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煜
摘 要:應用兒童心理學知識開展小學初段閱讀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將兒童心理學應用于小學初段閱讀教學中的意義,在此基礎上重點闡述了兒童心理學在小學初中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兒童心理學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兒童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實主要是用來研究兒童的心理特點以及生長發育規律等。將兒童心理學應用于小學初段閱讀教學過程中,有助于教師能夠更好的了解掌握小學初段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而有針對性的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優化調整,不斷提高小學初段閱讀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
1 將兒童心理學應用于小學初段閱讀教學中的意義分析
1.1 有助于更好的啟蒙兒童心智
兒童由于年齡較小對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好奇,因此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喜歡追問各種問題,涉及到各種事物的起源以及各種現象的產生等。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獲得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從而更好的對問題進行認知和思考。不同于成年人,兒童對事物具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其思維模式也較為簡單自然,因此在對兒童進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能夠基于兒童心理學理論,按照兒童的心理特征及需求來進行教學引導設計,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1]。
現階段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習慣性采用教材的固定思維模式對課文進行解讀,而對于新課改所提倡的對課文的批判性解讀基本上沒有體現。這種教學方式容易將兒童培養成為盲目服從權威的接受者,缺少對問題批判和質疑,不利于兒童語文素養的全面培養。因此在小學初段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認知能力,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們對各種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也應該注意到鼓勵學生們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等同于讓學生們天馬行空的進行想象,而是通過對學生們進行定向的引導,培養學生們的冷靜思考能力以及信息甄別能力。
1.2 有助于更好的培養兒童多元化的審美情趣
兒童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離不開大量的思考感悟。兒童文學是對兒童進行哲學啟蒙的最佳途徑,兒童文學中充滿了兒童階段所特有的天真靈性以及自由,具有豐富的人生智慧。通過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可以讓兒童進入一個比現實世界更加廣闊,更加富有詩情畫意,更加天真靈性的世界[2]。在該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從多個不同角度對兒童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行啟發和培養。比如在開展《小豬變形記》繪本的閱讀教學中可以有效啟發兒童的想象能力。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材重點在于對真善美的弘揚,強調從積極的正向的角度對學生們進行引導,培養學生們養成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適當的從課外挑選一些“審丑”類文章,讓學生們進行學習,讓學生們在感受到社會和諧美好的同時,也接觸到生活中的一些缺點和不足,感受到生命中的一些不完美,有助于兒童能夠獲得更加全面系統的發展。同時兒童在這種正向以及負向的學習過程中,通過這種多元化的審美學習實踐,有助于其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發展批判性思維,逐漸形成系統完善的價值體系。
2 兒童心理學在小學初段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2.1 開展泛靈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們的審美思維
基于上述分析,小學初段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教師在對學生們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們的認知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思維邏輯能力,喚醒學生們的思辨意識。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保障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教學的基礎上,適度選取相應的課外內容有效補充到小學初段閱讀教學中,來有效啟迪學生們進行思考。思維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每一名學生均應該具有的精神稟賦。因此在小學初段閱讀教學課堂上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授學生們相關知識,更應該讓學生們學會如何有效排除外界的干擾,學會靜下心來獨立思考,通過積極的思考來激發智慧的火花,不斷拓展學習視野,促進心智健康成長。基于兒童心理學視角對小學初段閱讀教學進行合理設計,比如在開展《逆風的蝶》一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泛靈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們能夠站在蝴蝶的角度來感受世界的變化,實現學生與文中蝴蝶之間的對話,更好的理解蝴蝶的內心世界。這種教學方式既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們在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情趣,還有助于喚起學生們內心深處的浪漫想象,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對知識進行升華。泛靈性是兒童最基本的天性之一,兒童可以對世界萬物賦予相應的感情和生命,通過兒童與世界萬物之間的對話可以讓教學變得更加鮮活。除此之外采用泛靈式的小學初段閱讀教學方式,還可以讓學生們在審美的過程中豐富想象力,超出教材內容所描繪的世界范疇進入更高層次的精神世界。
同時泛靈式的閱讀教學模式有助于兒童能夠更加敏感細膩的對生命、情感以及藝術等進行感受和領悟,獲得更加直觀的體驗,有助于兒童能夠更加飽含深情熱情得融入這個世界。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效保護好兒童的這種泛靈性,在發展兒童審美情趣的過程中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2.2 優化教學設計,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
絕大多數兒童均喜歡童話故事,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兒童想要體會感受童話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而在于童話故事中所包含的天真爛漫的思想與兒童浪漫無邊的想象保持高度一致[3]。童話故事中各種光怪陸離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節與兒童天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高度契合,因此童話故事有效吸引了兒童的注意力。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生動活潑、具有感染力的語言可以將學生們更好代入文章內容所描繪的情境當中,讓學生們更好的感受到文章內容表達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小學初段閱讀教學過程中,盡量采用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語言對文章內容進行介紹,同時在朗讀過程中盡量聲情并茂或者繪聲繪色,增強閱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們的代入感,更好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以《小蝌蚪找媽媽》一文進行分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天真活潑好動的天性,組織學生們扮演成很多小蝌蚪,教師一邊繪聲繪色的對文章內容進行講述,一邊引導學生們進行相應的活動,可以更好的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閱讀教學的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們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各種不同類型的符合文章內容的對話情境,來與學生們進行溝通交流,激發學生進行提問并積極思考。同時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之前也可以先根據文章內容提前向學生們擺出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們提前進行積極思考,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他們不斷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2.3 創設閱讀情境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興趣
兒童正處于學習成長的重要時期,每天都會接收大量的新鮮知識,這些促使他們對世界擁有更強烈的好奇心。在小學初段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這種心理特點,采取有效方式來引導學生們進行積極思考,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可以采用懸念的方式,通過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促使他們積極思考,更加積極主動的探索問題的答案。同時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們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們之間形成良好的平等對話關系,改變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有助于學生與老師之間更好的進行溝通,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一方面鍛煉了學生們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讓教師更加真實客觀的了解到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進而有助于采取更加針對性的教育措施。除此之外,在小學初段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工具的作用,對教學內容進行更加生動直觀形象的展示,既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通過多方位的信息傳遞加深學生們對相關知識的印象,有助于學生們進行更好的理解和想象。比如在開展《盤古開天辟地》一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山林大火、猛獸出沒以及洪水爆發等圖片或者動畫,來對文章中內容所描述的情境進行渲染,營造更加真實真切的氛圍,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興趣。
3 結束語
基于上述分析,小學初段閱讀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們的文學修養以及綜合素質均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小學初段閱讀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們的主體地位,利用兒童心理學知識深入了解兒童階段的心理特點,遵循兒童成長發展規律,進而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既讓學生們順利的掌握相關知識,又有效培養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們更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程亞華, 王健, 伍新春. 小學低年級兒童漢語語素意識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字詞閱讀流暢性的中介效應[J]. 心理學報, 2018, 50(4):413-425.
[2] 吳敏. 小學生語文學習課外閱讀策略[J]. 教育科學論壇, 2017(20):67-68.
[3] 韋禎梅. 心理學、教育學在學前兒童繪本閱讀推廣中的應用[J].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8, 32(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