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法對公共利益保護做出了合理的法律解釋,本文對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進行分析。明確法律限度給公共利益保護帶來的影響,最大化相關法規在公共利益保護中的效能。
關鍵詞:經濟法 公共利益保護 法律限度
引 言
對公共利益的保護是社會文明程度、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表現,具備增進社會和諧公正、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等現實意義。經濟法是公共利益保護最重要的法律參考,在保護的同時,也產生一定的限制和約束作用。如何弱化這種限度、提高法律保護成效,值得深入分析。
一、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
(一)經濟法理論方面的限制
我國法律制定以經濟社會發展為背景,即法律與經濟之間相互關聯、相互適應的關系。經濟的發展需要法律的保護,而法律的制定又反過來依賴經濟發展。近年來我國經濟一直處于粗放的發展狀態,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攀升,但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并不成熟。從經濟法的內容上能夠看出,這一法律依然存在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強調政府的調控而忽視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相對應的,在對公共利益的保護方面,局限性明顯,主要體現在保護主體界定不清晰和保護機制不健全上。在理念上,國家更重視公共利益。例如,要求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首先尊重公共利益,這其實是與法治社會相違背的。
(二)經濟法實踐方面的限制
經濟法是我國現代法律體系的重要構成,用來處理當代社會中的一些經濟矛盾。隨著國家經濟的繁榮,行業細化發展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社會經濟發展以多元化、融合化為特點。在構建社會管理網絡的過程中,對公共利益的保護程度隨之降低。導致這一現象的經濟法原因包括:第一,公共利益的保護界限并未得到清晰的劃分。第二,缺少公共利益保護的可行措施及標準。公共利益保護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涉及多項要素、需要協調多方關系。開展公共利益法律保護工作,必須建立在一定制度和規范的基礎上,保證法律規范與保護制度相統一,才可真正有效保護公共利益[1]。
二、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建設
前文中,我們將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劃分成理論限制和實踐限制兩個層面。在清楚地認識到公共利益保護受到的約束后,也應從以上兩個層面提出對應的處理方案,打破法律限度,順利發揮經濟法對于公共利益的保護作用。
(一)明確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界定
在法律界定的明確層面,要從實體法的角度入手,對具體的法律條款進行優化和改進。重新界定公共利益保護的定義、內容和主體,其中,對保護主體的界定可被看做是一個價值評價的過程。以批判的眼光探討、評價憲法理念,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得出相同的論斷。在這種理念的基礎之上,洛倫茲主張的公共利益保護界定方法最為恰當。此方法有利于對公共利益形態的保護,使得公共利益的法律保護更容易被實現。在明確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界定時,可在不違背我國國情的情況下,合理借鑒來自國外的優秀立法模式,對不同階層的公共利益進行保護。將國外立法經驗與我國公共利益的經濟法保護相結合,以強調公共利益保護在法律條款中的邊界感,提高法律保護效果。實現以上條件,各類法律在公共利益保護中才能穩定、長期的發揮作用,并進一步擴大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囊括范圍。
(二)加強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執行
從經濟法的視角審視我國公共利益保護,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法律即為程序法。因此有必要逐步強化程序法在公共利益保護過程中的地位、提高程序法的參與程度。借助成熟的程序法條文,去改善、解決我國公共利益保護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矛盾時,應參照程序法,以實現對“公共”和“個人”的平衡。并制定合理的公共利益保護機制,通過機制的強制性以及法律觀念的提升,鼓勵公民參與到公共利益保護活動中,從而減少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向矛盾的可能。這一機制實質是對公民權利的一種約束,也是對權利行使過程的進一步規范。要求政府提出的保護機制必須符合公民對于公共利益保護的真實訴求,以現實條件為基礎出臺保護機制。在處理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沖突關系時,需要根據法律執行的效果,構建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必然聯系。從經濟法出發,制定公共利益保護制度,解決利益保護中存在的深層問題。通過程序法的有效執行,徹底打破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彌補法律不足,完善我國現代法律體系。
結 論
通過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可以看出,我國經濟法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無法充分滿足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訴需求。結合本文提出的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建設方案,弱化法律限度對于公共利益保護的制約,充分協調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促進我國法治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1] 柏彬.淺談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J].法制博覽,2019(13):244.
作者簡介:梁茜(1998-),女,陜西省安康市人,民族:漢,學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本科在讀,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