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壽霞
【摘 要】隨著國家和人們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視,對高校辦學水平不斷提高的要求,教育部不僅設置了“雙一流”背景下的一流大學建設計劃,同時對全國高校學科開展了學科評估。隨著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的公布,一流大學學科的評估結果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本研究針對我國確立的42所一流大學的學科評估結果,分析了不同評價級別在一流大學中的總體分布、校均分布狀況及所占比例,以及比較了A類和B類一流大學不同級別學科的差異性,旨在詳細解讀一流大學學科在不同等級的分布特征。
【關鍵詞】學科評估;一流大學;計量分析;評價等級
中圖分類號: G649.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7-0199-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7.094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iscipline among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Fourth Round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Xü Shou-Xia
(Library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3,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ttention paid by the state and people to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universitie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not only set up a first-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plan, but also carried out a disciplinary evalua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ourth round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results has attracted the discussion for the discipline ranking in first-class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42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average distribution and proportion of disciplines in different evaluation levels in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compared further the disciplines in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of A and B grade. The result could systematically interpret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scipline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Key words】Discipline evaluation;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Evaluation grade
0 前言
學科評估是學位中心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進行的整體水平評估;用于評價學科內涵建設的質量和成效,是統籌構建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實踐[1]。研究也表明,學科評估對高校的學科布局、學科質量、人才資源以及科研激勵等方面都能產生重要的預期以及非預期影響[2]。
隨著四輪學科評估的開展,參與的高效和學科也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共有513個單位的7449個學科參評,與第三輪相比較,參評學科增長了76%;全國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有94%參評[1]。可見,各個高校對學科評估的重視。然而,對于學科評估的活動,也引起了一些負面的聲音,如:關于“自愿參評”原則的問題、學科評估實施主體的獨立性和公信力等等問題都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熱議[3]。
在目前教育部推動高校“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關于學科評估引起的“行政推動一流建設”[3],以及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公布后,對一流大學在學科評估中的表現更引起了人們的關注[2-5]。同時,一流高校的學科的評估結果也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問題,本研究基于第四輪學科評估的結果,分析了42所一流大學的學科評價等級狀況,旨在詳細解讀一流大學學科在不同等級的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比較了A類和B類一流大學的學科等級特征,以便為人們更好的了解一流大學的學科評估結果提供數據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第四輪學科評估報告》,從中提取了42所一流大學的學科評估結果,進行統計。
本研究圖表的數據采用了2類,一是直接按照評估結果的9個等級進行統計,二是對A類和B類高校的學科進行比較時,將A+、A和A-作為3次重復,計算后作為評價等級A的平均數表示;評價等級B和C也如此獲得;并對其采用統計分析的方法比較了其差異顯著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一流大學學科評價級別的分布
從教育部公布的42所一流大學的第四輪學科評價結果分布可以看出,從最高級別的A+到最低級別的C-,基本按照二次函數的分布變化(圖1)。從各個評價級別所占的比例來看,由于在評價體系中給出的結果為A+為前2%的學科,全部高校來看A+學科則占公布數據的2.85%,而一流大學A+級別的學科所占比例(9.61%)遠遠高于該均值(圖1)。同樣,在B以上級別的結果中,一流大學學科結果都高于全國均值,而B-及其以下則低于遠遠全國高校平均值(圖1)。
2.2 不同學科評價級別的一流大學分布
圖2表明,從最高級別的A+到最低級別的C-,在個評價級別的高校數分布也是按照二次函數的分布變化。在42所一流高校中,具有B+和B級學科的最多,均達到41所,各占到總一流高校的97.62%。同時,在42所一流大學中,具有A+級別學科的有33所,占到總數的78.57;也反應出,不是所有的一流大學都有處于前2%的A+學科。
2.3 每所一流大學不同評價級別學科的平均分布
圖3顯示了一流大學的各學校包含不同評價級別的學科的平均數和具有該類學科的學校的平均數,可以看出,每所學校平均具有的學科數均大學1個,特別是A+類學科,達到了平均3.43個,約是全國參評學科單位的11.81倍。
2.4 A類與B類一流大學不同評價級別學科的均數比較
按照教育部對一流大學的分類,有36所分為A類,6所屬于B類,從A和和B類一流大學的平均每所大學所包含的各類評價級別的學科均數來看,評價級別B是個分解點,高于B的4個評價類別中,均是A類院校的平均學科數遠遠高于B類院校;在低于B類的評價級別則是相反,及B類院校的平均學科數高于A類一流大學(圖4)。進一步把A+、A和A-歸為A級,從而分析了A、B和C3個評價等級的差異顯著性,表明在評價等級A中,A類一流大學顯著高于B類的每校平均數;而評價等級B和C,在2類一流大學中則差異不顯著(圖5)。
2.5 A類與B類一流大學不同評價級別具有該類學科的均數比較
在分析A類和B類一流大學平均每所學校所包含的各類評價級別的學科的平均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具有該類學科級別的高校,所包含的該類學科的平均數(圖6),也進一步分成A、B和C三個評估級別,分析了A類和B類大學的顯著差異性(圖7)。從結果來看,從B開始至C-級別都是A類大學低于B類大學,而B+及其以上的評價級別中,則是A類院校的學科平均數高于B類大學(圖6)。同樣,對A、B和C三個評價等級的差異性分析表明,在評價等級A中,具有A類評價等級的學科學校的平均數也顯著高于B類一流大學(圖7)。由以上分析表明,A類一流大學在高評價級別的學科上,要顯著的多于B類大學。
3 結論
通過以上的結果和分析討論,本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研究結論:
(1)一流大學的學科評價級別較好的學科,要遠遠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一流大學的選擇和建設具有一定成效;(2)一流大學學科的評價級別與每所大學的平均學科數,從A+到C-,都呈現出二次函數的變化關系;(3)A類與B類一流大學的學科評估結果存在差異,主要是A類大學的評價級別較高的學科明顯多于B類大學,即A類和B類一流大學的學科差距主要在質量上。
【參考文獻】
[1]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以評助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負責人就第四輪學科評估有關情況答記者問2017-12-28.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283569.shtml,2019-6-1.
[2]張藝煒.學科評估對高校學科建設的影響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9(4):114-120.
[3]陳學飛,葉祝弟,王英杰,等.中國式學科評估:問題與出路[J].探索與爭鳴,2016(9):59-74.
[4]劉堯.“雙一流”建設評估困境何以突破—從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引起輿論風波談起[J].評價與管理,2018,16(2):6-11.
[5]高耀.學科評估機制失衡的效率損失與補償策略—兼論一流學科建設的路徑取向[J].中國高教研究,2018(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