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景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048)
日語當中有許多詞語和漢語的寫法大致一樣或者完全相同但是意義上卻差別較大。這里主要以漢語詞為主。例如:日語當中的“顏色”一詞表示的“人的臉色”的意思。而漢語中顏色一詞,筆者查找現代漢語語料庫發現漢語中“顏色”一詞的含義集中于色彩這個義項上。例如:語料庫給出的例句:“有一方‘驟雨硯’,是利用石面上碧綠與蒼黑兩種顏色,構成了晴空中烏云驟起之態。”該句中“顏色”一詞很明顯就是色彩的意思。而關于人的臉色姿色的含義基本都不被使用的。
除此之外,具有代表性的日語詞語當中的“走る”一詞,根據眾多版本的日語詞典使用的元詞語的解釋,為“速く動くという意味”翻譯為漢語就是快速移動也就是“跑”的意思。而現代漢語中的“走”,筆者查閱現代漢語詞典后做出了如下歸納:
(1)行:~路?!?。
(2)往來:~親戚。
(3)移動:~向(延伸的方向)?!P(很快地寫)。鐘表不~了。
(4)往來運送:~信?!?。
(5)離去:~開。剛~。出~。
(6)經過:~賬?!珒染€。~后門。
(7)透漏出去,超越范圍:~氣(漏氣)。
(8)失去原樣:~形。~樣。
縱觀以上義項,現代漢語的使用意思中并沒有“跑”的意思。再者看看日語中“去る”一詞,根據《廣辭苑》的解釋,為:ある所、地位、狀況から離れ,他へ行く、移る??偨Y為漢語就是“離開”的意思。而現代漢語中“去”的常用義項為:
(1)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與“來”相對:~處。~路。~國。
(2)距離,差別:相~不遠。
(3)已過的,特指剛過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4)除掉,減掉:~掉?!??!珓荩╝.閹割;b.動作或事情終了時的氣勢)。
盡管第一條義項和日語有相同之處,但是用法相差甚遠。筆者認為第一條注釋為“前往”更加合理。
以上列舉的這類詞語應該是最容易混淆的一種,中日語言里具有相同的語素而且意義上有一定的關聯。但是這些詞語卻有著共同的規律,這部分的日語詞匯的意思基本和古代漢語中相對應的詞語意思相同?!邦伾币辉~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就有體現:“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該句中“顏色”一詞古今異義,指的是女子的面容而并非是色彩的意思?!白摺弊滞瑯尤绱耍背窀琛赌咎m辭》中寫道“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而且古代漢語中的“跑”和“走”有著不同的詞表示,表示現代漢語中“走”的意思時多用“行”體現。最后“去”字在古代漢語中“離開”是最常見的義項,“去職”表示就是離職的意思。以上這類雖然容易混淆但是卻有著詞義上的根源可尋,尤其是對于日本留學生而言,可以巧妙地同古代漢語進行對比教學,這樣應該會事半功倍。

表1 中日同形詞表

表2 中日語氣詞表
第二小類雖然也屬于“同形不同義”,但是和上述的情況不同。這類詞的意思大多是日本人約定俗成的,沒有什么特別的緣由。
這里列舉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詞語見表1。
通過以上表格我們可以看出日語中的詞語在漢語中有著同樣的詞語但是漢語意思卻完全不同,而且這類詞是學習的重難點,沒有什么好辦法,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這類詞語由于在漢語中可以找到相同的詞,但意義上的差別讓其超越第一種成為最容易混淆的。這應該是今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難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種程度上,上述表格中的詞語也可劃分到“同義不同形”一類詞中,但是從混淆的角度出發,該類詞容易混淆主要還是因為“形”的關系,故不納入到這類當中。此類詞最多的主要還是以漢語日語詞為主。例如:日語中的“切符”一詞是漢語中“票”的意思?!扒惺帧笔恰班]票”的意思。“大根”是“白蘿卜”的意思?!耙姺健笔恰翱捶ā钡囊馑?。這些詞的漢語意思相同,而且都是由漢字寫成,但是漢字本身并不同。就筆者自己學習的經驗來說,學習日語的時候容易混淆是因為都是漢字而且本身的詞語之間并無太大關聯。而對于日本留學生而言同樣如此,筆者在曾經的中日學生交流會上同日本留學生探討過此問題。發現容易混淆的原因和我們類似。例如“見方”一詞在日語中其實也是一種偏正詞語,諸如此類的詞還有很多,如:仕方做法、作り方作法、食べ方吃法都有“方”這一相同的后綴語素,對應到漢語中就是“法”這一語素,因此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會受到本身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經常會寫出諸如“做方”、“吃方”這些錯誤的漢語詞語來。這是正常的現象,學習漢語的同時母語負遷移是一個主要的障礙,隨著學習程度的加深是可以克服的。
1.3.1 詞義范圍大小不同
漢語和日語當中有些詞語擁有相同的義項,但是其范圍大小卻有差別。例如:日語中表示“蔬菜”一詞用的是“野菜”,而“野菜”本身還有單獨的詞語表示,反觀漢語“蔬菜”的意思,一切可用于做菜的草本植物都可以叫蔬菜,其中就包括了野菜。所以在這個詞語的詞義的范圍上,漢語是要大于日本的。然而同樣,相反的例子也是有的,漢語中“墻壁”一詞雖然經常一起使用,但是兩者還是有語義上的區別的。這個詞在詞義上有偏義的現象。“墻”用于表示整體,而“壁”用于形容墻的表面。而在日語里,“壁”一個詞就可以用來表示墻和壁的意思了。在這個詞的語義上,日語則要大于漢語。對于這種情況,整體上易混淆程度比不上第一類,由于整體意思大致相同所以有時候學習者不加以區分。但是為了學習語言的后天效果以及高級階段的鉆研,還是應該對這類詞語進行一定的區分。
1.3.2 對應關系不一致
這類詞雖然較少但是存在的卻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還是應該給予重視。最為代表性的就是日語中表示顏色的“青い”,雖然寫作“青”表示的卻是“藍色”的意思。在顏色當中日語中有漢語中絕大多數可以互相對應的詞語,例如:紅黃綠紫黑白等等。但是藍色最為獨特,“藍天”在日語中寫作的就是“青い空”。而且日語中本身并沒有表示“青色”的專有詞語,盡管也有從英語blue音譯過來的表示藍色意思的外來語但是“青”已經成為了藍色的專用詞語。這點在漢語中就不同了,漢語中青色藍色有著明確的劃分,尤其是在現代漢語中,青色和藍色劃分地比較清楚。
此種情況在日語中較多的是“一對多”的關系。例如:漢語中的表達疑問的語氣詞根據使用場合的不同有“嗎”、“呢”、“啊”、“呀”這些。但是在日語中對應的就只有“か”一個。具體情況見表2。
從以上表格不難看出,漢語的語氣詞十分豐富,相同的疑問語氣根據語境或者交際多樣化的需求可以用不同的語氣詞,然而日語中只有“か”一個。究其緣由就很簡單了,語氣詞豐富是漢語的一個特點,而語氣詞的缺少也是日語本身的特點,雖然日語中也有例如“ぞ、わ、ね”這些語氣詞,但是這些詞無法通用,大多都是有男女性別使用的差異的,而且許多時候不用翻譯出來即可。
除了“か”之外,這種“一對多”的關系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や”,該詞多用于列舉的場合放在列舉的事物之后。例如我們所說的漢語句子:冰箱里有水果啊、蔬菜啊、飲料啊等等。同樣可以說:冰箱里有水果呀、蔬菜呀、飲料呀等等??梢钥吹搅信e的時候語氣詞可以用“啊”和“呀”。再來看日語的情況:冷蔵庫には果物や野菜や飲み物やなどがある。日語中列舉時候的語氣詞一般只能用“や”來表示。對于這種情況,漢語中的詞語多于日語有必要在初學階段或者該詞類的具體學習階段就告訴學生,培養學生的意識,并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鞏固。
1.3.3 語義有細微差異
這種詞語數量不多,因為大多數中日的詞語在使用條件不同的情況下還是很好區分的。但是還是有特殊的現象。漢語當中的“同”、“和”、“跟”都可以表示并列的意思?!拔液退黄鹑??!薄ⅰ拔彝黄鹑ァ!?、“我跟他一起去?!比哒Z義上沒有什么區別,起碼表達意思都很準確。然而對應的日語中則不同,日語中的“と”和“や”都可以表示“和”的并列關系。但是兩者所用的語境卻有所差異。下面通過例句來闡釋:“母と私は展覧會へ行った?!焙汀澳袱渌饯险褂E會へ行った。”兩句都可以表示“我和媽媽去了展覽會”,差別就在于連詞“と”和“や”的差別。除去表面的意思,更深層的含義是前者的表達是:只有我和媽媽去了展覽會,再無他者了。而后者的含義是:我和媽媽去了展覽會但是爸爸、叔叔阿姨或者其他人也去了??偨Y出來就是部分列舉和全部列舉的區別。這種區別在漢語中是不會通過更改連詞來實現的,通過上下文語境就可以知道是全部列舉還是部分列舉。而日語中在不借助上下文的情況下通過連詞的不同就可以傳達出不同的列舉的含義了。
同樣具有這種情況的還有一組例子。漢語中表示原因的就是使用“因為……”,而日語中同樣有兩種表達。下面大家看兩個句子:1.天気は悪いので運動會が中斷した。(因為天氣不好,運動會中斷了。)2.子供じゃないから、是非自分の行為に対して責任を取るすべきです。(又不是小孩子了,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1和2都表示因為但是使用的詞語分別是“ので”和“から”,這并非是為了表達的多樣化,而是同樣表示“因為”兩者有所區別。前者表示的原因是客觀的,不摻雜說話者任何的思想感情的。后者包含了說話者主觀者的判斷感情在內。例句中對于“不是小孩子”判斷標準不一,有些人認為15歲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有些人則認為還是小孩子。這種差異同樣在漢語中通過具體的詞是無法體現的,依然還是要回歸具體的語境和上下文去判斷。
2.1.1 日語帶來的正遷移
語感基礎好,詞匯掌握速度快。上文已經提到過這點,除去本身都是用漢字記錄的詞語以外,日語本土的自源詞同樣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偏正、重疊等造詞方法。這對于日本留學生接觸漢語詞匯是非常有幫助的,漢語掌握了造詞法之后可以輕松地自我類推和擴展語素,許多歐美國家的留學生在學習詞匯的時候往往要花費很長時間來弄清楚詞語內部的組合和聚合關系,日本留學生則可以較快入門并快速擴展學習成果。
(1)學習漢字更加簡單。留學生學習漢語最大的障礙和難點莫過于漢字的學習,尤其是字母文字的學生,方塊字的結構辨認和書寫都是非常復雜的。日本留學生由于母語中同樣存在大量的漢字,而且多數的寫法比普通話的漢字要簡單,漢字的學習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2)學習興趣更大,動力更足。擁有同樣語言特色的外語學習起來會引發學生更大的興趣和動力。中國學生學習日語的時候會明顯感覺到日語比印歐語系要更加“親切”,這種情緒同樣適用于日本留學生,筆者在多次和日本留學生交流學習漢語的經驗時得到最多的反饋就是漢語的漢字是他們學習漢語最大的動力。相似的詞語構成和發源也會使他們學習更加有興趣,比起歐美學生他們的學習效果是最早呈現的,學生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鼓勵和滿足,因此會產生更強烈的學習意愿。
2.1.2 日語帶來的負遷移
(1)漢字書寫習慣容易出錯。日語中的漢字在作為學習漢語的有利因素的同時,也會在某些方面成為阻礙因素。例如:一些漢字日語中的寫法和漢語中的寫法相差甚微,稍微不注意就會出錯。例如:日語中的“差”和漢語里的“差”看似一樣其實存在差別,漢語三橫后的筆畫是撇,一氣呵成。然而日語三橫后的筆畫是豎+短撇,由于常年的書寫習慣的問題,稍有粗心便會出錯,甚至發展成一種偏誤。相反,零基礎學習漢字的歐美留學生沒有這種母語的負遷移反而在后期出錯的可能性會小很多。
(2)心理優勢過大,學習態度不夠好。日語和漢語的類似之處較多會令許多留學生產生過大的心理優勢,認為就是比其他國家的學生起點高,可以不在初試階段多下功夫,打好基礎。其實正如上文提到的,中日詞匯雖然相似之處很多,但是容易混淆的地方同樣很多,正是因為如此日本留學生才更應該重視這些差異,做好心理準備,擯棄母語的影響。養成一個好的學習態度,正確認識自我的優勢和劣勢才可以更好地學習漢語。
2.2.1 課程設置
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課程分類中就具備了很好的典范,精讀課泛讀課和專門的詞匯課程,這些依然可以保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國家的不同再次對課程進行分類,例如漢字圈國家的留學生本身對漢語有一定的基礎可以單獨組班開課,這樣方便就漢語和其母語的比較進行更加詳細的教學。
2.2.2 教學方法和手段
對日留學生的漢語教學中,考慮到詞匯之間的關系的特殊性,詞匯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首先談談教學方法,傳統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匯部分教學的初級階段一般借用圖片實物進行直接展示教學,到了中高級階段,實物的使用逐漸減少甚至到不用。由于中日詞匯易混淆的地方主要以詞義和寫法,因此可以不使用實物教學,取而代之的是教師進行板書的示范和漢字的圖片展示,教師向學生指出容易出錯的筆畫或者部件。如果是大班教學,對象來自不同國度實物教學依然不可或缺,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將中日漢字進行舉例對比說明,這種做法往往可以加深非漢字圈國家學生的印象也可以對日留學生起到提示作用。解釋詞義的部分按照傳統的以舊帶新,圖片展示即可。
除了教學方法之外,教學手段同樣對漢語教學非常重要。例如詞匯教學的時候,介紹漢字的書寫筆順可以借助軟件將其清楚地展示出來,解釋詞義的時候視頻以及眾多圖片的綜合使用也可以使得詞義的教學變得清晰自然。
2.2.3 教師的策略
除了上文提到的方法手段以及課程的設置之外,往往教師的策略同樣對教學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作為漢語教師,對象如果都是日本學生可采取較多的練習來鞏固學生對于詞匯的理解和書寫,詞義的講解可以列舉出中日詞匯中所有的義項進行對比,日本學生擁有理解的基礎,不用擔心接受不了的問題。詞形即漢字的寫法課堂以及課后的書寫練習都是比較好的方法。
較多的情況是面對不同地區的學生,教師應做好心理準備,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應認為漢字圈的留學生優勢較大可以不深度講解或者課堂上不給予他們練習的機會。教師仍然可以采取課堂游戲的方法,例如圖片詞語匹配游戲、小組詞語接龍游戲等等。定期抽查了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尤其是日本留學生,詞匯的學習很容易產生偏誤,如果不能在起步階段就進行加強鞏固,對后期的學習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2.3.1 難度由易到難
現代漢語教學反對“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螺旋式上升”反而更加適合當代學生的學習情況。首先詞匯的量應該由少到多,筆者整理對比一些國內知名的教材,《博雅漢語》的詞匯量初級入門篇的每課不超過20個作用,到了發展篇沖刺篇逐步增加到40、50個左右,數量方面有了明顯的提升?!栋l展漢語》初級每課的詞匯僅僅只有10個左右,中級以上甚至出現過每課60個詞匯的情況。綜合來看,詞匯的難度、數量逐步上升的模式是當今編寫教材的主流,應該加以注意。
2.3.2 與文化適度結合
教材中詞匯的來源大多數是課文,因此這就離不開課文的內容題材了。國內知名的漢語教材《博雅漢語》《發展漢語》等都會有意識的通過介紹與中國文化有關的課文來傳授詞匯。上文提到過中日有著一定的歷史文化淵源,導致一些詞匯在語義上存在差異和易混淆的地方,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介紹中國文化的背景來解釋兩者的差異。與此同時文化禁忌的問題不得不考慮,詞匯教學與文化結合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語言教學的,因為文化禁忌沖突影響語言學習就得不償失了。例如日本文化中對待武士軍閥這類詞較為敏感,雖然在詞義上中日詞匯差別不大但是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還是要謹慎考慮是否編入。
2.3.3 課后練習題要完善
趙金銘老師曾經對于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課后題部分提出過特別的建議,筆者認為這同樣適合于詞匯部分的課后題安排。首先題量要充足,中高級每課的詞匯數目集中在50上下,而且有些詞語晦澀難懂,沒有充足數量的練習題加以鞏固很難達到理解復習的效果。其次題型應該多樣,這是建立在第一點的基礎上的,題目數量充足才可以安排不同類型的題型,在練習題多樣且充足的訓練下,學生詞匯部分的學習勢必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日詞匯受到兩國歷史文化的影響,因此在詞性和詞義上都存在大量容易混淆的地方,我們在對待這些易混淆詞應該根據混淆的原因進行分類并找出其原因。與此同時,對日留學生的漢語教學應該借鑒并加以利用這些易混淆詞的區別和優勢對日本留學生學習漢語進行一定的啟發和幫助。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從多方面入手,總結留學生自身的情況、老師要采取適當的方法和策略、教材也要從詞匯的安排和課后題的配套上配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