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芳
摘 要:文物繼承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與內涵,是我國的瑰寶。文物集文化、歷史、藝術、經濟等為一體,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與欣賞價值。因此,對文物進行保管和陳列是十分重要的。實踐證明,在文物的保管和陳列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不可預測的情況,而這些情況都會阻礙文物保管工作的順利進行。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足夠的保護意識,并加強保護舉措,才可以有效保護文物。文章就保管和陳列中的文物保護意識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保管;陳列;文物保護意識
文物的價值并不單單是供人欣賞,文物集歷史、文化、藝術等為一體,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化歷程。在實際的文物保管與陳列過程中,如果太過盲目和缺少規范化,就會導致意外的發生。因此,為了對文物起到真正的保護作用,工作人員必須樹立良好且正確的保護意識,從而有效地對文物進行保管與保護,使文物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1 文物在保管和陳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自然損害
文物在出土之后,長時間裸露在自然環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會因為環境的溫濕度等因素改變而發生變化,如顏色上的變化等。例如,史書上所記載的兵馬俑是彩色的,但是因為受到了自然因素的影響,兵馬俑漸漸失去了原本的顏色,全部都變成了灰色。再加上兵馬俑被成千上萬的旅客游覽,對于兵馬俑而言也是一種傷害。雖然到目前為止,兵馬俑還沒有出現太嚴重的損害與太大的變化,但是若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很多負面影響也會漸漸呈現出來。目前我國的文物工作人員還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為了有效改變這種現狀,延長文物的壽命,有關部門必須提高保護意識與安全意識。
1.2 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
之前,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和人民思想素質亟待提高,民眾根本就沒有文物保護意識,當時很多的博物館在文物管理這一塊十分松懈。進入21世紀以后,博物館開始逐漸重視文物保護工作,人們也開始意識到文物是一個時代的象征。然而,就算相關文物管理機構已經開始重視文物保護工作,也有很多新型的高科技博物館、展覽館建設起來,但在保護機制上還普遍缺乏。如今,在博物館或一些文物展覽館中已經應用了很多新型技術,這些技術可以將文物的時代以及形成過程很好地還原。有關部門在經過大量的走訪調查之后發現,雖然博物館在文物保護和展覽上的技術上得到了進步,但在文物的保護機制上仍然不足,主要是缺乏一個統一且科學的管理制度。很多博物館的溫濕度和文物的保管要求是不符合要求的,這會對文物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果長期在一個不適合的環境中保存與陳列,文物就會逐漸失去原本的色澤,一些質地比較脆弱的文物會直接遭到腐蝕,從而直接影響到文物的保護工作順利進行。
1.3 文物保管陳列環境欠佳
雖然政府已經提高了對文物保護的重視,但是從目前我國文物的實際保管陳列環境來看,并沒有達到文物保護的要求,特別是一些地方文物保護機構,由于受經濟、規模、技術等限制,一部分文物沒有辦法進行陳列,只能夠存放在庫房中。而庫房大部分都是潮濕陰暗的,這會對文物本身造成惡劣的影響。針對這一現狀,應當及時進行解決,適當加大資金投資,讓更多的文物可以展現在人們面前,從而讓文物可以得到長久的保存,讓當代青少年對文物有所了解,提高文物的觀賞價值。
2 如何提升保管和陳列中的文物保護意識
2.1 建立合理科學的游客管理制度
如今,為了讓人們對歷史有所了解,國家設立了很多的文物展覽地點。但在對文物進行游覽的過程當中,很多游客喜歡拍照,甚至有的小孩趁工作人員不注意直接站在文物上面拍照,這就給文物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并且,拍照本身對于文物而言也是一種傷害,雖然在短時間內看不出任何問題,但時間一久很多問題都會顯現出來。而有的展覽機構并沒有嚴格限制不能拍照,文物保管和陳列制度不健全,給旅客制造了一個傷害文物的機會。所以,為了徹底杜絕這種情況,文物展覽機構必須制訂出明確的游客管理制度,并將其張貼在明顯的地方,還要給予違反游客管理制度的旅客懲罰。
2.2 對文物環境進行實時監測
文物的保管和陳列環境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當溫度、濕度和其他環境因素不滿足條件時,就會導致問題的發生。所以,對于文物的保管和陳列環境,展覽機構必須進行實時監測,還應當安排專職人員定時對環境進行檢測,當發現任何環境因素不滿足文物保管需求時,就應該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在正常情況下,為了可以對文物進行保護,在保管和陳列的時候,對于一些特殊文物,展覽機構應該設置一個獨立的空間,而不是和其他類型的文物混合在一起進行陳列。并對該環境進行控制,選擇最適合文物的遮光材料。在展覽機構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展覽機構可以通過空調或者保暖材料以及加濕器,對展覽空間的溫濕度進行有效的控制,這比自然控制更有效果。在文物陳列與保管區域必須要安裝攝像頭,這一點很多展覽機構都已經做到了,但個別地方級展覽機構還沒有達到這一要求。在之后的發展中,應當加以重視,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2.3 樹立主動的文物保護意識
樹立主動的文物保護意識并不是展覽機構單獨完成的,還需要人民群眾的共同參與。從我國文物保護的技術標準要求來看,在對文物進行保管和陳列的時候,必須要滿足對應的衛生標準。首先,文物展覽機構的有關管理人員必須要積極對號召做出響應,在與本展覽機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基礎上,逐漸把文物保護機制建設完整。當文物出現變色、腐蝕問題的時候,必須查找出原因,并制訂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其次,可以借鑒其他展覽機構或國外的優秀技術,但需注意的是,在借鑒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本展覽機構的實際情況,不能一味地盲目引入他人經驗,這樣只會事倍功半。
2.4 引入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文物的保管陳列方法也越來越多,環境的檢測方法也有了進步。在文物保護意識引導下,工作人員必須要對文物的屬性進行區分,在區分文物屬性的基礎之上,再對其進行合理的分類保管。工作人員還應當重視文物保護技術的引進,學習并引入一些與時俱進的文物保護理念,強化自身能力,掌握更多的文物保護知識。如果工作人員對文物的性質都不了解,是沒有辦法促進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文物展覽機構必須要處理好文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讓文物得到更好的保管和陳列,從而讓當代人可以看到更多的有價值的歷史文物。
3 結束語
在文物的保管和陳列過程中,為了盡量避免問題的發生。展覽機構必須建立合理、科學的游客管理制度,對文物環境進行實時監測,樹立主動的文物保護意識,以及引入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以此來全方位地打造一個適宜的文物保管和陳列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婷,林艷慧.保管和陳列中的文物保護意識剖析[J].東方收藏,2018(18):111-112.
[2]吳茜.保管和陳列中的文物保護意識探討研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8(3):27-29.
[3]張煥玲.文物保護意識在保管和陳列中的強化與提升[J].文教資料,2018(2):52-53.
[4]于曉敏.淺談保管和陳列中的文物保護意識[J].中國民族博覽,2017(5):220-221.
[5]蔡媛媛.保管和陳列中的文物保護意識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6(2):227-228.