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離去現實憂患、解脫生命痛苦

2019-08-07 09:07:33何新文彭安湘
江漢論壇 2019年6期

何新文 彭安湘

摘要:對于《離騷》篇題之義的解釋,自漢以來歧見迭出,并且由此影響到對詩旨的正確理解。本文從《離騷》文本的內容主旨出發,詳考“離”及“離騷”一詞在《楚辭》與《史記》等楚漢文獻中的實際運用,聯系屈原“抒憂娛哀”和司馬遷“抒憤懣”的文學美學思想,得出不同以往的結論,認為:以“離騷”為“遭憂、別愁”諸說,與《離騷》詩旨不合;“離”即離開,“離騷”即“離憂”、“離去憂患、解脫痛苦”之謂;屈原、司馬遷均有“離開憂患”、“解脫痛苦”的文學觀念;詩題即主題,《離騷》前半寫“騷”、后半寫“離”、《亂》詞總結全詩而寫“離騷”,即“從彭咸之所居”自沉而死,則是終極意義上的“離騷”,是屈原全部現實憂患、生命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脫。

關鍵詞:屈原;《離騷》;題旨;離去憂患;解脫痛苦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賦學編年史”(17ZDA24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先唐辭賦與地志關系研究”(19YJA751031)

中圖分類號:I206.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19)06-0077-06

“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郁起,其《離騷》哉”,“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①。兩千多年來,歷代的讀者讀《離騷》,贊《離騷》,研究《離騷》,所積累的成果紛繁博富,汗牛充棟。然而,對于《離騷》的篇名之義,卻自漢以后眾說紛紜,歧見迭出,并且由此影響到對于《離騷》詩旨的正確理解。有鑒于此,本文擬從《離騷》文本的內容主旨出發,考察“離騷”一詞在《楚辭》作品及楚漢文獻中的實際運用,重新探究《離騷》的詩題之義及其詩旨主題。

一、舊說重檢:以“離騷”為“遭憂、別愁”諸說皆與詩旨不合

據研究者統計,歷來關于“離騷”二字的訓釋多達四五十種。②

司馬遷既是第一個為屈原作傳的史學家,也是最早解釋“離騷”題意的人。其《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以“離憂”解釋“離騷”,指出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從而正確地為《離騷》的題義乃至主題定下了一個“憂愁”、“幽怨”的基調。但由于司馬遷對于“離”字無解,也沒有具體說明何謂“離憂”,故此給“離騷”題義的解釋留下了紛爭不已的余地。

班固《離騷贊·序》云:“離,猶遭也”,又承司馬遷之說訓“騷”為“憂”,并且說《離騷》是屈原“明己遭憂作辭也”。因為《楚辭》作品中頗有“離”字作“罹”或“遭”解的“離憂”、“離尤”等語,故“遭憂”之說影響甚為深遠。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司馬貞《索隱》引東漢應劭曰:“離,遭也;騷,憂也?!焙髞恚祁亷煿艦椤稘h書·賈誼傳》“離騷賦”句作的注也說:“離,遭也,遭憂而作此辭”③。今人朱季海、姜書閣、聶石樵、金開誠等也多從此說。如金開誠認為“‘離騷釋為‘遭憂雖是最古老的訓解,卻是最有可能符合題名原意的”④;直至近年來新版的《楚辭文獻研讀》,在介紹各種不同說法之后,還以“按語”的形式總結說:“以‘離騷為‘遭憂之說,既有訓詁依據,又能從屈原作品之中找到內證。”⑤

但是,我們尋繹《離騷》全詩,卻感到以“遭憂”解釋“離騷”,與詩篇的主要內容和基本主旨不合?!霸鈶n”一詞可以用來概括屈原艱難兇險的政治遭遇亦即《離騷》前半篇的現實回顧,卻不能涵蓋《離騷》后半部為實現“美政”理想、解脫現實憂患而“上下求索”的思路歷程,也遠不能概括它原本已經顯示出來的真正“詩意”和深刻的思想藝術魅力。故而自來也有懷疑班固此說的意見流傳,如明人汪瑗就提出批評說:“若謂‘明己遭憂而作此辭,則二十五篇為遭憂之所作者多矣,而總名之曰‘離騷可矣,又奚必篇各有題名乎?”⑥清代文學批評家劉熙載《賦概》也認為:“太史公《屈原傳》曰‘離騷猶離憂也,于‘離字初未明下注腳。應劭以‘遭訓‘離,恐未必是?!雹?/p>

王逸《楚辭章句·離騷序》曰:“離,別也;騷,愁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風諫君也?!蓖跻葆尅半x騷”為“別愁”,即“放逐離別”之“愁思”說,也頗有影響。如上引汪瑗《楚辭集解》不滿班固釋為“遭憂”,卻很贊賞王逸此說:“篇內曰‘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此《離騷》所以名也。王逸曰‘離,別也,騷,愁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其說是矣?!眲⑽踺d不贊同以“遭”訓“離”,也認為王逸此說“蓋為得之”⑧。今人陳子展《楚辭直解》、姜亮夫《楚辭今繹講錄》等,均宗此說。

如果說從文字訓詁的角度看,王逸釋“離騷”為“別愁”并不為無據。但是,若以屈原與楚君“離別之愁”解釋《離騷》的內容主旨,則不免牽強附會、以偏概全之嫌。因為,不僅《離騷》詩中很少有難與楚王分離的“別愁”情緒,《離騷》全篇的基本內容主旨也遠非“別愁”所能概括。即便如汪瑗、劉熙載所津津樂道的“余既不難夫離別”一句,其實也不是指屈原與楚君的“別愁”,而恰恰相反。試看《離騷》原文:“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睂Υ嗽娋洌跻葑⒃唬骸胺请y與君離別也。傷念君信用饞言,志數變易,無常操也”。很明顯,這里的“余既不難夫離別”不是說“難與君離別”,而是如王逸、朱熹所謂“但傷君志數變易,無常操也”,故“此說非是”⑨。

自司馬遷“離憂”之釋出后,后世承之者甚眾。但因為司馬氏只以“憂”字訓“騷”而對“離”字無解,故企圖給“離”字作解者代不乏人。諸如釋“離”為“隔”、為“隔離”、為“離間”、為“離絕”、為“麗”、為“出走”,釋“離騷”為“舒憂”、“陳憂”、“抒憂”、“懷著憂愁”、“離去不離去的苦惱”等等,眾說紛紜。以上諸家,雖訓“離”字大多有據,但所解釋“離騷”題意與《離騷》主旨尚有較大差距。其中唯錢鐘書先生“與愁告別”說,以及伏俊璉教授“舒散憂愁”說、劉樹勝教授“告別憂愁”說等,較具新意。

此外,尚有區別漢人舊釋而別立新說者,如釋“離騷”為“牢騷”、“勞商”、“琴騷”、“楚歌”、“離歌”、“太陽之歌”、“告別蒲騷”、“多重牢騷”,乃至于“離別騷臭”、“離開騷的人”、“暫時逃開政治騷亂的楚國”等等。然諸家之論,大多脫離屈原創作意圖、《離騷》文本內容和具體語境,而去作單純的文字、詞語的考釋推演,有的更只是單文孤證,故大多不為學界所信服。

權衡上述“漢人舊解”與“漢以后新說”兩大類解釋,可以得出如下認識:司馬遷“離憂”之說提出既早且較各家為善,但因太史公于“離”字無解,故后世申說“離憂”之說者大多只注重探究“離”字之意,且異說紛紜,莫衷一是,而對于司馬遷為何不解“離”字這一關鍵點卻幾乎無人涉及;班固“遭憂”、王逸“別愁”二解,從文字訓詁角度討論并不為無據,但與《離騷》詩旨主題及其后半部上下“求索”的內容全然不合,未免以偏概全之嫌;漢代以后諸家,或本漢人舊解而有所增減,或離開古訓而自立新義,其中亦有長于文字訓詁,或優于推理論證之文。但從總體上看,仍然有所不足,不少論辯文章不僅于文字訓詁有礙,而且與《離騷》文意主旨及詩人作意也不相關聯。

如果要既于文字訓詁有據,又要能符合《離騷》詩旨內容、屈原創作意圖的“離騷”詩題解釋,當在緊密結合《離騷》文本的基礎之上,繼續探尋新的解讀。

二、題旨辯證:“離騷”即“離憂”,“離開憂患、解脫痛苦”

“離騷”一詞中的“騷”字,司馬遷、班固及王逸都解釋為“憂”或“愁”,后世言研究者大多承之無異。分歧的關鍵點,是對“離”字的理解。問題在于司馬遷既然將“離騷”解釋為“離憂”,卻為什么不給“離”字下注腳?在司馬遷那里,這“離騷”的“離”字究竟有怎樣的含義呢?

讓我們回到屈原和司馬遷,先從文字訓詁的角度考察《楚辭》、《史記》等楚漢文獻中“離”字的實際用法。從文字訓詁的角度而言,“離”字,除有“遭、罹”之義外,更有今語之“離、去、遠、離開、離去、遠離、分離”等意義。如《說文解字》曰:“離,離黃,倉庚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則謂:“今用鸝為鸝黃,借‘離為‘離別也”。當代文字學家康殷先生則認為:考之甲文,則許氏為“誤解”。金文“禽”字,字形為“用‘網形以指網捕的對象——禽獸,后轉指飛鳥,同時也表示禽獸”;“離”字則“像把網捕住的鳥由網中取出,使鳥離網,引申泛指分離、離去等意”⑩。

段玉裁、康殷之說,指出“離”字尚有“離別、離去”之義。這既有文字字形源頭所本,又有古今文獻所載人們實際用法的依據。如果我們再考察《楚辭》,以及《淮南子》《史記》《漢書》等楚漢文獻所載“離”字的實際用法,將會得到更充分的證明。

筆者以王逸《楚辭章句》為樣本統計,前十卷中被認為是屈宋所作的《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九辯》《招魂》等七卷作品中,有“離”字(或與“離”組合的詞語)共49例。除15例為“陸離”、“江離”、“被離”、“淑離”及“離婁”、“陽離”等專門名詞或形容詞之外,其余34例“離”字,既有訓“遭”或“罹”的,更有“離開、離去、遠離”之義者。

可訓為“遭”或“罹”的有12例,如:《離騷》“進不入以離尤兮”,《九歌·山鬼》“思公子兮徒離憂”,《天問》“卒然離孽”,《九章·惜誦》“紛逢尤以離謗兮”,《懷沙》“離愍而長鞠”,《思美人》“獨歷年而離愍”,《招魂》“長離殃而愁苦”、“離彼不祥些”等。而更多的“離”字,則有今語“離開、離去、遠離”之義。例如: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離騷》)

孰離合兮可為?(《九歌·大司命》)

民離散而相失兮。(《九章·哀郢》)

去鄉離家兮徠遠客。(《九辯》)

離芳靄之方壯兮。(《九辯》)

這以上5例“離”或“離別、離散、離芳靄、去鄉離家”等詞,均有古今相同相近的“離開、離去、分離、別離”之義,如王逸注所云“近曰離、遠曰別”等。

還應該注意的是,王逸的注釋中,“離”與“去”又可以同義互訓,例如:

《九辯》:“去白日之昭昭兮”,注曰:違離天明而凐沒也。

《招魂》:“去君之恒干,何為四方些”。注曰:二者別離,命則隕零。

《九懷》:“將離兮所思”,注曰:背去九族,遠懷王也。

《楚辭章句》的這3個例句中,前2例是王逸以“離”注釋“去”;后1例是王逸以“去”訓釋“離”。

以上所述諸例說明,《楚辭》作品里,“離”字既有“遭”或“罹”義之訓,更有不釋自明的“離開、離去、遠離”之義,而且“離”與“去”可以互訓。若誠如是,則屈原“離騷”之“離”,或許原本就有“離開”、“離去”的意義。

《淮南子》21卷,據筆者初步統計,共有17卷出現“離”字約66次,其中除“朱離”、“高漸離”、“陸離”等不到10例專有名詞外,約50例“離”字(或詞及詞組)的基本含義都是“離開”、“離去”、“分離”之義。例如:

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則制于螻蟻,離其居也。(《主術訓》)

不可以得利,而可以離害。(《詮言訓》)

《史記》全書中,大約有187個“離”字或有“離”字的組合詞。其中,除有近百例諸如“王離”、“鐘離”、“鐘離昧”、“高漸離”、“離宮”,以及“彭離、李離、離石、離侯”和“離婁、離枝、離水、薜離”等專門名詞,以及“陸離”之類形容詞外;大多數“離”字,都有“離開、離去、離散、分離”的含義。例如:

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秦始皇本紀》)

首身分離,暴骸骨于草澤。(《春申君列傳》)

絕二主之約,離兄弟之親。(《匈奴列傳》)

以上文字中的“離”字或詞語,均非“遭”、“罹”可訓,而是“離開”、“分離”乃至“離間”等義,并且這些含義是十分淺易明了、不須專門注解的。

《史記》僅有5例可訓為“遭”或“罹”的詞語如“離愍、離湣、離咎、離此咎、離此尤”等。其中除有1例出自《朝鮮列傳》“太史公曰”外,其余4例均出自《屈原賈生列傳》所載《懷沙》及《吊屈原賦》。同時,《史記》“遭遇”之意多半用“遭”字而不用“離”字,也就是說“遭”、“離”二字很少互用。例如:

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管晏列傳》)

是以箕子佯狂,接輿辟世,恐遭此患也。(《魯仲連鄒陽列傳》)

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李斯列傳》)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太史公自序》)

以上文字中的“遭”字(詞),分別有“遭遇”或“遭受”之意,但太史公均不用“離”字,即使“遭此患”和“遭李陵之禍”兩句,也不說“離此患”和“離李陵之禍”。與《楚辭》作品中“遭”、“離”混用的情形不同。

《漢書》一百卷本,既有82卷運用了“離”字,也有54卷運用了“遭”字。例如《元帝紀》“遠離父母妻子”,《食貨志》“離鄉輕家、民如鳥獸”;《成帝紀·贊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地理志》“堯遭洪水”等等。但是,與《史記》不同的是,《漢書》中有“遭”、“離”混用與連用之例,如:

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楚元王傳》)

痛陽祿與柘館兮,仍襁褓而離災。(《外戚傳》下)

治獄使者丙吉見皇曾孫遭離無辜。(《魏相丙吉傳》)

大司農邑,……可謂淑人君子,遭離兇災。(《循吏傳》)

以上4則文字中,前2例“離牧豎之禍”及“離災”二句的“離”字,顏師古均注曰“離,遭也”;后2例“遭離無辜”與“遭離兇災”兩句中“遭離”連用,顏師古注曰“離,亦遭”。足可說明:在班固的《漢書》中,“離”可訓“遭”,而且“遭離”連用時,“離,亦遭”也。這正是班固解“離騷”之時,以為“離,猶遭也”的原因之一。

我們求之于《楚辭》,證之以《史記》與《漢書》,可知楚、漢時期之“離”字,除有“罹、遭、別”諸義外,其最常見的意義確是“離開、離去、分離”之意,而且這些含義既見之于書面文獻,也出于日??谡Z,如《漢樂府》詩有所謂“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古詩十九首》有所謂“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之類,是在社會上普遍應用,人人明白,不須注解、詮釋的?;蛟S正有鑒于此,司馬遷在解釋“離騷”一詞時才說“離騷者,猶離憂也”,而“離憂”,就是“離開憂患、離去憂愁”,當然于“離”字并不須下注腳了;班固則與司馬遷不同,《漢書》里“離”可訓“遭”、“遭”與“離”可以互訓混用甚至連用、通用,于是,班固在解“離騷”之“離”時就自然地以為“離,猶遭也”。班固強作解人,增字解經,誤解司馬遷,把一個原本清晰明白的有“離開”、“離去”含義的“離”字強釋為“遭罹”之“遭”,并由此而推斷《離騷》是屈原“明己遭憂作辭”,從而誤導了后人對于《離騷》詩題與詩旨的理解。

三、思想探原:屈原“舒吾憂”及司馬遷“舒憤懣”的美學文學觀

本文對于“離騷”的題意與詩旨的如上解讀,與《離騷》作者屈原和以“離憂”解釋“離騷”的解釋者司馬遷的文學美學思想,也是相通的。

屈原是一個敏感而又十分善于抒發個體內心情感的詩人。在《楚辭》作品中,屈原對于現實政治黑暗的憤怨,對于祖國人民命運的憂慮,對于未來道路的探索追尋,乃至對于內心情感的波動,都有十分具體、生動的展現。如其《九章》詩中,對于自己憂愁抑郁情緒的書寫:

情沉抑而不達兮,又蔽而莫之白。(《惜誦》)

心郁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思蹇產之不釋兮,曼遭夜之方長;憂心不遂,斯言誰告兮?(《抽思》)

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懷沙》)

吾將蕩志而愉樂兮,遵江夏以娛憂。(《思美人》)

愿陳情以白行兮,得罪過之不意。(《惜往日》)

從上引的詩句中,讀者可以理出一條十分清晰的情感線索:屈原之所以會有如此深情的創作,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心里郁積著重重難以訴說的苦痛,即其連篇累牘的“不達”、“不解”、“不釋”、“不遂”、“不發”、“不可結”、“不可娛”、“莫之白”的內心痛苦,無盡的“憂愁幽思”;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自己因“怨”而“生”的詩篇,發泄內心的牢騷和不平,所謂“發憤以抒情”,所謂“舒吾憂心”、“舒憂娛哀”,從而使自己從心理上、精神上離開憂患,解脫痛苦,最終獲得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

降及西漢,生逢圣朝卻人生坎坷的司馬遷繼承和發展了以屈原為代表的楚騷傳統,并由此而建構了他“發憤為作”、“以舒其憤”的文學美學思想。《中國美學史》論述其“舒其憤”和《報任安書》開頭部分所說的“舒憤懣”,認為這“正是司馬遷美學思想的核心和實質所在”{11};而屈原的《離騷》,更是司馬遷所說“舒憤懣”的文學的典型代表。

司馬遷認為,歷來流傳后世的偉大著述,諸如《周易》《春秋》《國語》《孫子兵法》《呂氏春秋》《說難》《孤憤》是如此,像《詩》三百篇、屈原《離騷》這樣的文學作品,又何嘗不是如此。屈原一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而讒人間之,“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不僅自己飽受統治者的壓抑打擊和讒佞之徒的嫉妒迫害,而且為之畢生奮斗求索的“美政”理想也完全無法實現,屈原的內心充滿了悲憤、怨望和痛苦。惟其如此,屈原才會“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原屈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而“離騷者,猶離憂也”,亦即“離去現實憂患、解脫生命痛苦”之謂也。這既是詩人當時的心理需要,也是《離騷》的內容主旨和創作目的。所以,錢鐘書先生關于“離騷”一詞“有類人名之‘棄疾、‘去痛或詩題之‘遣愁、‘送窮”{12} 的解釋,也特別具有啟迪意義。而理解了“離騷”的詩題,同時也就可能理解了《離騷》之詩。

現在,讓我們以“離騷”為“離憂”,即“離去憂患、解脫痛苦”之意去重讀《離騷》之詩。我們得到的,將遠不止是對于題旨的進一步的證明。

四、詩題即主題:《離騷》前半寫“騷”,后半寫“離”,《亂曰》總寫“離騷”即自沉而死,是終極意義上的痛苦解脫

《離騷》這首長達373句、2490字的奇詩,虛、實相間,敘事與抒情結合,內容紛繁復雜,思想深刻富博,具有“驚采絕艷、難與并能”的藝術魅力,且自古以來也有“難讀”之稱。《離騷》之所以“難讀”,原因或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我們明白了它的題意、主旨,再從全詩的結構思路入手,就一定會找到它固有的內在規律,有如劉熙載所云:“《離騷》東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極開闔抑揚之變;而其中自有不變者存。”{13}

關于《離騷》的結構分段,歷來言人人殊,僅姜亮夫先生所歸納即有95種之多{14},但其中尤以明清以來所分為兩大段或三大段最為流行(三段是兩段的進一步劃分)。筆者以為,《離騷》全詩應是“三段式結構”:正文可分為前、后兩個半篇,“《亂》曰”是全詩的尾聲與總結。如果回到上述“離騷”的題旨來分析《離騷》的結構,則有如下分析:

第一,從“帝高陽之苗裔兮”至“豈余心之可懲”為前半部分,是寫“騷”,寫“憂”,寫詩人現實政治生活中的斗爭、矛盾、幽憤和痛苦。

在前半篇中,詩人先述自己與楚同本共源的家世和誕辰,在天賦“內美”基礎上有“重之以修能”的品德才華,自覺體認為祖國效力、為楚君“道夫先路”的理想初衷。然而,事與愿違,現實如此黑暗,路途荊棘叢生,朝野上下“黨人偷樂”,讒佞貪婪,君主昏庸,賢愚倒置,時俗工巧,民生多艱。詩人抒寫著“靈修浩蕩”、“皇輿敗績”、“眾女謠諑”、“芳澤雜糅”的政治亂象,又強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人生憂愁。政治斗爭的嚴重挫敗,現實與理想的懸殊背離,給屈原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和深巨的憂憤。他抑止不住滿腔的憤懣,反復訴說著自己無比失望、孤獨、幽怨、狐疑的情緒:“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重重的憂郁、怨望、苦悶、彷徨,重重地壓在心頭。

很明顯,前半部分的基本內容和感情基調,就是一個“騷”字,就是一個“憂”字!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憂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詩人將如何“離”開這無邊的“憂”愁,如何解脫這無盡的痛苦?于是,便進入了后半部的描寫——

第二,從“女媭之嬋媛兮”至“蜷局顧而不行”為后半部分。詩人緊承前半之“騷”之“憂”而寫“離”,寫為“離”開憂愁、解脫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奮斗,寫為實現“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經歷。

蔣驥說:“《離騷》下半篇,俱自‘往觀四荒句生出,只是一意,卻翻出無限煙波。”{15} 當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現實世界“無路可走”之時,矢志不渝的詩人將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緒,投向了幻想的天際。詩人不顧“女媭”的勸說,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滿懷虔誠的期冀,“濟沅湘以南征,就重華而陳詞”,“朝發軔于蒼梧,夕至乎縣圃”,“飲馬咸池,總轡扶桑”,“求宓妃之所在”,“見有娀之佚女”,“留有虞之二姚”,誠可謂“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然而,“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閨中既已邃遠兮,哲王又不寤”!“求帝”、“求女”的不遇,不僅宣告了實現“美政”理想的無望,同時也宣告了“離騷”的失敗。欲“離騷”而“騷”難“離”,憂患猶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詩人又幻想著去找巫者靈氛占卜、巫咸降神,請他們指示出路。靈氛認為楚國已無希望,勉勵他去國遠游;巫咸更勸他“及年歲之未晏”而速去。靈氛、巫咸的指點和勸勉,一度使詩人產生過“去與留”的思想矛盾,甚至還曾決意離開這“時繽紛其變易”的所在,離開這精神苦痛的淵藪:“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墒?,當他駕飛龍、乘瑤車、鳴玉鸞,神思飛揚地升騰遠逝之際,卻忽然遠遠地望見了故國的大地,于是“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詩人發現,自己根本無法離開生長于斯的舊鄉故土!出于同本共原的本能終究使他留在了楚國的土地上。

一篇《離騷》之詩,本為“離騷”而設,卻歷盡千回百折,數經心力交瘁,仍然是“騷”而未“離”,“憂”而未“解”。長達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經結束了,但此時的主人公,卻猶如一匹極度疲憊的老馬,還在孤獨無望地望著遠方嘶鳴:其“騷”可“離”乎?其“憂”能解乎?茫茫環宇,何處是歸程?

第三,“《亂》曰”總結全詩,點明主題:“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是終極意義上的“離騷”,是全部憂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脫。

《離騷》之“亂”,既是全詩的總結與概括,又是對全詩主題的提煉和升華:“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p>

清蔣驥曾經高度評價《離騷》“亂”辭在全詩中的意義說:“亂曰以下,楚不可留,終歸于為彭咸而誓死也。如此則通篇結撰。”{16} 其實,還不僅如此,“亂”曰五句還合乎規律地呼應詩題,點明了全詩“離騷”的基本線索:“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是“騷”,“又何懷乎故都”是“離”;“既莫足與為美政兮”是“騷”,“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是“離”{17}。

洪興祖《楚辭補注》云:“屈原其不可去乎?有比干以任責,微子去之可也。楚無人焉,原去則國從而亡。故雖身被放逐,猶徘徊而不忍去?!眥18}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這樣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問題便被尖銳地提出來了。屈原開始思考著他的最后歸宿:“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一直到全詩之《亂》的“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最終表明要追隨殷代賢臣彭咸而投水而死。龔景瀚說得好:“‘莫我知,為一身言之也;‘莫足與為美政,為宗社言之也。世臣與國同休戚,茍己身有萬一之望,則愛身正所以愛國,可以不死也。不然,其國有萬一之望,國不亡,身亦可以不死。至‘莫足與為美政,而望始絕矣。既不可去,又不可留,計無復之,而后出于死,一篇大要,《亂》之數語盡之矣?!薄耙黄峨x騷》,展現的既是詩人由遭‘騷而欲‘離的人生經歷,更是詩人由‘騷而欲‘離的矛盾而痛苦的情感歷程”{19},而《亂》辭的“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則是終極意義上的“離騷”,是全部憂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脫。

注釋:

①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5—36頁。

②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載周建忠撰“《離騷》題義”詞條介紹為27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0頁;羅建新、梁奇《楚辭文獻研讀》介紹主要者19種,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頁。

③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222頁。

④ 金開誠:《屈原辭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頁。

⑤ 羅建新、梁奇:《楚辭文獻研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頁。

⑥ 汪瑗:《楚辭集解》,《楚辭評論資料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8頁。

⑦⑧{13} 劉熙載:《藝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7、87、88頁。

⑨ 朱熹:《楚辭集注·楚辭辯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7頁。

⑩ 康殷釋輯:《文字源流淺說》(釋例篇),榮寶齋1979年版,第149—151頁。

{11}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1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504頁。

{12} 錢鐘書:《管錐編》第2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582頁。

{14} 姜亮夫:《楚辭今繹講錄》(修訂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頁。

{15}{16} 蔣驥:《山帶閣注楚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82、183頁。

{17}{19} 何新文:《屈原作品中的死亡之思》,《辭賦散論》,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5頁。

{18} 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50頁。

作者簡介:何新文,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62;彭安湘,湖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湖北武漢,430062。

(責任編輯? 劉保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摸夜夜操|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免费|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美女毛片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a欧美在线|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 日韩麻豆小视频|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色亚洲成人| 麻豆精品在线|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在线| 欧美亚洲激情|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91网址在线播放|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网|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伊人天堂网| 无码免费试看|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成人国产小视频|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夜夜爽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第一页|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国产网站免费看| 啊嗯不日本网站| 婷婷伊人五月|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亚洲三级a| 国产91麻豆视频|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二区视频| h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色综合天天操| 亚洲天堂首页|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1区2区| 久综合日韩|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啪啪精品| 99伊人精品|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91啪在线| 久草热视频在线| 五月天福利视频| 久久网欧美|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