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國大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做好規劃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對于促進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目前規劃環評中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并未出臺專項導則,為此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總結了規劃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內容,希望能為今后工作提供借鑒。本文首先介紹評價工作流程及要點,然后結合案例說明具體工作內容,目的是提高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準確性和規劃合理性。
關鍵詞:規劃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評價要點;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X8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5-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5.011
Abstract:China'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Doing a good job i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lanning projects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reg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no special guidelines for the process and method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the planning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this reason, the author combines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planning project,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work.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evaluation workflow and key points, and then explains the specific work content with the case, 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planning rationality of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work.
Keywords:Planning project;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valuation points;Case analysis
2018年12月1日起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2.2-2018)中,規定了規劃環評中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范圍設定、預測與評價工作內容及環境影響可接受的判定依據。本文通過對規劃環評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所需的現狀和規劃數據資料進行歸納總結,說明評價工作要點,理清工作流程,為規劃區內大氣環境保護工作有序開展、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供思路。
1 評價工作流程及要點
1.1 工作流程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2.2-2018)及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特點,確定如下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流程:
1.2 工作要點
隨著大氣環境問題關注度不斷提高,確定規劃項目環評中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要點對提高評價結果準確性、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2.1 污染源調查
(1)現狀污染源。調查規劃范圍內現有污染源位置、污染物種類、排放量、排放規律和污染治理措施。分析現狀污染治理情況是否符合當前環境法律、法規、政策要求,污染物排放是否滿足排放標準。
(2)規劃污染源。根據規劃主導產業類別、不同規劃期規劃目標采用類比分析法、排污系數法等方法計算各規劃分區污染物產生量,結合當前污染治理水平、當地環境管理要求、清潔生產要求、環境排放政策等給出污染物排放量。
1.2.2 確定評價因子和評價標準
以現有和規劃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為基礎,篩選評價因子。調查區域環境功能區劃,結合環境功能區劃確定大氣環境功能區類別及評價標準。
1.2.3 現場調查
(1)區域環境質量調查。調查區域環境空氣中基本污染物及評價因子中其他污染物的環境質量。對于基本污染物可通過收集環境質量監測網中連續監測數據,對于其他污染物可通過現場監測或資料收集的方法獲取監測數據。根據《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663-2013)給出的評價方法對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進行評價,了解各因子達標情況。結合環境質量調查和現狀污染源調查結果,識別出區域主要環境問題污染物。根據環境質量現狀、功能區劃及當地環境管理要求,分析大氣環境承載力,計算各污染因子大氣環境容量,目前由于A-P值控制法所需參數獲取最為便捷,應用較為普遍。
(2)環境空氣保護目標調查。通過現場調查、資料收集等方法確定環境敏感目標類型、規模及保護要求。
(3)調查區域氣候氣象數據和地形數據。調查區域內氣象站的連續一年的氣象觀測數據,數據內容應包括風速、風向、總云量、低云量和干球溫度等;了解所在區域地貌、海拔高度等,完成地形識別。
(4)調查/制定區域污染物削減方案。根據區域環境質量現狀、環境目標和規劃污染物排放情況,制定區域污染物削減方案,給出規劃不同時期污染物削減量,確保區域污染物排放量在大氣環境承載力范圍內。
1.2.4 確定評價范圍
由于污染源及氣象條件影響,規劃環評的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不僅限于規劃范圍內,評價過程應根據當地氣候氣象特征、地形特征、主要污染源排放參數、應用估算模型分別計算規劃新增污染源的最大環境影響,以規劃區邊界為起點,外延規劃排放污染物最遠影響距離區域作為評價范圍。
1.2.5 選擇預測模型
根據規劃污染物排放強度、二次污染物預測內容、評價范圍等因素選擇預測模型。
1.2.6 確定預測內容和預測方案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方案即不同規劃期/規劃方案下污染物排放對大氣各污染因子的影響。預測模擬方案圍繞規劃主導產業新增污染物、規劃區內污染物削減、評價范圍內污染物削減展開,通過預測給出各評價因子短期濃度和長期濃度的達標情況、濃度的變化情況。結合區域環境質量標準,分析主要污染物環境質量達標情況,環境質量達標的則認為區域規劃環境影響可接受,不達標的應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規劃調整建議或修改規劃目標的建議,對于規劃調整后仍不能滿足環境質量達標要求的應放棄規劃。
2 案例分析
2.1 項目簡介
某皮革工業區面積約10km2,區域地形以平原為主,區域氣候主要為季風氣候。據調查可知,工業區內現有皮革企業約100家(主要污染物為NH3、H2S、VOCs、顆粒物)、熱電聯產企業1家(主要污染物為SO2、NO2、PM10、PM2.5);皮革企業由熱電聯產企業集中供汽,不設燃煤/氣鍋爐等設施。通過資料收集和現狀監測可知,區域內基本污染物中SO2、CO、O3達標,NO2、PM2.5、PM10不達標,其他污染物均達標,但NH3、H2S的占標率較高,分析原因為皮革企業惡臭氣體收集、治理措施設置不到位。工業區位于城區東南角,位于城區遠期規劃范圍內,周邊主要敏感點為村莊和城區居民。
2.2 規劃方案
規劃主導產業以現有皮革轉型升級為主、延伸上下游產業(皮革產品制造業、循環經濟產業等),同時規劃區內熱電聯產企業承擔著區域冬季供暖任務。規劃期內現有皮革企業將通過污染治理措施的提升改造,削減部分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熱電聯產企業通過擴建產能擴大供熱面積。
2.3 污染源調查
根據規劃方案和現狀調查可知,規劃區現狀污染源主要為皮革企業、熱電聯產企業,規劃新增污染源主要為各規劃期內新增皮革上下游企業、熱電聯產企業新增產能,削減污染源主要為皮革企業污染物削減、供熱面積擴大后居民冬季燃煤削減。
2.4 預測結果分析
預測結果顯示區域環境空氣中SO2濃度基本保持不變、可滿足質量標準要求;NO2、PM10、PM2.5濃度降低,規劃期內呈逐步改善趨勢,但規劃遠期預測結果仍不能滿足質量標準要求;NH3、H2S濃度降低,可滿足質量標準要求;其他污染物濃度均能滿足質量標準要求。由于現狀環境空氣中NO2、PM10、PM2.5超標倍數較高,僅僅通過擴大集中供熱面積替代居民燃煤的方式不能使污染物濃度大幅度削減。工業區及區域內還應采取其他措施進一步削減污染物排放,以促進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2.5 區域污染物削減方案
(1)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對現有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水平,減少污染物排放量。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嚴控“兩高”行業新增產能。
(2)加強能源結構調整。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全面落實淘汰落后產能要求,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發展,嚴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
(3)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升級改造,加強大氣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以集中供熱熱源建設為依托,加快城區、城鎮(工業園區)集中供熱熱網建設。
(4)落實總量控制。對所有新、改、擴建項目,要嚴格按照環評要求,認真落實“三同時”制度,對煙(粉)塵、NOx等污染物實施總量控制,通過規劃和區域減排措施、落實區域平衡等替代措施削減污染物排放量,實現區域環境質量的改善。
3 結論
綜上所述,區域規劃環評中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建立在充分現狀調查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空氣質量、現狀污染源的調查,識別出大氣環境主要問題;在規劃分析中除了確定規劃新增污染物的排放量外,還應結合環境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削減措施,對于規劃評價范圍內削減仍不能滿足環境目標的,應提出區域污染物削減措施,以此預測環境質量狀況。因此,規劃項目工作人員應以此作為評價工作的主要內容,以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目標,對規劃方案進行評價分析,對于不能達到改善目標的規劃方案提出優化調整建議,對于無有效改善措施的應建議放棄規劃實施。
參考文獻
[1]王圣,陳文燕.能源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內容框架實踐與探討[J].環境保護科學,2007(04):25-26.
[2]陳慶偉,劉昌明,郝芳華.水利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07(04):33-34.
[3]金笙,劉冰,劉鑫.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及其方法論[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2):88-89.
[4]苗世光,王曉云,蔣維楣,奚文,季崇萍,劉鳳輝,陳鮮艷.城市小區規劃對大氣環境影響的評估研究[J].高原氣象,2007(01):56-57.
收稿日期:2018-12-27
作者簡介:陳欣蕊(1990-),女,漢族,本科學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影響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