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敏
(菏澤醫(yī)學專科學校 基礎部,山東 菏澤 274000)
2015年,教育部發(fā)布的《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組織開發(fā)適應于學生的、優(yōu)質的專業(yè)教學資源課程,推進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1]。2018年,《山東省教育廳關于啟動職業(yè)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通知》中也指出要加快精品資源課程的建設,每年高職院校立項課程達到400門。通過各學科課程共享體系的建設,加快教學改革,加強課程建設,使其成為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輔助教師課堂教學的助手。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是以往建設精品課程的升級和轉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以建設更加“精”、“細”的核心內容為重點,其豐富的內容、多樣化的形式、全新的互動功能更加適合網絡傳播,而且面向的對象不僅針對本校的教師和學生,同時也對社會免費開放,真正實現其“共享”的功能。
不能將精品資源課程庫的建設理解為一個簡單的網站設計,在課程庫建設前,需要參與人員對所建課程進行詳細的規(guī)劃設計、組織、內容選取和教學模式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討論。資源庫的建設要形成結構完整的模型;功能上注重實效性,使用中注重利用率、可操作性;課后注重維護和更新,真正發(fā)揮出“精品”的作用。
選擇建設精品共享課程的教師應從知識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專兼職分配等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兼顧老、中、青各個層次。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年輕教師掌握了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這種結合既利于知識結構的互補,又保證了課程內容的質量和延續(xù)。
課程庫建設和開放的對象是全體學生,在資源建設過程中,教師要考慮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計算機課程的建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動手操作能力,幫助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中順利地使用計算機輔助自己的工作。
資源共享課程創(chuàng)建的內容使用者主要是學生,在課程內容選取的時候,要注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設計出由淺入深的符合學生特點的知識結構。在課程建設中,不能僅依賴課本,將教材內容全部照搬到共享平臺中,而是要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優(yōu)化、調整、組合、精選學習內容,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出現“死讀書”的現象,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設計了圖1所示的教學內容結構設計圖。
資源課程內容的體現要以圖1中的設計為前提,序化教材內容,資源中做到“教、學、做”相結合的學習模式,體現出學生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規(guī)律和全新的“學中做、做中學”的學習環(huán)境。
在資源共享課程平臺建設中,要注重考慮以“結構化課程設計”為建設主線、以滿足共享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建設要求、以涵蓋“教材和崗位技能要求的所有知識點”為建設目標。努力打造既滿足教師授課需要,又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的、內容豐富的共享資源平臺[2]。課程內容整體建設按照圖2依次展開。
通過資源共享平臺,學生能夠清晰地掌握課程標準和課程定位,明確該課程所要達到的整體目標。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既提供了完整的學習內容,也方便記錄學生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在學習階段,資源平臺將教學信息通過網絡共享給學生使用,多種媒體形式的呈現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和學習方式,學生可以任意選取符合自己時間和空間的自主學習方式。
精品共享課程建設以提供“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根本要求,旨在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學生使用共享課程庫中提供的資源參與“課前、課中、課后”整個教學過程。
課前,教師通過課程資源平臺分配教學任務,學生通過手機端進行線上預習準備;課堂上,學生根據預習內容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取課堂教學任務,通過任務驅動、小組討論、師生互動交流、互助講解等教學模式完成課堂學習,及時利用資源平臺進行課堂作業(yè)練習、加固所學內容;課下通過課程資源進行拓展學習完成拓展作業(yè),也可以通過教學共享平臺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通過使用共享課程平臺中提供的教學內容、教學課件、教學視頻、學習測試等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方便了學生個性化的自主學習[3]。多種多樣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使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課堂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圖2 精品共享資源內容結構
教學過程中,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和實訓指導對教材內容進行優(yōu)化整合,將分散的知識點通過生活案例的展現進行整體組合,讓學生在案例的實際操作中掌握所學內容,通過“做中學、學中做,思考與實訓結合”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走向工作崗位所需要的信息技能。
對資源共享平臺中的知識點建設要涵蓋計算機課程大綱所規(guī)定的所有理論知識點及學生需要必備的操作技能點,在平臺建設中體現“理—實”一體化;在知識點的錄制和制作過程中,要采用“由簡到難、逐漸擴展”的原則;課程資源要考慮學生畢業(yè)后的崗位要求,增加拓展資源在平臺中的比例。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平臺多樣化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了不同的學習形式:微視頻、動畫、圖片、實訓項目等,僅視頻類教學資源將近500條,占課程總資源的50%以上。在錄制視頻課程時,考慮到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習慣,每條視頻資源均采用了碎片化的處理,錄制時間均在5分鐘以內,僅包含最基本的知識點。這種創(chuàng)建方式學生雖然易于接受,但是各個知識點之間缺乏關聯,大多數學生不會對知識點進行串聯。因此,為了發(fā)揮共享課程優(yōu)點,教師在進行平臺資源建設時,多采用案例教學設計。在課堂授課時,由教師對案例進行知識點的結構化分析,通過打碎完整的案例,得到所有的單一知識點,方便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的掌握。
此次使用情況分析,選擇的對象為我校2017級臨床專業(yè)的1—10班的568名學生,他們使用該精品資源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已經整整一年。計算機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使用的網絡平臺是北京超星公司研發(fā)的“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學生通過學號注冊可以同時獲取電腦端和手機端的雙重使用權限,授課教師具有該課程的全部管理權限。
通過平臺系統(tǒng)中的統(tǒng)計數據,教師可以很方便地得到每個班級學生使用資源平臺學習的具體信息,如綜合完成情況、任務點完成情況、視頻觀看情況等方面的數據,如圖3所示。

圖3 學生使用平臺數據統(tǒng)計圖
針對圖3提供的數據,選取了568名學生對常用版塊的操作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主要是涉及點擊量的數據統(tǒng)計,如視頻觀看、單元成績、章節(jié)測試成績等),得出不同內容使用量的對比分析(見表1)。
表1中參與分析計算的5類數據均是課前、課中、課后教師通過資源共享平臺分配給學生的學習任務,從表中的平均成績可以看出,在教師的考核、督導下,每個部分學生整體完成率均保持在70分以上,完成效果良好。但是針對學生自主參與的互動討論部分,參與程度則大大降低(見表2)。

表1 學生使用平臺資源成績分析

表2 師生互動情況分析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學生在訪問和使用資源共享課程提供的內容時,仍然看重最終成績,學習過程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凡是涉及加分的環(huán)節(jié),學生較為重視,積極性高;針對無加分項目,學生參與度大大降低。師生之間缺少交流,不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方面的不足之處[4],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因此,教師在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內容時,不能只考慮如何在平臺中構建與教材相關的知識結構,還要多了解學生興趣所在、提高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5],開發(fā)更方便師生交流的、形式活潑的互動方式;思考如何將學習資源打造成深受學生歡迎的、真正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平臺。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要求,推進了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和學分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6]。這是教育部深化教學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學生的成績認定不再依賴于課堂表現,要結合在線學習、在線測試等多種方式進行綜合成績考核。學生可以通過課程平臺中的視頻、題庫進行反復學習、復習鞏固,這比傳統(tǒng)課堂學習形式更加靈活,學生成績更加優(yōu)秀,提高了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
本次研究以山東省教育廳省級職業(yè)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為例,涉及課程的設計、內容選取、應用分析等各個平臺建設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在校學生平臺使用情況分析比對,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中的絕大多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使用是科學的,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明顯的推進作用,針對訪問率低、不受學生關注的內容,在平臺建設的后期,我們將探索更先進的科學方法進行完善,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加快精品共享課程建設的科學化、信息化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