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雜志網站8月文章,原題:不會引發災難的競爭美國如何既挑戰中國又與中國共存多數觀察人士認為,今后美國的對華路線應是“戰略競爭”。一些樂觀設想支撐了美國對華40年外交和經濟接觸戰略——其錯誤是,認為能給中國的政經和外交政策帶來根本性改變。(如今)華盛頓若以為轉向競爭就能做到接觸沒辦到的事,甚至迫使中國投降甚或崩潰,那可能重蹈覆轍。
盡管美中存在許多分歧,但都應做好準備接受對方是個大國,彼此共存。美國的正確做法,首先是承認華盛頓的決策并不能影響北京長遠發展方向。美國戰略尋求實現的,不應是類似冷戰結局那樣的終極狀態,而應是一種有利于保護美國利益和價值觀的穩定共存狀態。
這種共存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未來對華政策重心絕不只是圍繞美國想要何種關系,還須是想獲得哪些利益。這種穩定狀態要能確保兩國競爭的同時不造成危險升級。美國決策者不應認為這個目標難以企及從而不考慮。誠然,中國對這個結果是否有可能也有發言權。共存不等于結束競爭或在關鍵重要問題上讓步。相反,這意味著把競爭作為有待管控的狀況,而非需要解決的問題。
今日中國是個勢均力敵的對手,比起當年的蘇聯,經濟上更強大、外交上更老練、意識形態上更靈活。中國已深深融入世界,與美國經濟密切交織。美國(當初對蘇聯)的遏制戰略基于一種預測,認為后者有朝一日會不堪重負轟然垮塌。此類預言在今天站不住腳;若(對中國)制定新遏制政策,將是誤入歧途。盡管中國有人口、經濟和環境方面的諸多問題,但中共展現了非凡的適應調整能力。
把對華關系與冷戰相提并論,夸大了中國的威脅,也低估了北京對與美國長期競爭的實力。盡管亞洲熱點地區有些沖突風險,但并不高。圍繞柏林和古巴的那種危險不存在于美中關系中。危險雖小,但中國作為競爭對手帶來的挑戰大得多。上世紀,美國的對手無一達到其GDP的60%,而中國已超過那個關口。若按購買力算,中國GDP比美國還大,在若干經濟領域已是全球領軍者。
北京還更善于把本國經濟實力轉化為戰略影響力。中國擁抱全球化,是世界超過2/3國家的頭號貿易伙伴。作為全球經濟參與者,中國對美國盟友和伙伴的繁榮至關重要。中國的學生和游客行走于全球,中國的工廠是世界許多先進科技的制造車間。這些深厚聯系,令人甚至難以確定哪些國家與美國結盟、哪些與中國一致。中國雖是更強勁對手,更是美國不可或缺的伙伴。一些全球性問題,即便美中聯手都不好解決,若兩國不合作,就更不可能解決了。▲
(作者為美國前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等,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