北省城鄉融合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
二、影響河北省城鄉融合發展的因素
(一)歷史遺留因素
城鄉二元制的發展格局是我國歷史上非均衡發展戰略實施的產物。作為發展中國家,要想快速發展壯大,必需集中優勢資源為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服務。農業在工業化進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導致農業與工業發展的不對等,城鄉發展的不平衡。這一歷史發展中遺留的因素,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在短時期內就達到城鄉之間的均衡發展是不太可能的。
(二)政府的工作重點
各地方政府在具體工作中,往往會將主要精力放在城市發展上,在城市地區集中了各類優勢資源,如資本、人才等,更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顯現。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各級政府也會更多地考慮城鎮發展中出現的人口流動、就業、社會保障等相關問題。近年來,經濟發展的規律與實現要求越來越讓人們認識到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從黨的十六大提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到十九大提出“城鄉融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這些黨的文獻中,將發展農業作為重要部署,就使政府的關注重點向農村、農業和農民轉移。但是在現實中收效卻不太明顯,城鄉之間收入差距依然很大。這需要政府今后還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保障資金投入,才可使農村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三)人們的思想觀念
由于城鄉二元制結構的存在,長期以來在人們思想觀念中城鎮居民的優越性很突出。隨著國家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出現了農民工進城的熱潮,使得農村地區空巢現象很嚴重。這一現象,同時使農村地區勞動力明顯不足,限制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實現農村產業的興旺。但是近兩年農民工的流向發生了逆轉,現出了返鄉潮。這其中既是戀鄉情節、家庭因素發揮作用的結果,也是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作用的體現。由此可見,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直接決定了農民對于留在農村還是來到城鎮的選擇結果。不可否認,黨和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是當下農村工作的基本方向。但是如果農村的發展單純地建立在城市的反哺與帶動上,會弱化鄉村自身發展的原動力,導致鄉村發展對外依賴性增強,越來越喪失自主能力和創造能力,城鄉之間發展越來越不平衡。所以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激發農民的創造力,使之成為農村發展主力軍,才能開辟更廣闊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三、推動河北省城鄉融合的設想
結合近年來中國發展的軌跡與發展的策略,我省城鄉融合發展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統籌規劃,實現城鄉平等、平衡發展
我國城鄉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在歷史方面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實行的城鄉二元制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下,重視城市,優先發展,雖然城市地區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農村卻因為為城鎮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而顯得落后很多。長久如此,就導致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等、不平衡。根據十九大以來黨中央的決議,要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必然要求打破傳統的城鄉二元格局。而破解城鄉二元格局,首先應主要從政策、法律等方面統籌規劃。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城鄉融合發展”寫入黨的文獻,這是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并由此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桎梏,必然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鄉關系推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今后的發展中,地方政府應大力運用城市的資金、人才等優勢資源、產業輻射等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尤其是促進城鄉之間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互補融通,將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
(二)優化政府職能
若干年的經濟發展,暴露出河北省多個地區城市和農村發展缺少必要的綜合規劃與調控手段,其結果往往各自為政,且沒有在實踐中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機制。政府通過政府管理、制定產業政策、計劃指導、就業規劃等方式對國民經濟實行間接控制,但一些政府職能部門尤其是基層部門實際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在城鎮中心區域構建系統的工作體系,并將其作為主要政績,而在服務“三農”上還存在不足之處,使得部分農村地區的居民一直沒有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政府公共服務。優化政府職能,平衡城鄉之間在人、財、物、制度等方面的配置,將增加農民收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增加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的靈活性放在突出位置,去除這些嚴重影響著河北省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因素,必將帶來巨大收獲。
(三)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村綜合承載能力
通過對廊坊、邯鄲、張家口等部分城鎮與鄉村的走訪調查發現,伴隨著農民進城務工的現象不斷持續發展,在農業發展上,有的農田荒置,有的生態環境被人為破壞,村落內部分居民雖然搞起了個體經濟,但往往是低附加值的加工類,消耗能源較大,綠色產業經濟發展受到很大影響,還不能快速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鄉村最核心的產業是農業,只有產業興旺才能使農村興旺,故而綠色興農、質量興農是一條既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又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道路。在政府的主導下,積極引導農民工返鄉,吸引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從而帶動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回歸,將成為鄉村發展的新力量。截至2018年底,河北省依然有13個國家級貧困縣,這影響了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消除貧困是河北省扶貧攻堅、推進城鄉融合的主要目標。促進現有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要素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在創新中推動城鄉地位平等,實現城鄉空間共融,必將大大改善目前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現狀。
另外,在河北省內仍有部分地區的城鄉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管理,配套功能不健全,在教育醫療、創業就業等社會保障方面的綜合承載能力還不高。如部分村落環境還有待改善,雖然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但大部分只是村內一兩條主路實現了硬化,其他道路有待修繕。2016年末,河北省內只有31.4%的村有幼兒園、托兒所。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人均占有量、規模等還不能達到城市發展的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也可使城鄉差距不斷縮小。
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60%,為避免出現農村衰退的現象,必須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城鄉共生共榮,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