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昕 李瑞強 王曉東 劉梅 郭雪征
摘要:201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正式開始實施,確定了“企業申報、稅務征收、環保監測、信息共享”的稅收征管模式。本文以內蒙古自治區環境涉稅信息共享平臺為例,重點分析了省級環保部門在涉稅環境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中存在的數據治理、“多對一”排口對應、稅源基礎信息更新等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環境保護稅;涉稅信息共享;應稅污染物
中圖分類號:X-0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5-000-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5.002
Abstract: On January 1, 2018,“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x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formally implemented, and it regulates the taxation modality of “enterprise declaration, tax colle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Taking the tax-related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analyzes such problems in the tax-related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as the calculation caliber of the taxable pollutant discharge data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discharge port, “many-to-one” discharge port, and the renewal of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ax sources.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x; Tax information sharing; Taxable pollutants
2016年12月25日,第12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5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這是我國第一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法,該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確定了“企業申報、稅務征收、環保監測、信息共享”的稅收征管模式。
1 涉稅信息共享目標及工作職責
1.1 工作目標
環境保護稅涉稅信息共享工作由生態環境部與國家稅務總局共同規劃,一是基于國家相關政務信息資源交換的標準規范,推進數據資源的全面整合、共享;二是根據環保稅開征的業務要求,建設覆蓋全國,省級環保、稅務互聯互通,確保數據安全的環境保護稅涉稅信息共享平臺(以下稱“信息共享平臺”);三是信息共享平臺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改造、升級環保、稅務機關各自的業務系統,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排污許可證、環保監測、環保行政處罰、稅務復核提請、環保復核意見、基礎稅源信息、環境保護稅納稅申報、環境保護稅入庫等信息在環保部門與稅務機關間的交換和共享,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及時性和完整性。
1.2 工作職責
按照生態環境部與國家稅務總局涉稅共享平臺方案要求,省級環保部門主要職責:一是基于各省級環保部門業務數據完成涉稅信息數據的采集、集成,數據清洗和標準化;二是按照環境保護部制定的數據標準與技術規范開發省級涉稅信息業務處理系統,將數據接入到省級環保端數據交換軟件系統;三是負責省級稅務機關反饋的需環保部門確定的數據復核等工作;四是負責數據交換軟件系統的數據質量管理、交換過程監控,保障數據交換、共享的及時性和完整性。
2 涉稅信息共享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辦法
建設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涉稅信息業務處理系統,需要抽取并整合環保部門的排污收費、排污許可證、在線監控、監督性監督、行政處罰五大系統的數據,實現數據的標準化、規范化。由于這五大系統的數據分屬不同的業務部門,在不同的軟件系統中,數據格式各不相同,同一家企業的信息都不一致,有好多甚至連名稱都不同。給數據的采集、集成、清洗與標準化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主要難點問題包括:涉稅信息共享平臺數據匹配中的基數選擇問題,以排口為單位的數據治理問題,“多對一”排口對應問題,稅源基礎信息更新問題等。
2.1 數據匹配中的基數選擇問題與解決辦法
按照《環境保護稅涉稅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方案》的要求,環保部門需要先完成排污收費、排污許可證、在線監控、監督性監督、行政處罰五大業務數據的匹配,這就涉及到了基數問題——以誰為準呢?理論上來講,以稅務部門反饋的納稅企業信息作為基數最為合理。但是,由于無法在第一次涉稅信息共享之前反饋企業最終申報的企業、排口信息數據,而且,從目前現狀來看,稅務部門由于系統開發還未完成,環保系統也接收不到稅務部門反饋的納稅企業信息。因此,只能從環保部門現有的五大業務數據中選擇一個作為基數。通過比對甄別,我們認為,將原環保排污收費的企業、排口信息作為基數進行匹配比較合理。
2.2 以排口為單位的數據治理問題與解決辦法
按照《環境保護稅涉稅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方案》的要求,環保部門須以排口為單位向稅務部門推送數據,這就需要圍繞排口(每一個稅源)打通五大業務系統的數據,才能按照在線監測、人工監測、物料衡算的優先級核算污染物排放量。目前,五大業務系統中的排口名稱并沒有統一標準,同一個排口的名稱,在不同的系統中可能各不相同。也不可能像企業匹配中通常采用的,利用統一信用代碼、法人、地址等字段進行直接關聯。按照傳統模式,排口基本只能靠名稱字段的模糊匹配實現不同系統排口的關聯,在實際工作中,這個方法只解決了不到30%的任務,為此,我們考慮了很多解決方案,最終借鑒了阿里的“柔性匹配”(譬如通過將排口按照各業務系統的均值濃度排序、將兩個系統中各自濃度較高的排口進行關聯)的一些方法論,又系統化的解決了40%多的排口匹配問題,最終,將不得不人工處理的工作量控制在了30%以內。
2.3 排口“多對一”問題與解決方法
稅務部門無法在第一次涉稅信息共享之前反饋企業信息、排口信息,由于將原環保排污收費的企業、排口信息作為企業申報環境稅的初始基礎數據,所以暫時只能將在線監控排口、人工監測排口同排污收費的排口進行關聯。然而環保涉稅信息相關業務系統,根據自身需要、便利組織排口數據,會出現排口不一致問題。例如:同一個企業,排污收費系統只有一個總排口,但在線監控系統卻有1號、2號機組的兩個排口(這兩個排口的煙道最終聚集到一個煙囪進行外排)。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及時與稅務部門進行了溝通。一是由稅務部門要求、督導申報企業按在線監控的排口進行涉稅基礎信息的采集填報,根本上解決這些非標的情況;二是對于“多對一”特殊排口,環保部門數據共享時,只共享了累加的排放量,平均濃度字段進行置空處置,及時提醒各級環保工作人員,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2.4 稅源基礎信息更新問題與解決辦法
按照生態環境部與國家稅務總局涉稅共享平臺方案要求,后續的稅源基礎數據由稅務部門定期推送給環保部門,但是目前稅務部門相關的功能尚未完成,此外,環保部門除新發排污許可證企業的相關信息之外,自身在業務中獲取的一些基礎數據變動情況(例如:新建項目竣工驗收進入試生產)也無法通過平臺及時提供給稅務部門?;诖耍覀兘涍^與稅務部門溝通協商,采取了一下解決辦法:一是將新發排污許可證企業之外,環保部門獲悉新增企業的基礎信息,按月匯總提供給稅務部門;二是稅務部門根據環保提供企業信息、企業新申報的涉稅基礎信息,及時更新稅務端涉稅企業基礎信息,并在每季度征收工作結束后,將更新后的涉稅企業基礎信息共享給環保部門;三是環保部門根據稅務部門提供的信息,及時更新環保端涉稅企業基礎信息,并就增量企業、排口與相關業務系統進行關聯匹配,保證下一周期涉稅業務信息準確性、完整性。
3 結語
省級環保涉稅信息共享平臺在建設中,在數據清洗的匹配與標準化過程中,會存在很多問題,環保部門需要按照建設方案要求,結合工作實際,采取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法,才能實現與省級稅務端系統的互聯互通,保障數據交換、共享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確保環保稅征期平穩落地。
參考文獻
[1]徐干遠.淺析開征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的影響與應對措施[J].納稅,2017,33.
[2]楊光忠,楊誠,胡金映.環境保護稅法實施對企業的影響與對策初探[J].科技創業月刊,2017,6.
[3]楊光忠,胡少敏,杜華立.環境保護稅征繳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綠色科技,2017,8.
[4]魏硯秋.淺談我國環境保護稅征收給企業帶來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財稅月刊,2017,12.
收稿日期:2019-04-19
作者簡介:王冉昕,男,漢族,研究方向為環境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