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文義 王寧 汪小會



摘要:通過選取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為垃圾分類試點,對試點生活垃圾產生量、物理組分、處理情況等的現狀調研,建立了安徽省美好鄉村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和分類收運處理體系,并對美好鄉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的長期穩定開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美好鄉村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分類;分類模式
中圖分類號:X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4-00-02
Abstract :Taking Xiaogang village, Fengyang county of Anhui as apilot project, researching and studying current situation, composition and treatment of rural domestic waste, we established the sorting model and framework of sorting collection, transpotation and treatment in Anhui rural area,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ing of rural domestic waste sorting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Rural domestic waste; Waste sorting; Waste sorting treatment
近年來,為了促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有效進行,國家及各省市已紛紛出臺了生活垃圾分類相關政策。其中,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在2017年發布《關于開展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也將農村納入生活垃圾分類的推廣區域。
此外,安徽省政府在2012年印發的《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規劃(2012-2020年)》指出,到2030年,全省中心村全面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美好鄉村的建設標準中包含了對生活垃圾的治理,要求逐步實現村莊垃圾分類收集、封閉運輸、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本文作者選取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為試點,通過對小崗村生活垃圾的產生和處理現狀,探索和建立適合安徽省美好鄉村生活垃圾的分類模式和運營體系。
1 試點垃圾產生及處理現狀
1.1 試點區域概況
小崗村位于滁州市鳳陽縣東部25公里處,距京滬鐵路4公里,距省道307線7公里,距明光、臨淮兩個淮河航運碼頭均20公里,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小崗村村域面積2.25萬畝,可耕土地面積1.45萬畝,共有23個村民小組,1040戶,常住人口4173人。小崗村的旅游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相對較多,但經濟來源仍以農業為主,可以作為安徽省美好鄉村的代表,也有經濟基礎來支撐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
1.2 試點生活垃圾產生及處理現狀
小崗村的環衛工作已經市場化,小崗村主要街道實行兩掃三收全天保潔,次要街道實行垃圾袋裝后由環衛工人上門收集。保潔人員60人,采用電動保潔車收集生活垃圾,送至垃圾收集點,經后裝式垃圾壓實車運送至鳳陽縣光大焚燒發電廠處理處置,日垃圾清運量約為2t。
小崗村的現狀環衛基礎設施可滿足未分類需求,垃圾未進行分類收集,多采用混合收集的方式,為后續的垃圾處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不利于技術的選擇,不利于無害化處理,也不利于資源回收利用。
2 研究方法
2.1 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分析
參照相關規劃數據,根據小崗村城鎮發展水平,小崗村生活垃圾人均產量近期取0.30 kg/d,遠期取0.42 kg/d??紤]小崗村旅游經濟發展現狀和未來預測,根據測算的人口及城鎮化的年均增長率,結合小崗村生活垃圾收運率,預測本項目服務期內未來垃圾產量,如表1所示,2018年的日收運量為1.40t/天,2023年的日收運量為1.77t/天。據現場踏勘和調研,目前小崗村核心區有10家餐館和酒店,日產生餐飲垃圾量約為0.8t。由此,日收運垃圾總量為2.20~2.57t。
2.2 生活垃圾的組成成分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農戶生活垃圾中廚余垃圾的比例最大,占到接近一半,與城市生活垃圾中廚余垃圾所占比例相差不大;紙類、橡塑類和玻璃類等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占到垃圾總量的30%左右;灰土類、磚瓦陶瓷類垃圾的含量都較低,均為垃圾總量的2%,這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的組成成分與城市的趨于相同。
3 試點生活垃圾分類模式的構建
3.1 試點生活垃圾分類模式的選取
目前,小崗村的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還處于初級階段,各種管理、分類處理方式很不完善。借鑒國內其他地區的處理方法,結合小崗村的現狀,在垃圾分類方面可采用“2+n”模式,先由村民進行簡單的干濕二分類,在此基礎上,再由專業工人對干垃圾進行“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灰土和其他垃圾”四分類[1]。在農村地區,對于這種源頭上的簡單分法,村民更容易接受和掌握,能保證較好的參與率和正確率,而結合后續的專業化的二次分類操作可使分類工作更徹底,垃圾的資源化效果也會更好[2]。
3.2 試點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體系的建立
村民將日常生產生活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二分類,分成“干垃圾”與“濕垃圾”兩大類,保潔員上門進行收集,實施濕垃圾的日產日清和干垃圾的滿桶即清。干垃圾由保潔員收集運輸至中轉站,由分選機進行初步篩選出灰土,分揀員在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進行二次分揀。
由于農村的農村地區地域廣闊,適合建設濕垃圾堆肥處置中心和干垃圾分選中心。分選出的濕垃圾將進行對堆肥處置,產生有機肥料,細分后的灰土就地處置,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記錄后,階段性進行外運,剩余的其他垃圾運至焚燒中心處置。這種處理模式可以實現小崗村垃圾的合理分類,以有效減少垃圾處理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實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
4 建議
通過上述垃圾分類收運處理體系的建立可以規范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可以有效解決垃圾亂丟亂放、垃圾分類運輸不分家以及垃圾終端處理的問題。但是,僅靠合理有效的模式和體系建立并不能保證垃圾分類工作的長期可持續,還需采取以下措施。
(1)源頭的宣傳培訓。編印垃圾分類處理專題宣傳資料、宣傳畫,在農村和中小學進行大力宣傳教育。利用道路標語、大型戶外廣告,電視公益廣告等在鄉村廣泛宣傳。上門宣傳,指導農戶如何垃圾分類。同時利用在各鄉鎮通過召開鄉鎮干部會,村三職干部、黨員會、社員大會等各種會議,對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做廣泛宣傳,讓群眾認識垃圾分類的好處,知道如何科學分類。
(2)過程的激勵措施。垃圾分類實施過程中采取一定的獎勵和懲罰措施,以此促進項目垃圾分類的有效實施。如村民分類獎勵,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活動、正確進行垃圾分類的村民發放面紙、洗衣粉、毛巾、鹽等生活用品作為獎勵,以此簡化村民參與流程,逐步提高村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同時,對于配合垃圾分類工作的村民,進行定期走訪溝通和交流談心,甚至可以采取一些懲罰措施,加大垃圾分類的實施力度。
(3)結果的有效評估。建立垃圾分類綜合考評指標體系,分別從垃圾減量率、濕垃圾分類處理率、分類正確率、分類知曉率、分類參與率等多方面對垃圾分類工作進行有效評估,全面掌握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理的工作情況。
參考文獻
[1]陳海濱,項田甜.生活垃圾分類“2+n”模式探索[J]. 環境衛生工程,2016,24(5):77-79.
[2]陳海濱,楊龑,劉彩.基于產生源特性的生活垃圾分類“2+n”模式拓展研究[J].環境衛生工程,2017,25(3):1-3.
收稿日期:2019-04-09
作者簡介:關文義(1984-),男,漢族,本科學歷,中級職稱,研究方向為生活垃圾分類、道路清掃保潔、生活垃圾處理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