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嶺
摘 要:醫者仁心、崇高理想是醫師職業道德的基本特性,醫學教育中要促進德育教育的滲透,以德為先,全面引領學生,增強學生道德素養,進而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人體解剖學是醫學類課程的基礎,應重視德育教育的滲透,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讓醫德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植入到學生意識中,增強學生關愛病人、尊重生命、團結互助的良好職業素養。
關鍵詞:人文教育;人體解剖學教學;應用
1人文教育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分析
什么是人文教育呢?人文教育就是指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通過相應的教育活動、環境熏陶等途徑幫助學生將人文精神內化成屬于自己的人格因素,從而不斷從心理層面、倫理層面完善自身。對于解剖學這一特殊且重要的基礎醫學學科而言,實施人文教育,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體會到要成為一名醫生,所接收或者說所獲得的知識大部分都來源于許多逝者的無私奉獻,學生在學習相關的解剖學知識時也能夠自然而然受到感化并產生思考,從而形成人性的概念,如此一來,學生自身人文修養也會相應得到提升。此外,人體解剖學作為幫助學生成為醫生的重要知識橋梁,在解剖學知識教學的具體過程中有效結合人文教育則是穩固這座知識橋梁的重要因素。
醫學生的人文教育是其成為一名合格醫生的必備素質,但在當下的教育模式下,人文教育的理念常被忽視。許多院校在這一方面的教育常以選修課程、講座等方式開展,難以保障醫學生接受充分的人文教育,同時,因課程性質不同,醫學生難以深入體會人文教育的意義。同時,人文教育內容在學生課程中所占的比例較低,學生的人文教育課時占比也較低,且課程常以應試考查方式進行,學生缺乏投入性。在醫學院的實踐教學中,部分教師難以將人文教育與實踐操作良好結合,導致人文教育未能產生較好的教育效果,學生在人體解剖學的學習中,也難以將實踐與人文素質問題融匯學習。因此,應當重視人體解剖學中的人文教育運用,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
2醫學人文實踐融入到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路徑與方法
2.1以經典誓言拉開人體解剖學教學的序幕
在第一次上課講解緒論時,將經典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言,引入課堂。大約五百多個字簡短而精煉的的誓言,向世人公示了五條戒律:尊師重道,知恩圖報;服務病人,患者至上;謙虛態度,誠實精神;尊重生命,一視同仁;不謀私利,嚴守秘密。誓言內容雖短但影響卻非常深遠,希望學生學習和感悟對醫學道德修養的提倡。
2.2以經典活動的形式開啟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的大門
隨著醫學科學研究快速發展的今天,一直弘揚“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學生在第一次上人體解剖學實驗時,負責人會帶領整個班級的學生進入遺體捐贈室,教師和學生開展悼念已故的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他們對教學和社會所做出的貢獻。學生代表將鮮花擺放在照片前,并深深地鞠躬以表達內心的崇敬和感激之情。這類活動的意義深遠,遺體器官捐獻是生命的延續、社會的善舉,向學生們傳遞的是一種積極樂觀、無私奉獻的大愛、博愛精神,相信生命在奉獻中延續,希望學生們將這種精神傳遞下去。
2.3以經典語錄來營造醫學人文氛圍
在我們解剖實驗室墻壁上到處可見與解剖相關的一些古代名人的至理名言和一些圖畫,例如:達芬奇的名言———只有對人體進行解剖研究,才能認識到人體的美,只有直接研究人體,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恩格斯———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4]。這些的作用是為了讓學生感悟意境及提升藝術與文化的內涵,消除對解剖的誤解與恐懼心理等。
2.4以經典醫學史人物故事引領學生學習人體系統
2.4.1將達芬奇圖譜引用到第四章運動系統中
達?芬奇,一生共解剖和觀察了30多具人類尸體,并畫下18張解剖圖手稿包含了240幅圖和超過13000字的筆記。其作品包含了比現代醫學設備所產生的圖像更生動、更清晰的信息,不僅畫出了他所看到的人體構造,更了解人體功能。真正的將藝術與解剖聯系起來。將其解剖手稿引入到人體解剖學第四章運動系統中。學生可以全方位觀看人體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同時還可將藝術與解剖聯系起來,既提高了藝術涵養,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進入解剖實驗室面對解剖標本前起到了一個心理暗示的作用,消除學生對解剖學標本的恐懼、焦慮、煩躁等情緒,從而保證了解剖實驗課的教學質量。
2.4.2將哈維的血液循環學說引用到第七章循環系統中
在講解循環系統時,以哈維為切入點,他于1628年發表了《論動物心臟與血液運動的解剖學研究》。在這本短短幾十頁的名作里,哈維粉碎了前人關于心臟和血液的謬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嘲笑和打擊以及不被認可。但是真理終究是會被發現證實的,他的血液循環學說標志著生理學的開端。
2.5增強學生愛崗敬業精神,培育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
人體解剖學教學是一門形態學課程,學習好人體解剖學需要與標本打交道。人體解剖學具有特殊性,身為剛剛入學的學生,會對尸體的味道形成厭惡心理,影響到學生對人體解剖學學習的積極性。這時教師應發揮引領作用,滲透德育教育,從學生心理給予學生一定的鼓舞,堅定學生信念,鼓勵學生不怕味道、不怕臟,讓學生與標本多接觸,消除學生不良反應,進而培育學生實踐能力。同時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讓學生明晰“道具”與“尸體”之間的關系,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教育,增強學生敬畏生命心理,進而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該課程知識內容。在教學中,應促進案例的運用,以案例為導向,實現課程知識與德育教育的相融合,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知識,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好的明晰其中的德育教育,增強學生愛崗敬業精神。在日常教學中,多鼓勵學生實踐,以正能量知識,豐富學生心靈,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增強學生實踐能力,進而培育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
2.6以維薩里的批判精神作為人體解剖學教學最后一堂課的題材
夜半盜尸人說的就是維薩里,他的主要貢獻是在1543年發表了《人體構造》一書,該書包含了許多雜亂而又詳細的人體解剖圖,從而奠定了近代解剖學的基礎。后來維薩里為了捍衛科學真理,遭教會迫害。引用其事例是為了教育學生們,不要盲目崇拜古人的風氣,委之于仆人,對知識要有批判精神和革新實踐的精神,追求真理。這種精神是今天的醫學工作者應當繼承的最寶貴的財富。
總之,人文教育走進人體解剖學課堂后,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得到人文的熏陶,對醫學事業的情感得到提純,學生不再是單純的疾病治療者,更是兼具技術與人文的服務型醫生。在醫學教育中普及人文教育,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是時代對醫學生的期待、要求,通過展開醫學人文教育,打造人性化醫療隊伍,能夠解決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深刻的、棘手的醫患問題。未來的醫學教育將建立起更完善的體系,學校將以培養醫學素質水平高、人文素養強的醫學人才為教育目標,向社會輸送更多優秀人才。有責任感的醫生,在治療過程中,必然是將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為患者帶去充滿人文精神的關懷性治療,這樣能使醫患沖突大大減少。
參考文獻:
[1]何祖江,王湘軍.人體解剖學教學方式改革的探討[J].2016,23(3):144-150.
[2]孫新紅.醫科大學生人文關懷精神的培育研究[J].2017,10(9):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