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心宇 徐鐵兵 馬躍濤 張婷婷
摘要:目前,我國環境問題頻發,國民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制約。2015年底,國家開始進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為解決各種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過介紹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基本概念和工作開展程序以及國內開展情況,發現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思考,為生態環境損害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個新思路。
關鍵詞: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X-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6-0-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6.116
Abstract: At present,Chin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frequ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has been severely constrained.At the end of 2015,the state began to reform the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amage,providing new ideas for solving variou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Key words: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amage;Problems;Recommendations
近年來,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面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現實情況,國家開始進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改變環保領域“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怪圈[1]。
1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相關概述
1.1 生態環境損害概念
生態損害是一種獨立的、新型的損害,國內外對生態環境損害都有相關的界定。1990年《油污法》將“自然資源損害”定義為“自然資源遭受侵害和破壞后,自然資源的使用功能喪失,包括各類生物和非生物資源且沒有地域限制和地域保護主義”[2]。
1.2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屬于一種破壞生態行為的救濟方式,是法律規定的一項責任,賠償責任的行為人實施了危害環境的行為,并且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因此,為了防止生態損害的發生或者損害進一步擴大,需要實施合理的修復措施,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人則通過金錢賠償履行生態修復的責任。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基本要素包括生態環境損害的形成和賠償的范圍。生態環境損害的形成包括損害生態環境的行為、造成損害的結果以及二者之間的因果聯系;賠償的范圍包括修復生態的費用(基礎費用)、修復期間,環境功不能正常發揮產生的損失,以及必要合理的支出(調查、鑒定評估、應急處置等費用)[3]。
2 生態環境損害評估、磋商、訴訟過程
當生態損害事件發生后,首先由司法鑒定部門進行損害評估,確定損害的程度和恢復的規模;然后與損害責任人即賠償義務人進行磋商,磋商成功后,由賠償義務人進行生態修復,恢復原有的生態面貌,如果磋商失敗,則有賠償權利人對賠償義務人提起訴訟,通過法律手段明確義務人的責任與義務。
生態環境損害的評估過程:首先,進行生態環境損害調查確認;然后,確定污染、破壞行為與損害間的因果關系;其次,確定生態環境損害的范圍和程度,計算生態環境損害實物量;再次,選擇替代等值分析方法,編制并篩選生態環境恢復方案,估算恢復工程量和工程費用,確立基本恢復、補償性的規模和程度,若基本修復不能完全恢復至原有的基線狀態,則需開展補充性修復;最后,根據實際可操作情況選擇最優修復方案,并予以執行。
3 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開展情況
3.1 國家層面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提出了“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2015年底,作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六大配套方案之一的《試點方案》出臺,《試點方案》出臺對今后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2016年,生態環境保護部相繼出臺了《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指南 總綱》和《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指南 損害調查》,規范了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工作。2018年,為保證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準入登記工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司法部和生態環境部聯合組織制定了《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機構登記評審細則》,提高準入門檻,擺正鑒定結果的科學性、正規性,防止市場亂象的產生;12月份,出臺了《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技術指南 土壤與地下水》,對地下水與土壤方面的評估給出更科學、合理、全面的評估方法。可見,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開展過程中已經有了比較具體的政策、技術指導和部門規范,為調查評估以及賠償訴訟提供了重要依據。
3.2 試點及先進省份
政策法規制定方面,各省根據本省實際情況,相繼出臺了適合本省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賠償磋商工作辦法》《修復效果后評估工作辦法》等,為開展生態損害評估以及賠償磋商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
機構建設方面,各省市已有多家單位取得了環境損害類司法鑒定許可證,業務范圍涉及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多個方面。同時,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多人已具備司法鑒定人執業證。
具體案例方面,各省積極探索,通過磋商訴訟,解決各類環境賠償問題。濟南市章丘區“10.21”重大非法傾倒危險廢物事件試點案例,政府與涉案企業先后經過4輪賠償磋商,其中四家企業磋商成功,達成協議,簽訂賠償合同書,剩余兩家企業磋商失敗,省政府以賠償權利人身份對兩家企業提起訴訟。重慶市跨區縣傾倒危險廢物導致長壽區晏家鎮沙溪河水體污染案,經過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和磋商,政府與3家賠償義務人簽署賠償協議,且已經全部履行到位。
4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
4.1 存在問題
(1)法律體系不完善。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開展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在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法》雖已規定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行為應承擔侵權責任,但仍主要側重于環境污染所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現有關于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賠償范圍,磋商、訴訟程序,責任認定、承擔方式均沒有明確的規定,相關的技術、資金、公眾參與等配套措施也不完善,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化制度。(2)經費來源無保障。根據試點省份的經驗,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前期調查包括現場勘測、有害物質鑒定和環境檢測有等工作,費用成本較高。而這部分工作經費來源沒有保障,往往需要前期調查機構前期墊資。
4.2 對策思考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積極制定出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法”,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上升到法律高度。同時,在該法的基礎上,對生態環境損害評估方法、資金使用與保障、協商制度、公益訴訟制度以及社會公眾參與等方面也應進行特別規范,保證生態環境損害案件從評估、協商、訴訟到賠償的整個過程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證據充分、責任認定明確。(2)增加財政支持。由于案件前期調查費用成本較高,部分科研單位無力承擔高額費用,導致參與積極性不高,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前期的推廣財政方面應給予資金支持,保證鑒定評估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同時,也應規范生態環境損害評估收費標準,防止亂收費或經費不足的情況出現。
5 結語
本文通過介紹國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的開展情況,發現目前仍然存在著法律法規不完善,資金支持不到位的情況。從而成立專門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研究所等對策,希望通過以上對策的思考能為今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開展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態文明背景下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思考[A].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武漢大學.新形勢下環境法的發展與完善—2016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武漢大學: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2016:6.
[2]李金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的法律規制[D].蘭州:甘肅政法學院,2018.
[3]賴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8.
[4]南景毓.生態環境損害:從科學概念到法律概念[J].河北法學,2018,36(11):98-110.
收稿日期:2019-02-27
作者簡介:馬心宇(1991-),女,漢族,碩士生,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區域生態安全。
通訊作者:徐鐵兵(1973-),男,漢族,工學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土壤環境和固體廢物資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